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85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85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07:39:31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1 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推敲句子含义,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梳理作品思路,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的思想魅力。
3 赏析高超的论证技巧,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培养鉴赏能力。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学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仁”的实行则以“礼”为规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探究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
三、结构脉络










西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初。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是记录讲学、论证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不重文字修饰,故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其师论学。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录体
五、课文梳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 ”同“ ”, )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二、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 ( )
(2)如五六十/如会同 ( )
(3)如其礼乐 ( )
(4)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
·
连词,如果
连词,或者
介词,至于
稀疏
2.莫春者(“ ”同“ ”)


动词,比得上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加之以师旅( )
(3)以俟君子( )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
介词,因为
介词,用
连词,来
·
·
·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三、古今异义
如会同,端章甫
古义: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四、词类活用
1.端章甫( )
2.风乎舞雩( )
3.三子者出,曾皙后( )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名词作动词,吹风
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
·
·
·
·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不吾知也!( )
译文:
2.则何以哉 ( )
译文:
3.尔何如 ( )
译文: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译文:
5.浴乎沂,风乎舞雩。(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不了解我啊!
宾语前置句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你怎么样
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在《原道》中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现存七篇,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一、走近作者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向齐宣王宣传“王道”思想的事。“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与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的。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探究背景
三、结构脉络
四、课文梳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 ”同“ ”, )


稀疏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同“ ”, )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同“ ”)
4.盖亦反其本矣(“ ”同“ ”, )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 ”, )
6.是罔民也(“ ”同“ ”, )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 ”)
《齐桓晋文之事》


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何不


道路


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二、一词多义
1.爱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2.明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 )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 )
·
·
·
·
·
·
·
动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爱护
动词,喜爱,喜欢
名词,视力
形容词,清楚,明白
形容词,贤明,英明
形容词,明亮
3.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 )
(4)任重道远 ( )
三、古今异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
今义:喜欢。
____________
吝惜,舍不得。
动词,述说,谈论
动词,说,讲
名词,道义
名词,路途
·
·
·
·
·
四、词类活用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
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
6.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 )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第二、三个“老”“幼”: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小孩
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使动用法,使……朝见
使动用法,使……服从
同“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
·
·
·
·
·
·
·
·
·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臣未之闻也。( )
译文: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译文:
3.何由知吾可也 ( )
译文:
4.王见之,曰:“牛何之 ” ( )
译文:
5.将以衅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也不曾听说过这些事。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大王看见他,问道:“把牛牵到哪里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是乃仁术也。( )
译文:
7.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译文:
8.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译文: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译文:
10.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
译文:
判断句
这是行仁政的方式。
主谓倒装句
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被动句
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宾语前置句
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状语后置句
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吗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只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后世有“漆园傲吏”之称。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一、走近作者
庖丁解牛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虽然庄子与孟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面对社会巨变,二人做法完全不同。孟子积极入世,直面冲突与矛盾;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选择尽量避免矛盾冲突,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庖丁解牛》体现的就是庄子的这种心境。
二、探究背景
三、结构脉络
四、课文梳理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同“ ”)
2.技盖至此乎(“ ”同“ ”, )
3.批大郤(“ ”同“ ”, )
《庖丁解牛》




何、怎么


空隙
二、一词多义
1.中
(1)莫不中音 ( )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 )
(3)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 )
(4)百发百中 ( )
2.道
(1)臣之所好者道也 ( )
(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
动词,合乎
名词,内部
形容词,中等
动词,射中
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路
·
·
·
·
·
·
·
3.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4.进
(1)进乎技矣 ( )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 )
动词,剖开、分解
动词,理解、懂得
动词,解除
动词,超过
动词,做官、出仕
·
·
·
·
·
5.族
(1)族庖月更刀 ( )
(2)每至于族 [ ]
(3)士大夫之族(《师说》) ( )
6.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
(2)吾见其难为 ( )
(3)视为止,行为迟 ( )
·
·
·
·
·
·
·
形容词,众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名词,类
介词,替、给
动词,做
两个“为”同义,介词,因为
7.乎
(1)技盖至此乎 ( )
(2)进乎技矣 ( )
(3)依乎天理 ( )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介词,引出依凭的条件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的样子”
·
·
·
·
8.然
(1)奏刀然 ( )
(2)虽然,每至于族 ( )
(3)怵然为戒 ( )
9.于
(1)合于《桑林》之舞 ( )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
·
·
·
·
·
助词,用于拟声词后,表“……的声音”
代词,这样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的样子”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介词,从
三、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批大郤
古义:
今义:天然的道理。
2.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1)表示达到某种程度;(2)表示另提一事。
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虽然这样。
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臣之所好者道也。( )
译文: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
译文:
四、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
·
·
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判断句
我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成语积累
1.游刃有余:
2.踌躇满志:
3.目无全牛:
4.切中肯綮:
5.庖丁解牛: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正好切中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正好击中事情的关键。
比喻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后,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通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感受诸子百家的思想魅力。
1.通读这三篇文章,思考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论述的。
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志”。论述思路: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齐桓晋文之事》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民而王”。论述思路:先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其次论述“不能”和“不为”的关系,再分析霸道的危害,最后论述实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庖丁解牛》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养生。论述思路:先描绘庖丁解牛的场景,再论述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最后引出养生这个话题

