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一单元
3 鸿门宴
1 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推敲句子含义,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塑造人物的手法,并思考相关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培养鉴赏能力。
3 对比鉴赏,了解《史记》和《左传》的不同,对课文内容做深入思考,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董仲舒、孔安国,遍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二、探究背景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民众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军。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占领关中,项羽一怒之下攻陷了函谷关,并到达了戏水之西。刘邦此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四十万人,刘邦军队约十万人。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古代“座次”问题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坐,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其他情况:(1)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2)堂上:北为尊,南为卑;左为贵,右为轻。(3)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即西—北—南—东。如本文座次:项羽(项伯)—亚父—沛公—张良。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置于脚跟。
(2)跪:像坐的姿态,但臀离脚跟。
(3)跽:长跪,臀离脚跟,身体挺直。
(4)顿首:跪而头叩地后再抬起。
(5)稽首:跪而头触地。一说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地。
(6)拜:拱手弯腰,类似作揖。
(7)再拜:拜两次,是古代一种较隆重的礼节。
古代的礼节示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鲁迅先生曾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和地位。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
五、课文梳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同“ ”, )
(“ ”同“ ”, )
2.要项伯(“ ”同“ ”, )
3.不敢倍德(“ ”同“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 ”)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同“ ”)
6.令将军与臣有郤(“ ”同“ ”, )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距
拒
据守
内
纳
接纳
要
邀
邀请
倍
背
蚤
早
戮
勠
郤
隙
隔阂、嫌怨
二、一词多义
1.意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
2.军
(1)沛公军霸上 ( )
(2)为击破沛公军 ( )
(3)从此道至吾军 ( )
3.幸
(1)妇女无所幸 ( )
(2)故幸来告良 ( )
动词,料想
名词,意图、意愿
动词,驻军
名词,军队
名词,军营
动词,指君主宠爱女子
副词,幸亏,幸而
·
·
·
·
·
·
·
4.去
(1)亡去不义 ( )
(2)相去四十里 ( )
5.当
(1)当是时 [ ]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
6.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
·
·
·
·
·
·
动词,离开
动词,距离
介词,在(某处、某时)
形容词,对等,比得上
动词,跟随
动词,率领、带领
7.胜
(1)刑人如恐不胜 ( )
(2)沛公不胜杯杓 ( )
(3)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
8.为
(1)客何为者 ( )
(2)窃为大王不取也 ( )
(3)我为鱼肉 ( )
(4)为击破沛公军 ( )
(5)吾属今为之虏矣 ( )
·
·
·
·
·
·
·
·
·
形容词,尽
动词,承受
形容词,美好
动词,做,干
动词,认为
动词,是
介词,替、给
介词,被
(6)何辞为 ( )
(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 )
(8)军中无以为乐 ( )
9.以
(1)具告以事 ( )
(2)籍何以至此 ( )
(3)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
10.且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
(2)若属皆且为所虏 ( )
·
·
·
·
·
·
·
·
·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第一个“为”,动词,“为寿”,祝人长寿
第二个“为”,动词,成为
动词,作为
介词,把
介词,凭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尚且
副词,将要
三、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山东省。
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现代的人;当代的人。
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的原因。
现在别人。
·
·
·
·
·
·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河北: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2)河南: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古义:________
今义:鱼的肉。
6.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古义: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黄河以北。
黄河以南。
鱼和肉。
逃跑。
·
·
·
·
·
·
·
7.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_______
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
四、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 )
2.沛公欲王关中 ( )
3.此其志不在小 ( )
4.素善留侯张良 ( )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
6.沛公今事有急 ( )
7.亡去不义 ( )
·
·
·
·
·
·
·
·
两次。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称王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形容词作名词,危难
名词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 ( )
9.项伯杀人,臣活之 ( )
10.吾得兄事之 ( )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
12.籍吏民,封府库 ( )
13.日夜望将军至 ( )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
15.范增数目项王 ( )
16.若入前为寿 ( )
17.常以身翼蔽沛公 ( )
形容词作名词,交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
名词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
形容词作动词,接触
名词作动词,造册登记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名词作动词,递眼色
名词作动词,上前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
·
·
·
·
·
·
·
·
·
·
18.刑人如恐不胜 ( )
19.道芷阳间行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名词作动词,用刑罚处罚
名词作动词,取道
判断句
我叫人观察他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判断句
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判断句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亚父者,范增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7.贪于财货。(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8.具告以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亚父,就是范增。
判断句
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判断句
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状语后置句
对钱财货物贪恋。
状语后置句
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9.长于臣。( )
译文:________
10.籍何以至此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王来何操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沛公安在 ( )
译文:_____________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吾属今为之虏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比我大。
宾语前置句
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拿了什么(礼品)
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里
被动句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了!
