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民俗文化》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没有语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开展,生活的改变,使许多字眼起了变化。
B.同生命和人类起源一样,宇宙起源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
C.星期天我们去郊游,山上那么多杜鹃令我们游兴大发。
D.北京一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而驰名中外。
答案:B
解析: A项 语病是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都可以。C项语病是表意不明,“山上那么多杜鹃”有歧义,“杜鹃”也可以是花,也可以是鸟。D项语病是语序不恰当,“配方独特”应摆放在“选料上乘”之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许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单独租房居住并且家长陪读就会提高学习成绩,结果弄巧成拙,孩子反而由于心理问题而成绩滑坡。
B.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C.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发奋苦练,终于在北京夺得四枚金牌,雄辩地说明哀兵必胜。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答案:D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弄巧成拙指本想耍聪明,结果反而坏了事。句中没有耍弄聪明之意,应改为“适得其反”。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所以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陶渊明厌弃了黑暗的官场,毅然归隐后过着瓜田李下悠闲自得的生活。
B.人类在自然科学上遇到“起源”的问题往往会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最大难题。
C.马晓春退出围棋赛的消息是中国棋院负责人透露的,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这消息不久也从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证实。
D.各级政府机关要注意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那些经验不足而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就是要“赶鸭子上架”,多给他们压担子。
答案:A
解析:本题从望文生义角度考查成语运用。A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用于修饰田园生活属望文生义。B项“一筹莫展”比喻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C项“空穴来风” 原意为“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D项“赶鸭子上架”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史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正确方向呢?
B.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促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
C.他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学习努力。
D.由于世界性水危机,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答案:D
解析:由于……使……,滥用介词,主语残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蟑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答案:D
解析: A项中“或者”表示只能是一个方面,不当。B项中“为了”表目的,不当,应改为“为”。C项中“径自”为副词,表示只凭主观意图行事,有时用于贬义,不当。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B.走到屋外,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打了个冷战,我的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C.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D.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答案:D
解析: A.“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B.成分残缺。“寒风”后加“使我”。C.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由于有了众多的遗传学证据,__ __。一些中国学者仍然坚持中国人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大概是出于“民族感情”。_ __。何况,承认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非洲人的后裔,无损于民族的尊严,_ __。
①单起源说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学说
②多起源说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学说
③但是科学事实应该战胜感情
④但是感情不应该凌驾于科学事实之上
⑤正如承认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无损于人类的尊严
⑥正如承认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无损于中国人的尊严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从本段后面的语句看,本段应该是肯定单起源说,故第一句与第二句中应选第一句;而从语意连贯的角度看,第四句与第三句比,第四句运用顶真的手法,与上句衔接更紧密;从“承认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非洲人的后裔,无损于民族的尊严”来类推,最后一空应选第五句,“正如承认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无损于人类的尊严”。
8.不存在表意不明语病的一项是 ( )
A 星期天我们去郊游,山上那么多杜鹃,令我们游兴大发。
B 对于楼兰的衰落与消失,考古学家从自然方面找到了一些原因,但是对它何时消亡,消亡的原因是什么,至今不甚了解。
C 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物赠送给他。
D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答案:B
解析:A“杜鹃”可以是花,也可以是鸟。C“作为嘉宾的礼物”可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物,也可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物。D可理解为自己单独做,也可理解为和副经理两人一起做。
9.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B.王勃,字同叔,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他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D.柳永,字耆卿,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婉约派创新者,有《乐章集》。
答案:B
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B项,王勃的字应该是“子安”,“同叔”是晏殊的字。所以选B。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地在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次接触的时间都很短。
B. 跟生命及人类的起源一样,宇宙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科学前沿课题。
C. 由退休教师组成的书画协会会员的年龄平均为75岁,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文联系统先进集体。
D. 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不键全,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以致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答案:B
解析: A项,“原因”“因为”重复多余;C项,主谓搭配不当,首句的陈述对象是年龄;D项,“由于”句,为介词短语句,因此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可以去掉“由于”。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的原因 , 。或十年春,齐师伐我。
答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解析:本句要注意“鄙”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曹刿论战》中鲁庄公鄙陋之一在于“取信于臣”原文是 , ,必以分人。
