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__ __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__ __。
2.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__ __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__ __,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__ __和__ __的状态。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__ __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__ __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4.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__ __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另一类是__ __因素,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此外,__ __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
易错字 生态平衡 稳定性 外来物种入侵 调节
知识点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
A.生产者、消费者的比例是稳定不变的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是稳定不变的
C.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出生和死亡的动植物数量必须是相等的
2.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可能是( )
A.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
C.大量捕杀了田鼠
D.大量捕杀了黄鼬
知识点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减少生物的种类
B.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生物的种类
D.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5.(河北石家庄高邑县期末)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 )
A.生产者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分解者
D.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海南文昌二模)“海洋牧场”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它是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物种苗,利用海洋中的天然饵料等进行集中养殖和科学管理,类似于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下列关于“海洋牧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海洋生态系统
B.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其中的藻类可以制造有机物
D.有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
8.(江西中考)为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虫、鸟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鸟和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D.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四川眉山中考)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项目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10.(广东揭阳揭东区二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示意图,若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
A.乙的数量增加
B.丁的数量减少
C.丙和丁的数量都增加
D.丙的数量减少
11.(陕西中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B.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
C.③④是消费者,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
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广东云浮罗定市期中)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时间内a和b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的数量变化关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3.(广东模拟)长鳍雀鲷是海底“种田”高手。如图所示,它会在海底开辟一片“海藻农场”,培植的海藻可供自己及小型甲壳类食用。糠虾在“海藻农场”中生长繁殖,其排泄物能促进海藻生长。长鳍雀鲷会驱赶捕食糠虾的鱼类。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关于“海藻农场”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能够为糠虾提供庇护所
B.能够为长鳍雀鲷提供食物
C.降低该片海水中的含氧量
D.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4.(广西柳州三模)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这一事实说明( )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15.(河北邢台任泽区期末)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 __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 __者。
(2)该生态系统中,兔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__ __。
(3)图中①是__ __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__ __。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__ __(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的数量大大减少,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__ __(填“减少”或“增多”)。
16.(河南新乡期末)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之一是:草→__ __→鹰。
(2)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 __者。
(3)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__ 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随着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__ __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原因之一是鹰和鼠之间因存在__ __(填“捕食”或“竞争”)关系而相互制约。
17.(广东揭阳揭东区二模)“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样的绿色宣言要求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要与环境和谐发展。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B、D代表的角色分别是__ __、__ __。
(2)图中①②生理过程分别是__ __、__ __。过程③中的碳以__ __的形式进行传递。
(3)如果外来因素干扰严重时,导致生态危机,会使生态平衡遭到__ __,说明生态系统的__ 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除增大绿地面积外,在绿化时还要注意增加物种的数量和__ __。
(4)为保护美丽的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__ __。(至少写出2点)
18.(科学思维)(广东中考)某海岛在20世纪80年代受采石、海浪侵蚀等影响,沙滩被碎石掩埋,植被退化,生态功能下降。近年来,通过填土、修复植被、整治湖泊等措施,岛上的植物恢复到470余种,动物增加到170余种,生态修复效果显著。2023年,该海岛被评为“和美海岛”。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石、海浪侵蚀导致该海岛生态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 __能力是有限的。
(2)碎石填土后植物才能生长,土壤是影响植物生长的__ __因素。
(3)修复植被过程中新引入60余种植物,在引种时既要考虑植物能__ __海岛环境,又要防止形成 __ __入侵。修复后的植被可为动物提供__ __和__ __,动物迁入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__ __更复杂,稳定性增强。
(4)该海岛远离陆地,存在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请提出一个解决思路:__ __。
19.(科学思维)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黑尾鹿,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 __→__ __→狼。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 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 __。
(2)大肆捕杀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__ __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__ __,后则因植被的__ __而减少。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 __能力。人们要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__ __中有重要的作用。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__平衡__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__稳定性__。
2.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__变化__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__自我调节__,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__稳定__和__平衡__的状态。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__限度__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__自我调节__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4.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__自然__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另一类是__人为__因素,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此外,__引种__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
易错字 生态平衡 稳定性 外来物种入侵 调节
知识点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C )
A.生产者、消费者的比例是稳定不变的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是稳定不变的
C.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出生和死亡的动植物数量必须是相等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其中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2.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可能是( A )
A.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
C.大量捕杀了田鼠
