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检测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25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 )
A.原始生命 B.低等的动植物
C.复杂有机物 D.简单有机物
2.鮟鱇鱼(如图)是一种栖息在海底的鱼类,能借助第一背鳍向上延伸形成的肉状突起——“小灯笼”诱捕食物。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鮟鱇鱼的“小灯笼”与深海环境相适应
B.为了诱捕食物,鮟鱇鱼产生了“小灯笼”
C.鮟鱇鱼的“小灯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鮟鱇鱼的牙齿与虎鲸的牙齿功能不同
3.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露西骨骼化石的发现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
B.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后,人类的进化就停止了
C.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很近
D.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改变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
4.金鱼是起源于我国的著名观赏鱼,由野生鲫鱼演化而来。我国从南宋开始就对鲫鱼进行家养驯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鱼用鳃呼吸 B.金鱼与鲫鱼的亲缘关系较近
C.金鱼的体温不恒定 D.人的选择使鲫鱼产生可遗传变异
5.“花褪残红青杏小。”又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杏与银杏的主要区别是( )
A.有根、茎、叶的分化 B.有输导组织
C.能产生种子 D.能形成果实
6.小秦将“羚牛、大鲵和朱鹮”归为一类的原因是( )
A.都是脊椎动物 B.都会飞行
C.都是胎生 D.都用鳃呼吸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古文中动物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蚯蚓身体没有脊柱 B.蚯蚓依靠刚毛在土壤中翻耕
C.螃蟹附肢分节,营寄生生活 D.蛇和鳝都是爬行动物
8.秀丽隐杆线虫属于线虫动物,是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等过程的重要实验动物,干扰其lin-14基因会导致发育不正常。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秀丽隐杆线虫有口有肛门 B.秀丽隐杆线虫和蚯蚓一样身体分节
C.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D.lin-14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9. 生活现象真奇怪,叫作“鱼”的动物却不是真正的鱼类。你知道下列动物中,哪一种“鱼”是真正的鱼类?( )
A.鲸鱼 B.金枪鱼 C.鳄鱼 D.鱿鱼
10.下列哪项是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
A.都是多细胞植物体 B.都没有根、茎、叶器官的分化
C.大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D.都不产生种子
11.科考队员发现一种新生物,其无四肢,体表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这种生物最可能生活在( )
A.水中 B.空中
C.森林里 D.沙漠里
12.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矮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水分 B.阳光不足
C.温度过高 D.空气污染
13.某工场向附近海水中排放了工业污水,经检测发现海水中有大量的放射性铯。在“硅藻→浮游动物→鲱鱼→鳕鱼”这条食物链中,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A.硅藻 B.浮游动物 C.鲱鱼 D.鳕鱼
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
A.生产者 生产者 B.消费者 生产者
C.生产者 分解者 D.生产者 消费者
15.下列生物的特征与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恰当的是( )
A.鱼类身体呈梭形——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
B.鱼类有鳃——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C.鸟类进行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氧气
D.鸟类直肠极短——减轻体重
16.洞庭湖湿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鱼鸟成群,如图为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C.若有毒工业废水排入湖中,鹰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D.“十年禁渔”有利于提高洞庭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同地域的环境与各种生物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缺乏高大的植物 B.动植物种类极少
C.人类起支配作用 D.有调节气候功能
18.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陆生 D.体型由小到大
19.“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提倡“无纸化”办公,公文、通知、宣传单等主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不再以纸质的形式下发,其生物学意义在于( )
A.节省办公经费 B.减少垃圾
C.实现现代化 D.保护森林
20.青头潜鸭是全球仅存1 000余只的迁徙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随着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内蒙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它们的到来说明该地区( )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②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③能量循环利用加快 ④食物网复杂性提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酸奶是营养丰富、酸甜可口的发酵食品。制作酸奶应选用的主要微生物是( )
A.青霉 B.乳酸菌
C.酵母菌 D.醋酸菌
22.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
A.太空椒——诱变育种 B.工程菌——转基因技术
C.“多莉”羊——克隆技术 D.脱毒植株——无土栽培
23.菜青虫以菜叶为食,危害蔬菜产业,我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菜青虫不吃的青菜”。“菜青虫不吃的青菜”培育过程应用的生物技术与下列哪项生物培育所用技术相同?( )
A.“多莉”羊 B.抗虫棉
C.试管婴儿 D.无籽西瓜
24.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如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耐药性变异
B.害虫耐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5分。每空1分。)
26.(6分)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据图填写出该装置中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__ __的成分,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__ __。
(2)这个实验通过火花放电模拟的是__ __,这主要为该实验提供__ __。
(3)图中B内的液体相当于__ __,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米勒的实验表明产生了__ __。
A.多种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 B .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C.氧气