答案: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弗”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曹刿论战》中鲁庄公鄙陋之二在于“取信于神”,原文是 , ,必以信。
答案: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帛”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应是“取信于民”原文是 , , 。此句也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或"忠之属也"所指的内容。
答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析:本句要注意“狱”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而鲁军才一鼓,这是彼竭我盈之时,这是发动反攻的时机,而追击的时机则是 ,望其旗靡。发现这一时机的方法是 ,登轼而望之。
答案: 吾视其辙乱|下视其辙
解析:本句要注意“辙”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曹刿论战》中下令追击之前,曹刿“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答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析:本句要注意“惧”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曹刿论战》中在长勺之战中,齐人三鼓,曹刿才下令鲁军击鼓进军的原因是一鼓作气 , 。
答案: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本句要注意“竭”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是 , 。
答案: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孚”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鱼我所欲也》中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与“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
答案: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或表明全文主要观点的句子是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 生|义|二者不可得兼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
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单一语境中自给自足,不同文明的交流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对话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包容,既是“和谐”的表现形式,也是达成“和谐”的基本前提。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先哲就已经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将“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无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在治国上,要做到海涵大量,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具体到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
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提倡包容、立足和谐的时代,多是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民众生活安宁平静的时代,多是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时代。历史上也不时出现过以自我为天下中心,企图垄断真理、垄断思想、垄断言论、垄断利益的现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包容,拒绝交流,这样的立场、态度、做法,曾使民族陷于巨大的灾难,导致各种矛盾愈演愈烈,争斗纷至沓来,后果极其严重,教训至为深刻。
可惜,直到今日,那种排他性的文化追求、同一性的文明取舍,依然还有市场。在一些人那里,文化自大症,文明优越感,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他们总以为真理在握,总是热衷于扮演“教师爷”的角色,总是喜欢占据着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对其他国家与其他民族指手画脚。这样一来,导致正常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对弱势一方来说,他们主张对话,却无法赞成居高临下式的不平等对话;他们希望交流,却难以认同只有被动妥协式的单向型接受。所以,这种罔顾历史教训与文明发展规律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而且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在对中国发展道路怀有疑虑、对中国现实政治抱有抵触、对中国文化传统展示存有偏见的人之中,真正持敌视的立场与态度、总在“妖魔化”中国的只是极少数。而这“极少数”之所以会如此,恐怕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包容的思想有关。因为没有包容之心,就很难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愿,很难去理解并接受异质的文化,就一定会常常处在隔膜与误解之中,也就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同并开展正常的对话。
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于“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老子有云:“大邦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王弼释云:“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别天下流之”,其中所揭示的包容之核心价值观,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完全值得令人思考与借鉴。
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我们也要明白:“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各美其美”而不能“美人之美”,甚至还竭力丑化他人,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美美与共”的。我们更要警惕:不能在包容中迷失自我,“包容”不能成为迷失自我的迷魂汤,包容与坚守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
衷心期待,“包容”能成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一项价值层面上的指导原则。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
(1)为什么说“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请结合文意概括。
答案:①包容能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②拒绝包容,拒绝交流,会导致正常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困难。③有包容之心,才能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才能去理解、认同、接受异质的文化并与之开展正常的对话。④懂得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有可能实现文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答出三点即可)
(2)“1656年,俄国特使巴依科夫受沙皇委托准备向中国皇上提交国书,因拒绝行跪拜礼而始终未获准觐见皇帝。时值东正教斋期,作为虔诚信徒的巴依科夫严守教规拒绝饮朝廷赐给的奶茶,进一步激怒了朝廷。”这一著名的外交事件以失败告终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分析。
答案:原因是中俄双方缺乏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说“中国皇帝对异国文化和宗教缺乏理解和包容”也可,这一著名的外交事件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时中俄双方都没有跨文化交流经验,对对方文化缺乏理解与包容,双方都很难以平等的态度去尊重对方的意愿,很难去理解并接受异质的文化,就必然会处在隔膜与误解之中,也就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同并开展正常的对话。
