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傅彩(fù) 咀嚼(jiáo) 阐明(chǎn) 怡情(yí)
B.蒸馏(liú) 聪颖(yǐnɡ) 滞碍(zhì) 暂时(zhàn)
C.伦理(lún) 劝诫(jiè) 诘难(jié) 要诀(jué)
D.狡黠(xiá) 涉猎(shè) 藻饰(zǎo) 矫正(j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彩藻饰 矫揉造作 孜孜不倦 欺世有术
B.寻章摘句 全神惯注 高谈阔论 诸如此类
C.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D.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 精典著作 豁然贯通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人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B.每到夏季,学校都会反复向学生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游泳。
C.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D.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进步的关键。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于校六记》《我们仨》等。
6.“可以肯定地说,读‘无字书’比读纸本书、电子书更艰难”一句放入下面文段最恰当的一处是( )
①精读、略读、快读三种读法可以交错地用于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这三种书。②并不是纸本阅读都是“深阅读”,没有浅阅读;也不是网上阅读都是“浅阅读”,没有深阅读;更不是说读“无字书”皆为游山玩水,浮光掠影,没有学问。③老子和孔子观水就读出了很多名堂。④老子的“上善若水”论,从水的七种善性悟出了人的七种德性。⑤孔子的“水的德性”论,从水的品性悟出了人的十种德性。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7.填空。
(1)《谈读书》选自《 》,作者弗朗西斯 培根, (国别)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不求甚解》选自《 》,作者 ,原名 ,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 》、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8.仿照例句将仿句补充完整。
例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用课文原话)
11.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1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1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1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1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16、作者批驳了什么错误观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梁 衡
①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人的生命,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
②这是电视上播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西部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就是为了活命,完成人口的简单再生产。这只是实现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半。
③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马克思给人下了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东西最重要,而人一进入成年就会发现,精神满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广阔。所以才有为爱情而歌唱,为自由而斗争,为理想而献身。爱情、自由、理想、知识、艺术等等,靠什么来交流、传承?主要载体就是书籍。
④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们阅读有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⑤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黄色、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⑥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⑦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⑧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的是后面的三大支柱,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⑨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成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⑩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我劝爱读书的朋友们,爱读书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读书的目的和层次。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就像一个国家除实用企业外,还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建设。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功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17.以下针对④~ 段内容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哪一个更贴合选文?请说明理由。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请举例分析
19.下列书刊分别符合哪一种阅读需求?请加以判断,并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书刊 (1)《故事会》 (2)《飘》 (3)《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简介 以发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故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刊物,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外国故事。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该作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以正统的价格理论为核心,结合大量鲜活独到的事例,系统讲解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解释、印证、推演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A.刺激需求 B.休闲娱乐需求 C.信息需求
D.知识需求 E.审美需求 F.思想需求
(1)____ (2)____ (3)____或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易舟
①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认知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青年人
②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才能为青春蓄满能量。
③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靠自身所学和一股子拼劲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广大青年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④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2024年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 魔都号”圆满完成商业首航,每次一拿到资料,大家就分组学习,到学习吸收再创造,青年团队见证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艘巨轮
⑤青年人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才能不辱时代使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2)小致认为第②段的论据不充分,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支撑本段?请阐明理由。
A.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渔父》)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C.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胡居仁《自勉联》)
我选择 (填字母),理由: 。
答案
1、C 2.C 3.A 4.D 5.B 6.B 7.(1).玫瑰树;英国(2).燕山夜话;马南邨;邓拓;燕山夜话 8.示例:玉璞初成 知如何精雕细琢
9.(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可以做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0.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1.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2.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13.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14.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15.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6.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17、示例一:我选A,因为该部分内容是在回答怎样实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价值这一问题,作者将答案分为六个阅读层次,这六个阅读层次又可分为实用需求和真正精神层面的需求两大类,选项A的思维导图与选文更贴合。
示例二:我选B,作者在文中直接点明了实现生命另一半价值有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因此,我认为B选项更贴合选文。
18、示例:方法一是运用设问句。整篇文章作者提出了两大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和“人怎样实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价值”,紧跟问题之后的是作者的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之中,呈现的是作者的观点和论证内容。方法二是使用表达顺序的词语。作者以一至六的序号呈现阅读的六个层次,让论证依次推进,井然有序。
19、(1)B (2)E (3)D 或F
20、①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②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③举例论证
21、我选择C。C选项直接阐述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与第②段“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的论点高度一致,可以作为本段的道理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