27.(6分)2023年是农历兔年,兔机敏驯良,寓意吉祥,深受人们喜爱。《世界哺乳动物手册》中收录的兔形目动物有92种。鼠兔科的伊犁鼠兔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中国天山山脉的高寒山区。
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栖息在高山裸岩区域,利用天然石隙群居,胎生,体表被毛,绒毛较多,夏季毛色棕黄或棕褐,冬季毛色浅淡。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山冰川处于衰退状态,这对于伊犁鼠兔这类耐寒性动物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因为生活环境的特点,它们形成了彼此分割的“孤岛生活状态”,由于种群数量过少,只能近亲交配,这也导致伊犁鼠兔幼崽反应迟钝、缓慢。 伊犁鼠兔的数量已经从1983年的约3 000只,下降到了目前不足1 000只,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接近极危的边缘。
分析以上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伊犁鼠兔属于小型__ __动物,依据是__ __。
(2)伊犁鼠兔的毛色在夏季更为鲜艳或深暗,这种体色被称为__ __,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__ __的结果。
(3)除了伊犁鼠兔之外,新疆的雪兔、塔里木兔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图分析,与塔里木兔共同特征更多的是__ __。
(4)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提出的倡议是__ __。
28.(6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烟台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为全市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某校同学调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绘制了食物网(如图)。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中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 __。
(2)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 __,其中脊椎动物有__ __。
(3)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 __。若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会__ __。
(4)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__ __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9.(7分)关于米酒、酸奶的家庭制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a.制作米酒的主要步骤:①蒸熟米饭并冷却→②加酒曲→③保温发酵。
(1)该酒曲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是__ __,其所属生物类群是__ __。
(2)步骤③中保温的目的是为菌种的生活提供__ __。
b.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①鲜奶煮沸→②冷却→③加入某原味酸奶→④发酵→⑤保存食用。
(3)步骤③的目的是__ __。
(4)新鲜酸奶常用__ __方法保存。
(5)酸奶的发酵过程其实是某种微生物的繁殖过程,这种微生物的名称是__ __,它是以__ __方式进行繁殖的。期末检测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25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 D )
A.原始生命 B.低等的动植物
C.复杂有机物 D.简单有机物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
2.鮟鱇鱼(如图)是一种栖息在海底的鱼类,能借助第一背鳍向上延伸形成的肉状突起——“小灯笼”诱捕食物。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B )
A.鮟鱇鱼的“小灯笼”与深海环境相适应
B.为了诱捕食物,鮟鱇鱼产生了“小灯笼”
C.鮟鱇鱼的“小灯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鮟鱇鱼的牙齿与虎鲸的牙齿功能不同
“小灯笼”能诱捕食物,是鮟鱇鱼与深海环境相适应的表现,A不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是深海环境选择产生了“小灯笼”变异的鮟鱇鱼,而不是鮟鱇鱼为了诱捕食物,产生了“小灯笼”变异,B符合题意。深海环境选择产生了“小灯笼”变异的鮟鱇鱼,故鮟鱇鱼的“小灯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鮟鱇鱼有锋利的牙齿;虎鲸的牙齿非常坚硬,但却不那么锋利,因此鮟鱇鱼的牙齿与虎鲸的牙齿功能不同,D不符合题意。
3.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露西骨骼化石的发现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
B.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后,人类的进化就停止了
C.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很近
D.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改变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且人类的进化是在不断进行中的,B错误。
4.金鱼是起源于我国的著名观赏鱼,由野生鲫鱼演化而来。我国从南宋开始就对鲫鱼进行家养驯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金鱼用鳃呼吸 B.金鱼与鲫鱼的亲缘关系较近
C.金鱼的体温不恒定 D.人的选择使鲫鱼产生可遗传变异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定向的,并不是人的选择使鲫鱼产生可遗传变异,D错误。
5.“花褪残红青杏小。”又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杏与银杏的主要区别是( D )
A.有根、茎、叶的分化 B.有输导组织
C.能产生种子 D.能形成果实
杏与银杏都具有根、茎、叶、种子,都属于种子植物,体内都有输导组织。杏是杏树的果实,属于被子植物;银杏种子裸露,没有果实,属于裸子植物,因此杏与银杏的主要区别是杏能形成果实,D符合题意。
6.小秦将“羚牛、大鲵和朱鹮”归为一类的原因是( A )
A.都是脊椎动物 B.都会飞行
C.都是胎生 D.都用鳃呼吸
根据体内有无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为脊椎动物。“羚牛、大鲵和朱鹮”的体内都具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所以小秦将“羚牛、大鲵和朱鹮”归为一类的原因是都是脊椎动物,A符合题意。羚牛和大鲵不会飞,朱鹮会飞,B不符合题意。羚牛属于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大鲵和朱鹮是卵生,C不符合题意。羚牛和朱鹮用肺呼吸;大鲵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不符合题意。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古文中动物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蚯蚓身体没有脊柱 B.蚯蚓依靠刚毛在土壤中翻耕
C.螃蟹附肢分节,营寄生生活 D.蛇和鳝都是爬行动物
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身体没有脊柱,A正确。蚯蚓刚毛的作用是辅助运动,B错误。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附肢分节,营自由生活,C错误。蛇是爬行动物,鳝是鱼类,D错误。
8.秀丽隐杆线虫属于线虫动物,是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等过程的重要实验动物,干扰其lin-14基因会导致发育不正常。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秀丽隐杆线虫有口有肛门 B.秀丽隐杆线虫和蚯蚓一样身体分节
C.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D.lin-14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秀丽隐杆线虫身体不分节,蚯蚓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B错误。
