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名俗文化》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一单元《过节和观灯》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尚未全线贯通,因此今年奥运期间北京人喝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南水”,而是由河北的4座水库供应给北京的3亿多立方米“应急水”。
B.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红色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近几年来,井冈山商人开始意识到红色品牌的价值,纷纷抢注“同志哥”“红伢子”“黄洋界”“五指峰”以及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商标,成为红色旅游景区一个独特的现象。
C.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破以往假唱的潜规则,上台的歌手均现场真唱。从音响效果上看,这种本色演出虽然不如事先录制好的假唱那样十全十美,但更让大家看得过瘾、看得舒坦。
D.有专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的山寨文化泛滥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所致。
答案:C
解析:A结构混乱,应将“南水北调工程”置于“由于”之后;B.不合逻辑。D. “的原因”和“由于”重复,应删掉一处;句式杂糅。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柯云路)是1968年12月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的。到村里不久,就赶上了农历新年,也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了,由于大年三十睡得太晚,我是在初一半前晌才走到街上的。 , 。 。 , 。从这儿就能看出谁家的日子过得好,谁家的女人能干。
①去家里磕头拜年被当做旧风俗早已禁止, 人们就在街口互道过年好
②每个人都一身新袄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
③问候的同时也用目光彼此打量,看谁家的新衣最合体,谁家的花袄最漂亮
④猛然眼前一亮,但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气洋洋地立在街口
⑤这使还是平日劳动打扮的知青们很是乍眼
A.④①②⑤③ B. ④②⑤①③ C. ②③⑤④① D. ④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应该按观察顺序和逻辑顺序来排列。承前文“初一半前晌才走到街上”先写“眼前一亮”,看见“老老少少”“喜气洋洋地立在门口”, ④ 并且“每个人都一身新袄新裤”“新鞋”; ② “这”“使还是平日劳动打扮的知青们很是乍眼”; ⑤ 接着交代当时拜年的风俗已禁止,“人们就只好在街口互道过年好”, ① 而“问候”则紧接前句“互道过年好”,而“彼此打量,看谁家的新衣最合体,谁家的花袄最漂亮” ③ 启原文最后一句最合适。这样一分析,最恰当的顺序是④②⑤①③,故选B。
3.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答案:B
解析: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乌鸦能够会用工具的趣事已广为流传,在使用工具上乌鸦不亚于猩猩。
B.中影集团投资拍摄的《建国大业》,以超强的演员阵容引起了大量关注的目光。
C.由于他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成绩成倍下降,家长束手无策。
D.每逢佳节临近,出门在外的人无论离家多远也总想回家过节。
答案:D
解析:A.“能够”多余,B.“引起了”与“ 目光”不搭配。C.下降不能用倍数。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春节前就做好了防寒工作,因此那里的香蕉都能硕果仅存,蕉农也能安心过节。
B.司马迁是一位勇猛的斗士,他敢于标新立异,走自己的路,因而《史记》处处闪烁着他那创造性的火花。
C.这本书的情节引人入胜,读起来真让人津津乐道。
D.考前每个考生都要做好充分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答案:B
解析:A.硕果仅存:比喻经过时间的淘汰,留下来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用在此处显然不当。B.标新立异:表明新颖的义理,指出与众不同的见解。C.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此处与前文的“读“相矛盾,应改为“回味无穷”。D.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语意很重,不适用于该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3D版《泰坦尼克号》电影登陆富阳各影院,短短几天上映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深得年轻人的好评。
B.端午、中秋传统佳节既有古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又蕴含现代文明的激励和交流,“过节”既是事业的“加油站”,又是“常回家看看”的“孝节点”,最大限度减少了“月圆人不圆”的尴尬。
C.患有赌博瘾的赌徒经常对平淡的生活失去兴趣,对家庭、亲人漠不关心,而且容易使人的性格发生改变,产生好逸恶劳、尔虞我诈的不良心理。
D.目前,随着朝鲜试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传出,朝鲜半岛形势骤然紧张,半岛局势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半岛北南双方是否冷静克制,开展对话接触。
答案:D
解析:A.“98%以上”与“爆满”不合逻辑。B.语序不当,“弘扬和继承”“激励和交流”动词分别调换位置。C.偷换主语。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耿仁杰指着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大声喝道:“不是不报,时辰未报。今天是你们的死期到了!”