D.大量捕杀了黄鼬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相互关联,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果破坏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可能被破坏。如题干中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破坏了食物链,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造成玉米严重减产。
3.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D )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知识点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C )
A.减少生物的种类
B.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生物的种类
D.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选项C中增加生物的种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河北石家庄高邑县期末)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 D )
A.生产者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分解者
D.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海南文昌二模)“海洋牧场”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它是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物种苗,利用海洋中的天然饵料等进行集中养殖和科学管理,类似于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下列关于“海洋牧场”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属于海洋生态系统
B.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其中的藻类可以制造有机物
D.有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
8.(江西中考)为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A.草、虫、鸟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鸟和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D.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草、虫、鸟之间能形成2条食物链:草→虫→鸟、草→鸟,A错误。鸟和虫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存在捕食关系;鸟和虫都以草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B正确。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C正确。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D正确。
9.(四川眉山中考)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D )
项目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菖蒲、芦苇、睡莲都适于生活在水中,说明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正确。植物种类由20种增加到30种,说明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改造后植被覆盖率增加,由于植物能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还能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所以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C正确。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10.(广东揭阳揭东区二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示意图,若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C )
A.乙的数量增加
B.丁的数量减少
C.丙和丁的数量都增加
D.丙的数量减少
图中的食物链为丙→乙→甲→丁,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增加,以甲为食的丁的数量增加,甲是乙的天敌,乙的数量减少,乙以丙为食,丙的数量增加。
11.(陕西中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B.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
C.③④是消费者,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
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图中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植物②→虫③→食虫鸟④,A错误;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此生态系统中仅含有1条食物链是植物②→虫③→食虫鸟④,B正确;③④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⑤是分解者,④鸟体内毒素富集最多,C正确;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12.(广东云浮罗定市期中)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在一定时间内a和b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的数量变化关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题图曲线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关系,在一定时间内a和b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正确。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如果a灭绝,b因缺乏食物而可能饿死,对b的影响很大,B错误。曲线a和曲线b有重合的地方,表明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C正确。题图从曲线看,两种生物a、b的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13.(广东模拟)长鳍雀鲷是海底“种田”高手。如图所示,它会在海底开辟一片“海藻农场”,培植的海藻可供自己及小型甲壳类食用。糠虾在“海藻农场”中生长繁殖,其排泄物能促进海藻生长。长鳍雀鲷会驱赶捕食糠虾的鱼类。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关于“海藻农场”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C )
A.能够为糠虾提供庇护所
B.能够为长鳍雀鲷提供食物
C.降低该片海水中的含氧量
D.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海藻具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海藻农场”能提高该片海水中含氧量,C不合理。
14.(广西柳州三模)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这一事实说明( B )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5.(河北邢台任泽区期末)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生产__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消费__者。
(2)该生态系统中,兔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__太阳能__。
(3)图中①是__分解__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__细菌和真菌__。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__弱__(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的数量大大减少,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__增多__(填“减少”或“增多”)。
16.(河南新乡期末)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之一是:草→__鼠__→鹰。
(2)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生产__者。
(3)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__增加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随着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原因之一是鹰和鼠之间因存在__捕食__(填“捕食”或“竞争”)关系而相互制约。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之一是:草→鼠→鹰。(2)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3)鹰以鼠为食,鹰和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鼠的数量增加,鹰会因为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增加;随着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原因之一是鹰和鼠之间因存在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
17.(广东揭阳揭东区二模)“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样的绿色宣言要求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要与环境和谐发展。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B、D代表的角色分别是__生产者__、__分解者__。
(2)图中①②生理过程分别是__光合作用__、__呼吸作用__。过程③中的碳以__二氧化碳__的形式进行传递。
(3)如果外来因素干扰严重时,导致生态危机,会使生态平衡遭到__破坏__,说明生态系统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除增大绿地面积外,在绿化时还要注意增加物种的数量和__种类__。
(4)为保护美丽的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__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或多植树造林、节约纸张等)__。(至少写出2点)
18.(科学思维)(广东中考)某海岛在20世纪80年代受采石、海浪侵蚀等影响,沙滩被碎石掩埋,植被退化,生态功能下降。近年来,通过填土、修复植被、整治湖泊等措施,岛上的植物恢复到470余种,动物增加到170余种,生态修复效果显著。2023年,该海岛被评为“和美海岛”。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石、海浪侵蚀导致该海岛生态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是有限的。
(2)碎石填土后植物才能生长,土壤是影响植物生长的__非生物__因素。
(3)修复植被过程中新引入60余种植物,在引种时既要考虑植物能__适应__海岛环境,又要防止形成 __外来物种__入侵。修复后的植被可为动物提供__物质__和__能量__,动物迁入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__营养结构__更复杂,稳定性增强。
(4)该海岛远离陆地,存在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请提出一个解决思路:__通过填土、修复植被、整治湖泊等措施,增加岛上的物种多样性,增多植被,涵养海岛水源__。
19.(科学思维)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黑尾鹿,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草__→__黑尾鹿__→狼。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草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狼__。
(2)大肆捕杀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__相对稳定__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__增多__,后则因植被的__减少__而减少。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人们要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__生态平衡__中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