9. 生活现象真奇怪,叫作“鱼”的动物却不是真正的鱼类。你知道下列动物中,哪一种“鱼”是真正的鱼类?( B )
A.鲸鱼 B.金枪鱼 C.鳄鱼 D.鱿鱼
判断一种动物是否属于鱼类,要看其是否具备鱼类的特征。鲸鱼胎生、哺乳,这是哺乳动物的特征;鳄鱼体表有坚硬的甲,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鱿鱼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只有金枪鱼体表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具备鱼类的特征。
10.下列哪项是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D )
A.都是多细胞植物体 B.都没有根、茎、叶器官的分化
C.大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D.都不产生种子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一般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暗潮湿处;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内有输导组织,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这三类生物都没有花这一器官,都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因此,选项D正确。
11.科考队员发现一种新生物,其无四肢,体表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这种生物最可能生活在( A )
A.水中 B.空中
C.森林里 D.沙漠里
鳃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体表覆盖着鳞片,无四肢,这些都是鱼类的常见特征,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因此这种新生物最有可能生活在水中。
12.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矮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缺少水分 B.阳光不足
C.温度过高 D.空气污染
13.某工场向附近海水中排放了工业污水,经检测发现海水中有大量的放射性铯。在“硅藻→浮游动物→鲱鱼→鳕鱼”这条食物链中,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D )
A.硅藻 B.浮游动物 C.鲱鱼 D.鳕鱼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题述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鳕鱼,因此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鳕鱼。
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D )
A.生产者 生产者 B.消费者 生产者
C.生产者 分解者 D.生产者 消费者
水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青蛙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15.下列生物的特征与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恰当的是( B )
A.鱼类身体呈梭形——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
B.鱼类有鳃——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C.鸟类进行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氧气
D.鸟类直肠极短——减轻体重
鱼身体呈梭形(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A正确。鱼的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起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水压)的作用,B错误。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C正确。鸟的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储存粪便,这样可以减轻体重,D正确。
16.洞庭湖湿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鱼鸟成群,如图为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C.若有毒工业废水排入湖中,鹰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D.“十年禁渔”有利于提高洞庭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图中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同地域的环境与各种生物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D )
A.缺乏高大的植物 B.动植物种类极少
C.人类起支配作用 D.有调节气候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植物高大,动植物种类繁多, A、B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C错误;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正确。
18.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是( D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陆生 D.体型由小到大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9.“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提倡“无纸化”办公,公文、通知、宣传单等主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不再以纸质的形式下发,其生物学意义在于( D )
A.节省办公经费 B.减少垃圾
C.实现现代化 D.保护森林
提倡“无纸化”办公,公文、通知、宣传单等主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不再以纸质的形式下发,可以减少木材的使用量,保护森林。
20.青头潜鸭是全球仅存1 000余只的迁徙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随着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内蒙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它们的到来说明该地区( D )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②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③能量循环利用加快 ④食物网复杂性提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会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①正确。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增强,②错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可见,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③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物种类的增多,必然使食物网的复杂性提升,④正确。
21.酸奶是营养丰富、酸甜可口的发酵食品。制作酸奶应选用的主要微生物是( B )
A.青霉 B.乳酸菌
C.酵母菌 D.醋酸菌
22.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D )
A.太空椒——诱变育种 B.工程菌——转基因技术
C.“多莉”羊——克隆技术 D.脱毒植株——无土栽培
23.菜青虫以菜叶为食,危害蔬菜产业,我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菜青虫不吃的青菜”。“菜青虫不吃的青菜”培育过程应用的生物技术与下列哪项生物培育所用技术相同?( B )
A.“多莉”羊 B.抗虫棉
C.试管婴儿 D.无籽西瓜
科学家把抗虫基因转入青菜中培育出“菜青虫不吃的青菜”,所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培育多莉绵羊运用了克隆技术,培育抗虫棉运用了转基因技术,培育试管婴儿运用了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培育无籽西瓜运用了三倍体培育法。