(一)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推敲句子含义,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故事情节。
“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其过程惊心动魄,最为精彩处具体表现在宴会开始后情节上的大起大落。请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答案:
(二)对比鉴赏,了解《史记》和《左传》的不同,对课文内容做深入思考,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1.对比《烛之武退秦师》与本文,思考这两篇文章在材料安排、叙事技巧、描写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1)《烛之武退秦师》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对背景和结局略做介绍,重点论述烛之武和秦伯的谈话;本文则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介绍了宴会前、宴会中和宴会后的斗争。
(2)两篇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烛之武退秦师》严谨周密的伏笔照应使故事更紧凑;本文在叙述上有张有弛,波澜起伏。
(3)《烛之武退秦师》侧重于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本文则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手法展现人物,而且擅长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2.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苏轼却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对于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怎样认为的 说说你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他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观点二:项羽是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世界的国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叱咤风云,也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把项羽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时的非凡气概 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之战中万夫莫当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势 项羽自始至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观点三:项羽是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数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这里把项羽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
观点四:项羽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项羽在灭秦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从杀宋义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助长了他的自大心理,使之恶性发展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在项羽的急剧膨胀中,天下人对其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做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三)鸿门宴上本处弱势的刘邦能够化险为夷,一方面源于项羽一方离心离德,另一方面源于刘邦一方团结合作。
请以“合作”为话题,结合课文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答案:(示例)合作就是力量。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却置之不理。项庄舞剑,妄图杀掉刘邦,项伯以身蔽之。项庄最终没能杀掉刘邦。这就是团队不合作的结果。而处于弱势的刘邦,知人善任,文有张良出谋划策,忠心辅佐;武有樊哙只身闯敌营,面斥项羽。可见,只有合作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合作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自我校对]
解析:“丘明”,即左丘明。“行事”,行为事迹。“不见于后”,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于后见”。“考”,考证。
答案: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自我校对]
解析:“会”,正好赶上,恰巧赶上。“恐为怨仇所擒”“为……所……”表被动,翻译为“担心被仇人抓住”。
答案: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状语后置和被动句
熟记状语后置句和被动句的类型和典型例句,翻译状语后置句时,要结合语境,把状语提到动词前,翻译被动句时一般要有“被”字。
1.状语后置句。
(1)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这个状语一般由介词和宾语构成,因此又称“介宾短语后置”。
(2)文言文状语后置句的几种形式。
①介宾短语“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格式:动词+以+宾语。
②介宾短语“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让它作了状语。格式:动词+“于”或“乎” (“乎”相当于“于”)+宾语。
③介宾短语“于……”常放在谓语形容词后,翻译时让它作状语。格式:形容词+于+宾语。
2.被动句。
(1)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2)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①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
②用“受”“受……于”表被动。构成“受+谓语”“受+谓语+于”的形式。
③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④用“见”“见……于……”表被动。构成“见+谓语”“见+谓语+于”的形式。
⑤用介词“被”表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⑥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不出现任何表被动的标志,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是句意表被动。
高山仰止司马迁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芝川镇东南的梁山,坐西朝东,山脚下就是黄河,河面开阔,波光粼粼,太阳照得河水似碎银般蹦跳。踏进“汉太史司马祠”的古朴牌坊,即一脚踏进了公元前战国时期的古道。这条古道全是巨石铺成,虽历经2000余年的风雨剥蚀,但车辙依然,深深地镶嵌在古道中间,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世道的变迁,诉说着司马迁的伟大功勋和悲惨遭遇。
当地人把这条古道叫司马坡。其实这条古道叫韩奕坡,修建于战国时
傅剑仁
期的“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分得西河之地,筑城少梁。为了开通少梁与西河郡的交通,遂在今芝川镇南的梁山悬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因少梁是西周韩侯的食邑,故称这条大道为韩奕坡。司马迁祠墓就修建在韩奕坡旁,要拜谒司马迁,首先要走过这条古道。
从悠悠古道走过,已经使人感到肃穆,再昂头看进入司马迁祠墓的牌坊上“高山仰止”四字,更让人的心灵震撼起来。韩奕坡修筑于战国时期,而用刀笔把战国时期及这之前悠久漫长的华夏文明史在骨片、竹简、缎帛上完整记载下来的,便是伟大的司马迁。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文明的初始阶段,历史是语言的,而不是文字的。待到文字可以在骨片、竹简、缎帛上记录历史的时候,文字对于大众是奢侈的,因而这之前的历史,便是群众口头流
传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他站在语言历史与文字历史的承接点上,把盘古开天地以来的华夏文明史从语言的传承中拯救出来,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把历史的文明给予固定。公元前126年,年仅20岁的司马迁开始对全国各地进行历史考察,他游历名山大川,寻找文物古迹,探究逸闻古事,从广大群众口头流传的历史中,考证历史的真实,又从实地的考证中,纠正群众口头流传历史的偏差,以探求历史的连续、完整和真实。这是一项伟大工程,不是抱定探求真理精神的智者、学者是不可以问津的。
我们不妨联系“三家分晋”后的战国时期,用事实来说话。战国时期,
多战而无义战,战火时而把中国版图分割成几十个国家,时而把中国版图分割成几个国家。虽然各国都有记载本国历史的史官,但因为多战而无义战,本国史官所记载下来的历史,偏颇难免,真实性令人质疑。退一步说,即使各国记载的历史都是真实的,而要把诸多国家的历史编纂到一起,用华夏文明这根线索串起来,简直就是一件无法办到的事。不信吗 我们可以去请教孔老夫子。他可是中国的教育鼻祖,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老夫子早年并不搞学问,而是谋做官,当过仓库管理员、营建司空,辗转齐国、卫国,才熬了个鲁国司寇。但因他性格明朗豁达,高兴了就唱,伤心了就哭,不似其他官吏那般奸猾油滑,因而遭到嫉妒。他极力为自己辩护,可四周全是反对他的嘴,他辩不过人家,官也辩没了。官没得做了则罢,但这口气