B.时间是一匹在宇宙间任意驰骋绝不驯服的天马,我们只有尊重它,才有可能驾驭它,使它不致倏忽而逝。
C.本届亚运会上,中国游泳队表现不俗,这支队伍是由二十个集训队中挑选出的十二名优秀选手组成的。
D.今年国庆节期问,我市所有的消防车、消防官兵,为保障人们安全过节,而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岗位。
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应去掉“到了”或“今天是”。 C.成分残缺,缺少短语中的介词,应该在“由”前添加介词“从”。D.配搭不当,“消防车……放弃休假”不妥。
8.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B. 单位的人都下乡了,只剩我一个人唱独角戏。
C. 家长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要想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面对他的不情之请,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D. 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答案:B
解析:A项细大小不捐:大的小的都不舍弃,原指做学问兼收并蓄。后指无论大小多少都不丢掉,没有选择,包罗一切。B 独角戏:原指只有一个角色演出的戏;后比喻一个人单独承担本应由几个人干的工作。C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于求助于别人时称自己的请求。D 别无二致:指两者非常相像,没有差别,但语境中只有“工切”茶话会,和哪个一致?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2006年5月1日,温家宝来到首钢餐厅,他对工人们说,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和大家一起过节,一起吃饭,非常高兴。
B.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心的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
C.要克服这些困难,非下决心不可,要攀登高峰,非下苦功不可。
D.当地时间12月4日晚6时左右,加拿大广播公司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加拿大全国近百个机场发现,共有1 127件机场保安人员的制服失踪,还有上百枚保安人员佩戴的徽章也同时失踪。
答案:A
解析:B项“我呀”后面的感叹号改为逗号;C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D项“消息”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遵照上级指示,今天我在会议上对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情况作了汇报,以上总结可能挂一漏万,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出。
B. 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的。
C.过年过节,花销多些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过度消费,那样不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D.金融租赁在世界上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这还是一锅夹生饭,还是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玩意儿。
答案:A
解析:挂一漏万: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B. 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句误以为是“禁止”的意思。C.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努力实行。此处应为“量力而行”。D.夹生饭:半生不熟的饭,比喻开始没做好再做也难做好的事情。不合语境。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与朱元思书》中写出了富春江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 , 。
答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解析:本句要注意“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与朱元思书》中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相似意境的句子
是: , 。
答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本句要注意“湍”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 , , 。
答案: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解析:本句要注意“衔”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 。
答案: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解析:本句要注意“晖”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 。
答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解析:本句要注意“怡”“偕”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 , 。
答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解析:本句要注意“谗”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那是 (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回答),意在以此干涉别国内政。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本句要注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早晚景色的句子是: , 。
答案: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本句要注意“霏”“暝”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 。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本句要注意“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翻译题
21.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答案: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若、明、祸。
2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胁、益、降、幽、绝。
23.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答案: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雨、啮。
四、古诗文阅读
2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1)这首词上片的构思扣紧了一个“梦”字,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思妇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而泪流不止;后两句交待思妇做梦的原因是没有丈夫的消息;通过想象虚写她在梦中与千里外的丈夫相见的情景。
(2)下片“到黄昏”容易让人想到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哪句词?“黄昏”意象的使用对刻画思妇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若答“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亦可给分)为思妇怀人创设情境,烘托思妇寂寞独守的形象特点。
(3)试赏析这首词末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末两句先以“炙得灯儿”暗示时间推移;,接着融情入景,写思妇聆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实写她彻夜不眠的相思惆怅;同时这两句词还将口语与典雅的书面语结合在一起,突显了思妇寂寞凄苦的形象特点。
解析:(1)题干问的是“上片的构思扣紧了一个‘梦’字”,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目标是上片,既然是紧扣“梦”,那每一句都与“梦”有关。上片写思妇凌晨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远忆征人,泪流不止。“梦”是此片的关节。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致梦之因,词中写了两点:一是丈夫征戌在外,远隔千里,故而引起思妇魂牵梦萦,此就地点而言;一是整整一个春季,丈夫未寄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此就时间而言。从词意推知,思妇的梦魂,本已缥缈千里,与丈夫客中相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满足。这是何等的快慰,然而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她又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伊人不见,鱼鸟音沉。于是,她失望了,痛哭了。(2)题干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问考查意象的作用。过片三句,写女子在白天的思念。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可是如李白所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怀愁怨,触绪纷来,只得“无一语,对芳尊”,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李清照《声声慢》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意相似。唯李词音涩,声情凄苦;此词音滑,似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然无限深愁却蕴于浅语滑调之中,读之令人凄然欲绝。(3)题干问“赏析这首词末两句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的炼句能力。角度有:用词角度、修辞角度、描写角度、抒情角度等等。“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这两句融情入景,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甫能”二字,宋时方言,犹今语刚才。这里是说,刚刚把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就这样睁着眼睛挨到天明。词人不是直说彻夜无眼,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婉曲地表达长时间的忆念,用笔极为工巧。
五、语言文字运用
2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 (记者武卫政)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今天通报,2月9日至15日,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4个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4.7%,超标天数比例为45.3%,其中空气质量属轻度污染占23.1%,中度污染占10.5%,重度污染占8.8%,严重污染占2.9%。
天津、石家庄、上海除夕夜(22时至次日2时)PM2.5浓度较高,分别为577微克/立方米、527微克/立方米和311微克/立方米。北京除夕夜PM2.5浓度为267微克/立方米,初四PM2.5浓度最高,为306微克/立方米。
答案:我国74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刚过半
解析:概括新闻类题型,做题的关键在于明白新闻五要素,而新闻的主要内容往往在导语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新闻导语加以概括总结,一般能概括出新闻主要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