概括作品的主题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1)回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从文中“具体到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拒绝包容,拒绝交流,这样的立场、态度、做法,曾使民族陷于巨大的灾难,导致各种矛盾愈演愈烈,争斗纷至沓来,后果极其严重,教训至为深刻。”、“这样一来,导致正常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对弱势一方来说,他们主张对话,却无法赞成居高临下式的不平等对话;他们希望交流,却难以认同只有被动妥协式的单向型接受。所以,这种罔顾历史教训与文明发展规律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而且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如果只是“各美其美”而不能“美人之美”,甚至还竭力丑化他人,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美美与共”的。我们更要警惕:不能在包容中迷失自我,“包容”不能成为迷失自我的迷魂汤,包容与坚守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归纳概括答案。(2)回答此题,注意从“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提倡包容、立足和谐的时代,多是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民众生活安宁平静的时代,多是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时代。历史上也不时出现过以自我为天下中心,企图垄断真理、垄断思想、垄断言论、垄断利益的现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包容,拒绝交流,这样的立场、态度、做法,曾使民族陷于巨大的灾难,导致各种矛盾愈演愈烈,争斗纷至沓来,后果极其严重,教训至为深刻。”一段中归纳概括回答。
四、古诗文和现代诗文阅读。
2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维扬怀古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第一句,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曲中的“寒”字用得传神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寒”字既写出了玉箫曲调的悲凉,也形象写出了作者闻听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这首曲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对比(虚实结合),今日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实),与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虚)进行对比。抒发了对维扬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1)次句“玉箫寒、江上谁家?”声声悲怆的箫声从江上传来,凄神寒骨,透彻心扉,究竟是何人吹奏的如此令人销魂的曲子呢?一“寒”字,一语双关,不仅道出了曲声之悲,同时运用通感的手法,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可谓“传神且意蕴丰富”。(2)此曲写作者在维扬(今属江苏扬州)抒发的抚今追昔之感慨。首句“锦帆落天涯那答”是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次句“玉箫寒、江上谁家?”中,“寒”字用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这支小令着重表现维扬的今昔不同。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是想象,是虚写;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是现实中的情景,是实写。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啊,向阳花
布莱克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 译)
【注】 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1)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你等累了吧”,是对什么的真实写照?
答案:诗里的“向阳花”是一切渴望美好理想社会的人类精神的象征。“你等累了吧”,是对人生苦苦探求理想的悲苦心情的真实写照。
(2)“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拟人手法。“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这里的“青春”本来是个抽象的概念,诗人将它拟人化,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诗歌整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答案:这首小诗的特色是托物言志,借向阳花向太阳的特性,展开了奇妙的联想和对未来世界的神奇想象。前一节诗明快、袒露,后一节诗隐晦、深奥,有神秘色彩。从全诗的中心思想看,诗意是鲜明易懂的。即抒写诗人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个人感受与大众的心灵是相通的,既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又表现了人类对宏图的追求,蕴含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解析:(1)从诗歌第一节第二句可以看出,向阳花象征了光明、美好的人类精神。由此可以推知“累”的含义。(2)这句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是拟人。作用要结合诗歌的含意理解。(3)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向阳花”,而“向阳花”又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故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前后两节的表现手法异同,可以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在高考来临前夕,某地一中学举行了高中毕业典礼,近900多名学生单膝或双膝跪地,向老师行跪拜礼,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之恩。对此,校方回应说,同学们行跪拜礼不是学校组织的,不过学校倡导这种感恩方式,因为学校注重灌输“感恩”理念,学生每天都要做“感恩操”。针对这种现象,请你表明自己的看法,并说出两条理由。(40字左右)
答案:赞成:跪拜礼,是中国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向老师行此礼,是借助这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感激之心,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反对:让学生采取跪拜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有悖于时代文明和教育理性,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需要生动而鲜活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解析:此题书与语言表达综合运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是赞成还是不赞成,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语段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25.请根据括号中提示的两位名人的事迹,分别为下面的两副对联拟写上联或下联。(任选一题,平仄不作要求)
①上联: (杜甫)
下联:四海危艰,周树人激浊扬清,嬉笑怒骂作文章。(鲁迅)
②上联:破解物种起源密码。 (达尔文)
下联: (毛泽东)
答案:万方多难,杜子美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铸诗史|指点华夏飘摇江山。
解析:这是一道对联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
首先要注意审题。话题式对联题虽然强调了开放性,但其给出的话题,又是确定开放空间的一个限度。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审题,确定对联应涉及的内容,保证其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如: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努力拼搏,获得金牌第二的好成绩,请以此为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字数在20字以内。此话题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雅典奥运会、中国、胜利,所以,“海外创佳绩,国内添光辉”,海外、国内指代不明,是跑题的。
其次“大题小做”,拟写上联,并匹配下联。话题式对联题给出的话题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涵盖面较广,如果就话题而论话题,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大题小做”的方式来进行。所谓“小”,就是具体、典型,我们可以寻找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人、事、物,或者强调这个概念的功能、作用,以此为内容,衍生上联,再匹配下联。
如以“恒心”为话题,可想到有愚公移山、老妇磨杵的故事,可拟成以下对联:
愚公移山功在不舍,老妇磨杵成于永恒;
再次,疏通文句、检查结构、锤炼字词,增加对联的表现力。
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