却咽不下。于是他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讲空话没用,不如把春秋以来200多年政坛人事的正误是非写出来,用事实来说话。从此,孔老夫子潜下心来整理了一部《春秋》,搬出被杀的36位君主,灭亡的52个国家的辛酸史实,从礼、义这一为君治国的根本问题上,议论了一番得失教训。大学问家孔老夫子,用他的智慧和学识对拯救中华文明史做了一次尝试,但他也只是局限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而这之前的华夏文明史,仍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完整的串起来。这件连孔老夫子都做不成的事,司马迁做成了。他不仅把春秋战国,而且把这之前直到盘古开天地的历史,用华夏文明这根线索完整地串起来了。
“高山仰止”啊!古道旁这块牌坊,是对司马迁最贴切的写照。真不敢想象,要是没有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作为后人的我们,该向谁去讨教华夏的远古史 在中国的史学领域,司马迁就是一座高山,无人能及,后人只能仰着头去看他!
(选自《拜谒司马迁》,有删改)
全文饱蘸敬仰和崇敬的文笔,高度赞扬了司马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贡献。文章通过写拜谒司马迁祠墓并拜谒所需行走的司马坡,营造了一种苍凉古朴的氛围,而后转入对历史背景的分析阐述和各个诸侯国对于历史文化的整理情况的交代,并借对孔子整理《春秋》事实的描述,衬托司马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所做的巨大贡献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最后一段借司马迁祠墓牌坊上的四个大字,升华主题,也照应了前文和文章的题目。
品读提示
塞内加曾说: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张良作为刘邦的亲信,在刘邦遭遇危难时没有“脱身独逃”,而是与刘邦一同商量对策,最终使刘邦化险为夷,并在以后的斗争中帮助刘邦以成帝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民族忠诚。
●维和官兵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自1990年首次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以来,我国已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参加了联合国24项维和行动,其中多位中国军人和警察为联合国维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申亮亮曾经也是这样一位维和战士。
当地时间2016年5月31日深夜,西非马里稳定团加奥营区,一辆满载炸药的皮卡车沿沙箱墙高速行进,突然冲向营门。正在营区执勤的我国维和人员申亮亮立即发出警报,然而仅仅37秒后,相当于500公斤当量的炸弹突然爆炸。作为中国刚刚派驻马里两周的维和部队战士,申亮亮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29岁。
(摘编自2019年10月8日“国际在线”)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走进国家殿堂,接受党和人民的最高礼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公安局原副局长艾热提·马木提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人民公安这支光荣队伍再添光荣,这支英雄队伍更加荣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警27年,艾热提·马木提真情服务群众,忠诚履职尽责,发挥反恐处突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带领民警侦破一系列案件,2016年9月在搜捕公安部A级逃犯时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是赤诚与信仰,是初心与使命,让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铮铮誓言。
(摘编自2019年10月5日《广西日报》)课时评价作业(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听过一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他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有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解析:A项“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不合乎语境。B项“又吃鱼又嫌腥”比喻得了好处还不满意,不合乎语境。C项“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符合语境。D项“首尾不能兼顾”指顾头顾不了尾,前后无法照应,不合乎语境,故选C。 答案:C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答案:语句④ 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东A虽小B地方C千里D众E数十F万人G亦H足王也
解析:“江东虽小”与后面构成转折关系,“地方”意为土地方圆,“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从土地、人口两方面构成“足王”的条件,“亦足王也”是结论,故断句为: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答案:BDG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B.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C.亭长,官名。战国时始在与邻国接壤之地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
D.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解析: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答案:D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杀敌,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B项,“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错误。根据原文“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分析可知,项羽在垓下突围时有骑兵八百多人,过淮河后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故选B。
答案:B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案:(1)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2)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战争的过错。
7.从文中看,项羽有机会逃回江东从头再来,但最后项羽把自己的马送人,浴血奋战后自杀,结合文章分析项羽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①项羽认为不是自己打仗本领不行,是上天要灭亡自己。②自己曾带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而今无人生还,自己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
参考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 怎么楚国人这么多!”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呀!”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于是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战争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上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果然与他的骑兵分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包围了项羽的三个集合点。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了近百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 ”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项王)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项王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 ”吕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照面,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我听说刘邦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今天就成全你们吧。”说完,自刎而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