2.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简析孔子对四个弟子述志的态度。
答案:
(1)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其言不让”,故孔子“哂之”。
(2)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君子去做呢
(3)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他通晓礼乐,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对曾皙:孔子“与”之。孔子赞赏曾皙的志向,因为孔子也向往太平盛世的民生之乐。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应当如何实现“王道” 这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有何关系
答案: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这正是实现曾皙的理想的条件,曾皙的理想实际上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出现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4.阅读《庖丁解牛》第3段,思考:这里的“因其固然”和“动刀甚微”仅仅是写解牛的经验和动作吗
答案:“因其固然”表面上是写解牛要按照牛身上的结构动刀,以求事半功倍;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按照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动刀甚微”表面上是说解牛时遇到困难的地方,应当小心谨慎;实际上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当小心谨慎,以免触发矛盾。
(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弟子畅谈了自己的理想与志向。作为21世纪的青年,请你以“理想”或“立志”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答案:(示例)“有志者,事竟成。”她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终于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她的卓越成就,源于她的志气和努力。这不仅成就了她自己的辉煌人生,也为国家带来了荣誉。
[自我校对]
解析:“粜”,出售;“作”,制作,制成;“挟”,可联系《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来理解,是“带着”的意思。
答案: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自我校对]
解析:“请”,请求,这里译为请允许(我);“一隅”,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义为片面,这里译为一隅之见;“君子”,对别人的尊称,先生;“审”,详细考察;“信”,真实。
答案: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部分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系教材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多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文言含义,推断试题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利用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应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有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实词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实词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对应位置疑难实词的词义、词性。
7.通假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或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孟 子
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旋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说军事上,你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只有你提出了“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太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去游说齐宣王、
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却试图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你说“然”。但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 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也许你是因为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不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
问何也 ”你却说:“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你的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战国时期“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扺掌而谈呢 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 难道单单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 不是的,这当中还有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这样的修养,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浓郁的抒情性。作者情动于内,发之于外,以情真意切的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和作者对孟子及孟子思想的钦佩,既拉近了作者与孟子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孟子、作者之间的距离。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短小的篇幅中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在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中间从孟子的时代、孟子的人性、孟子的思想及修养诸方面展开,严谨细密,极有法度。
品读提示
立志是人生最要紧的一件事。你的志向有多高,你的人生道路就有多远。立志是事业的大门,行动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等着庆祝你的努力成果。孔子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常常引导弟子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位弟子所述之志,也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莫扎特5岁那年,有一次他的父亲走进他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纸上写着什么,就问:“你在写什么呀 ”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
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呢 ”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愿: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立志是必要的,这会为成功确立一个方向和目标,但是实现志向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有实际行动并持之以恒才可能离目标越来越近。愚公立志要把家门口的山挖平,并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会增高加大,总有一天山会被移走。如果愚公立志之后不付诸行动,不坚持下去,操蛇之神就不会恐惧,更不用说感动天帝了。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无论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每个生物都是结构复杂的个体,要将它们解剖开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却很容易地做到了,关键在于他掌握了牛的身体机理,掌握了牛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
●禹的父亲鲧,一直采取“水来土掩”的治水方针,以“息壤”抵挡洪水的冲击,效果甚微,历时九年未能解决黄河洪涝之灾。大禹却采取与其父亲“息壤”相反的方针,即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自由地通过。“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大禹在了解洪水特性的基础上,顺应其自然规律,因势利导,才使得黄河多年的水患得以控制。
●每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例,都使人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本林木蔽日、碧云清风的仙湖,如今却成为万里无人烟的荒漠;南极的臭氧空洞,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度使用氟利昂等造成的。如今,臭氧层变薄,导致大量的紫外线直接照射着地球,皮肤癌发病率陡然升高;化工材料污染河流,工业废气污染空气,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水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冰川不断消融,洪涝灾害日益频繁。人们每一次“违背自然,为所不应为”的行为,最后都作用于其自身,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课时评价作业(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                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与美,但切入点不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示例)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2.将下面5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或删减必要的词语。
①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②孔子学院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
③它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④它能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⑤它有利于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友好关系。
答案: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学习汉语需要的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能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友好关系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A败于齐B长子C死焉D西丧地E于秦F七百里G南辱H于楚
解析:“长子死焉”中“焉”为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末,其后断开。“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与“南辱于楚”句式对应,前两句后须断开。
答案:BDG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解析:A项,“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错,“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为诸侯王的也可自称“寡人”。
答案:A
5.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解析:C项,“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原文为“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是梁惠王说的。
答案: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答案:(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就如同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去吃人啊。
(2)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就如同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去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偶土偶的人,大概会没有后代吧!’这是因为木偶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用木偶土偶殉葬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
孟子回答说:“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身披坚硬盔甲、手执锐利刀枪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所以(古语)说:‘施行仁政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材料二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们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呢 ’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
“‘谁会归附他呢 ’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 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萎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而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了。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