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民俗文化》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民俗文化》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徇私/驯熟 咆哮/肖像 惬意/提挈 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漂白/饿殍 与会/参与 胴体/栋梁 拈轻怕重/ 拈花惹草
C.投奔/奔命 着急/着火 标识/识别 强词夺理/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 殷实/殷红 蜡烛/污浊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读音识记能力。A项xùn xiào qiè jǐ/jì。B项piǎo yù dòng niān;C项bèn zháo zhì/shí qiǎng “强”作“强硬不屈、固执”讲时读jiàng D项sàng yīn/yān zhuó dāng/dàng“殷”于“血”组词时读yān,其余读yīn 。
2.根据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列各项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自从我省东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市各界对灾区人民生活甚是关心,捐款(包括实物捐款)累计已逾百万之巨。(广播稿)
B.4月18日,该犯与两同伙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公告)
C.梅:落叶乔木,品种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红、白等颜色,气味清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呈黄色,可食用,味酸。(工具书)
D.我校教室一共六间,有四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迫切希望教育局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育局的报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A“已逾百万之巨”不得体,作为一个市捐款百万不能算做巨款,过于夸饰;B. “合计”是口语,不宜用于公告;“乘月黑风高之机”属文学描写类文字,宜用平时叙述如:利用恶劣天气。D. “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内容华而不实。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的“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
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和贾岛。
B.古代白话小说“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由元代冯梦龙编辑;“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由明代凌蒙初编著。
C.自“五四”以来的戏剧创作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20年代有郭沫若的《王昭君》,30年代有曹禺的《雷雨》,40年代有《白毛女》,50年代有老舍的《茶馆》。
D.司汤达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红与黑》;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B
解析: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4.下面四个句子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一个把文学当作精神餐俱的人,只有善待生活,才可能得到丰厚的
B.他那种小人得志的情态,在戏剧中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至,是京剧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C.这是一部宏扬正气的作品,令一切庸俗趋时之作暗然失色。
D.为了生存,为了幸福,在这里,人的智慧与大山实现了默契和勾通。
答案:B
解析:B“至”应为“致”,A“俱”“聩”应为“具”“馈”,C“宏”“暗”应为“弘”“黯”,D“挈”“勾”应为“契”“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谭、张两位先生年龄上隔着一辈,学术背景一文一理,他们之间显然形成了一种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合作关系。
B.国家大剧院挑选剧目的标准是艺术性、经典性,所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风格会依照欧洲话剧朴实规矩的风格,不会有载笑载言的花哨场面。
C.从攻克心理关,到胜任夺冠先锋一职,这位运动员逐渐趋于稳健,能在世界杯获得“最佳射手”称号也是实至名归。
D.每一个国家都在情不自禁地实行双语言政策:一方面用本国共同语继承传统文化,一方面用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英语,发展科技和经济,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
答案:C
解析: A项应改为“可遇而不可求”;B项应改为“载歌载舞”;D项应改为“不由自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侧重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可望而不可即”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而“可遇而不可求”则是指很难碰到。“载笑载言”是出自《诗经》的短语,表示有说有笑的情形;而“载歌载舞”则是指边唱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实至名归”,作出实际的成绩,就会获得应有的名誉。“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侧重感情上抑制不住,“不由自主”侧重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B.28日上午,被称为“长江第一隧道”的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工程的规模和投资有多大,建成后将发挥哪些作用?为什么不在长江上造桥,而是在江底挖隧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的专家。
C.从今年1月1日起,建筑企业必须“两证”齐全(安全许可证和企业资质证书),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D.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后面的“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在句法相同。
答案:D
解析: A项把第二个分号改为逗号;B“这一工程的规模和投资有多大”是一个独立的问句,应该用问号。C项中括号为句内括号,解释“两证”,应紧跟在“两证”后。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词,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是合乐歌唱的,它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初唐张志和的《渔歌子》、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唐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就是早期词作的名篇。