24.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如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根据上述生物的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①正确,②错误。根据图中生物(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写出的食物链是丙→乙→甲→丁,所以丙代表水稻、乙代表稻螟虫、甲代表青蛙、丁代表蛇,③正确,④错误。
25.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耐药性变异
B.害虫耐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害虫本身就存在着耐药性变异,不是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耐药性变异,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故害虫耐药性的出现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使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需要经过论证才可投入农业生产,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5分。每空1分。)
26.(6分)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据图填写出该装置中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__原始大气__的成分,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__氧气__。
(2)这个实验通过火花放电模拟的是__闪电__,这主要为该实验提供__能量__。
(3)图中B内的液体相当于__原始海洋__,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米勒的实验表明产生了__B__。
A.多种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 B .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C.氧气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氧气。(2)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3)图中B装置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4)此实验最后从取样活塞处得到多种氨基酸,即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27.(6分)2023年是农历兔年,兔机敏驯良,寓意吉祥,深受人们喜爱。《世界哺乳动物手册》中收录的兔形目动物有92种。鼠兔科的伊犁鼠兔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中国天山山脉的高寒山区。
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栖息在高山裸岩区域,利用天然石隙群居,胎生,体表被毛,绒毛较多,夏季毛色棕黄或棕褐,冬季毛色浅淡。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山冰川处于衰退状态,这对于伊犁鼠兔这类耐寒性动物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因为生活环境的特点,它们形成了彼此分割的“孤岛生活状态”,由于种群数量过少,只能近亲交配,这也导致伊犁鼠兔幼崽反应迟钝、缓慢。 伊犁鼠兔的数量已经从1983年的约3 000只,下降到了目前不足1 000只,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接近极危的边缘。
分析以上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伊犁鼠兔属于小型__哺乳__动物,依据是__胎生、体表被毛__。
(2)伊犁鼠兔的毛色在夏季更为鲜艳或深暗,这种体色被称为__保护色__,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
(3)除了伊犁鼠兔之外,新疆的雪兔、塔里木兔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图分析,与塔里木兔共同特征更多的是__雪兔__。
(4)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提出的倡议是__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禁止偷猎等(合理即可)__。
(1)伊犁鼠兔体表被毛,胎生,属于哺乳动物。(2)伊犁鼠兔的毛色在夏季更为鲜艳或深暗,冬季毛色浅淡,这种体色被称为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3)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雪兔和塔里木兔同属兔属,所以雪兔与塔里木兔共同特征较多。(4)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禁止偷猎等。
28.(6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烟台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为全市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某校同学调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绘制了食物网(如图)。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中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分解者、非生物部分__。
(2)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消费者__,其中脊椎动物有__食虫鸟、蛇、鼠__。
(3)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农作物→鼠→蛇__。若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会__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__。
(4)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__自我调节能力__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9.(7分)关于米酒、酸奶的家庭制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a.制作米酒的主要步骤:①蒸熟米饭并冷却→②加酒曲→③保温发酵。
(1)该酒曲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是__酵母菌__,其所属生物类群是__真菌__。
(2)步骤③中保温的目的是为菌种的生活提供__温暖环境(或适宜的温度)__。
b.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①鲜奶煮沸→②冷却→③加入某原味酸奶→④发酵→⑤保存食用。
(3)步骤③的目的是__接种__。
(4)新鲜酸奶常用__低温冷藏__方法保存。
(5)酸奶的发酵过程其实是某种微生物的繁殖过程,这种微生物的名称是__乳酸菌__,它是以__分裂__方式进行繁殖的。
(1)制作米酒用的酒曲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在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其所属生物类群是真菌。(2)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条件,并且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步骤③中保温的目的是为菌种的生活提供温暖环境,提高代谢速度,加速酒的形成。(3)将少量的细菌和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中的过程叫接种,酸奶中含有乳酸菌,所以步骤③的目的是接种。(4)食品保存就要尽量地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新鲜酸奶可以利用冷藏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保鲜的目的。因此,新鲜酸奶常用低温冷藏方法保存。(5)酸奶的发酵过程其实是某种微生物的繁殖过程,这种微生物的名称是乳酸菌,它是以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