B. 元杂剧主要由曲词、宾白和科介构成。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C. 闻一多是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早年曾经参加“新月社”,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D. 世界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战争与和平》、《人间喜剧》、《浮士德》的作者依次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德国的歌德。
答案:A
解析:王之涣的《凉州词》属于诗作。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山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①山和水的颜色和谐好看
②一条白练从悬崖峭壁挂下
③如同一条白龙从绿海中游来,又从红崖上轻轻飞下
④丹霞山的绿色是成片的,葱葱茏茏
⑤红石与绿色相辉映
⑥水流溅在红石上,色泽光亮透明
A.④⑤①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④⑤②③⑥① D.⑤②③⑥④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等分析作答。本题应从写景的视角来看,先山后水,故首选④,⑤是对④的进一步描写;③以比喻句的形式来形容②;⑥与③具有顺承关系;由此可得出答案为C。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里领导的作风亟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学者何满子知识渊博,满而不溢。他的杂文,往往以小见大,浅中寓深,尖锐犀利,一语中的,时有佳句照眼,耐人寻味。
C.李零在其新作中指出,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D.国家大剧院选择剧目的标准是艺术性、经典性,所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风格会依照欧洲话剧朴实规矩的风格,不会有载笑载言的花哨场面。
答案:D
解析:载笑载言:指有说有笑的情形。
10.下列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永遇乐》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选择了“落日”、“暮云”等让人哀伤幽怨的景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饱经丧乱后的身世之悲。
B.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先用实笔描绘快哉亭下水天相接的景象,接着以“长记”二字带出记忆中“平山堂”的景象,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C.李白的《丁都护歌》中“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等句子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令人震撼,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
D.杜牧的《过华清宫》和白居易的《轻肥》均使用了对比,前者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后者用内臣行乐图与江南的“人食人”惨象进行对比,以表达谴责之意。
答案:A
解析: A“落日”、“暮云”是“金色的落日”、“珠联璧合的暮云”,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无题》一诗中抒写离别是难分难舍的情感。渲染出一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
答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解析:本句要注意“残”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无题》一诗中用两幅生动画面抒写别后设想,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的极为真切的句子是: , 。
答案: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本句要注意“鬓”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李煜的《相见欢》中“ ,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用巧妙的比喻写“愁”。或是成语之句,或现代人们赋予它新意,用它来形容人的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李煜的《相见欢》中包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语,或用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写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感受的句子是: 。
答案: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范仲淹《渔家傲》中抒发征夫难归的无奈、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 , 。
答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本句要注意“寐”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范仲淹《渔家傲》中最能体现边塞独特景致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也是运用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的句子。这与王维的“ , ”相似,突出了边塞的壮美。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本句要注意“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本句要注意“勒”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 , 。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本句要注意“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答案: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潇洒
姚雪垠
①潇洒,无论在中国人的生活上或艺术上,都是个好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闲散、清雅和飘逸。究竟什么时候它就被用作代表一种美的观念,我们没有完备的词典,一时很难查出;大概说来,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是开始在魏晋时代。在当时,它是以反抗礼教与权臣高压而出现,和清谈有着同样的意义。虽然清谈受老庄的影响最大,潇洒是由于五石散的服用,但清谈之祖也就是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了。
②据鲁迅先生的研究,五石散几乎等于清末的鸦片,成了一种很普遍的嗜好。服了五石散以后,须吃冷食,喝热酒,并以冷水浇身和出外散步。服五石散的人,因皮肤易于擦破,便不穿鞋而穿屐;因身上发热,便宽衣缓带。至于服了五石散的人是否就清瘦起来,鲁迅先生虽没有说明,但想来是不会不清瘦的。人一清瘦了,再宽衣缓带起来,又不参加筋肉劳作,于是就自然潇洒了。所以提到“潇洒”二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隐士、诗人,和魏晋人物来。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服五石散的都不是穷人;其实不惟不是穷人,连商人也同样不配。因为过去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商人被认做恶浊俗物,讲潇洒的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③潇洒不仅以反抗的姿态在历史上出现,并且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也和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地结合着。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生活是闲散的,且以参加筋肉劳作为有失身份,比如养长指甲,和男人的包脚,穿长衫,都是要表示他自己是有闲的,有身份的人。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于是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在绘画上,山水画特别发达,又被人重视,便表现了人们对于潇洒生活的向往。山水画是地主阶级对于闲散欲求的扩展,希望摆脱扰攘的尘寰,到山林里边与清风明月共处。他们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竹子就成为潇洒的代表;可怜的渔夫樵子也都是美的诗画题材了。
④在音乐方面,我们看见在历史上清唱与箫板之特别流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一方面是由于地主与士大夫生活之优美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不是受爱潇洒观念的影响。唐朝人歌七言绝句,旗亭画壁的故事,千古令人神往。至于提到宋朝人歌诗时,我们便马上会想到月明之夜,诗人们携妓泛舟,和“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情景来。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但它也以缠绵清雅为主,多是文静细曲,唱时没有锣鼓和科白,所以又叫做清曲。最讲究潇洒的袁中郎在《虎丘记》上说:“比至夜深,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坊,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是多么的清雅!
⑤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一是风物上的自然,一是人性上的自然。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1)第⑤自然段说“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请结合该段,指出“叛徒”这一词语的具体内涵。
答案:陶渊明和袁中郎都以追求自然的态度来反抗各自所处时代的文风。前者以对自然风物(山水田园)的偏重来反叛当时华丽浮靡的宫廷文学;后者则以对自然人性的偏重来反对摹古而无自我的文风。
(2)本文题为“论潇洒”,作者围绕“潇洒”这一话题,主要阐述了哪些见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潇洒作为一种美的观念,在历史上是以反抗姿态出现的;潇洒是封建文化的产物,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与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结合;在封建时代,潇洒的观念在中国的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门类中都有着鲜明的表现。
解析:(1)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2)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四、古诗文阅读。
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问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在抒发情感时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光彩正艳、香气正浓以及在春风中、月色下呈现出朦胧美的特点。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花喻人,极写海棠花的娇艳妩媚,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白诗抒发了作者怜花之将谢之情,寄予了作者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德感慨;苏诗抒发了作者爱花之盛和对海棠花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苏轼的《海棠》是作者遭贬黄州,面对幽居独处的海棠,所吟咏的一首七绝。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泥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2)此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着诗句分析二者的不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滑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不超过50字)
①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②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③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④《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⑤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⑥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
答案:寒食节是我国北方每年在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
解析:清明节前一天,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一个民间节日。
2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黑海之滨、高加索山下,索契冬奥会17天的精彩赛事画上句号。索契冬奥会主体育场内,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文化之旅在这里延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里传承。闭幕式上,700名演员如同纷乱而有序的鱼群一样,从四面八方奔向舞台中央,他们不断变换各种图案,就在他们即将汇成五环图案的时候,右上角那一环却再次“失灵”。不过在焰火中,五环霎时绽放,全场欢呼雀跃。俄罗斯人用一番自嘲,弥补了开幕式的失误。
答案: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精彩演绎“四环变五环”(或“索契冬奥会闭幕式弥补了开幕式的失误”)。
解析:本题属于压缩语段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注,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寻找。)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本题可筛选出主要词语有“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五环霎时绽放”,考生按“什么怎么样”的格式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25.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回答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贾平凹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家是河北石家庄的穆涛举了一个例子:“一次我和平凹坐火车同行,当车过陕西秦岭时,我顺口和他开玩笑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怎么叫个岭?’话音刚落,他就立即反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怎么就叫个庄?
解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答题时,可抓住陕西和河北在某些地方的相似处来展开联想;在句式上可采用“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怎么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