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第4课《王六郞》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第4课《王六郞》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第4课《王六郞》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虽然电脑病毒猖獗,但电脑公司总能在第一时间推出新的杀毒软件及时杀毒,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B.蒲松龄到了70多岁才考中秀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聊斋志异》。
C.我们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要研究和吸收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决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D.这伙丧心病狂的贩毒分子最近又潜入广西、云南边境,偷偷地购置了一批枪支弹药,更是如虎添翼,无法无天了。
答案:B
解析:A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如:所谓"~",他,吴荪甫,以及他的同志孙吉人他们,都是企业界身经百战的宿将,难道就怕了什么?。B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D如虎添翼:好象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贬义词。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逗号与句号、逗号与分号、引号与书名号的区别及问号的应用。①处加逗号还是句号,一时不好把握,似乎各有道理,可暂且放下,选择另一个突破口。文段中间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对联的内涵,②处用分号明显错误,可排除B、C;③处是一篇名,应选书名号,进而排除D;另外,④处明显不表疑问,进一步证明A正确。从整个文段看,①处加逗号,跟后面的解释句衔接更紧密,共同构成一个起始句。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白马篇》等,人称“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B.蒲松龄,其作品《聊斋志异》被人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老舍,其小说《骆驼祥子》以及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
D.巴尔扎克,其作品《人间喜剧》系列,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
答案:A
解析:《白马篇》是曹植的作品。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句中所说“王杨卢络”指的是“初唐四杰”,“王”即王勃,他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是对薄松龄所作《聊斋志异》的高度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笔记体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薄松龄的号。
③“明清传奇”是明清时期的戏曲,它的篇幅可长可短,可不必一人独唱,也不局限于用一个宫调曲牌,押韵也不限于单一。
④元杂剧的剧本都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⑤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主要作品除了话剧《茶馆》外,还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⑥曹禺是中国著名戏剧家。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四折一楔”构成,但并非都是这样;《龙须沟》是戏剧。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年是优秀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三百六十五年____。
②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大代表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商____。
③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____而繁多,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A.诞生 国是 普遍    B.诞辰 国事 普遍
C.诞辰 国是 广泛     D.诞生 国事 广泛
答案:C
解析:诞辰:名词。国是比国事郑重。广泛指地域范围。普遍指大多数。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某些中国女性外销自己的“洋务运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年年方兴未艾。
B.蒲松龄到了70多岁才考中秀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
C.他望着被战火烧焦的山野,望着这满目疮夷的大地,心中袭来一阵阵难以抑制的痛苦。
D.同志间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更应讲求一团和气,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同志关系。
答案:C
解析:A方兴未艾的意思是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停止。不能说“年年方兴未艾”。B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D一团和气的意思是态度温和,没有原则,属于贬义词。
7.对下列作家、作品和朝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虚幻想象之笔,写花妖狐魅之事,讽喻当时的现实,寄托作者的孤愤。
B.清代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是对当时科举制度、黑暗政治、封建道德的深刻有力的嘲笑与鞭挞,是我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C.《红楼梦》是一部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的前八十回是清代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传是由高鹗续补的。
D.清代刘鹗写的《老残游记》是一部中篇游记小说。
答案:D
解析:谴责小说。
8.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语言形式而言,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和散文三个大类。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属于骈文。
B.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史就是这种体裁。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唐以后传奇文以及《聊斋志异》等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受《史记》的影响。
C.辞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散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内容方面,赋以抒情为主,辞则着力于铺陈事物。
D.文体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很多文体不是那么纯粹,比如,《曹刿论战》是史也是论,是散文也是骈文。
答案:B
解析:A.骈文也有很多是用韵的;C.辞以抒情为主,赋则着力于铺陈事物;D.《曹刿论战》不是骈文
9.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蒲松林博闻强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参加县府道的科举考试,连夺三个第一,考中秀才,踌躇满志;此后却屡考屡败,就是考不中举人。科场失意,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固然是不幸的;但也使他与下层百姓有更多更深的联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的《聊斋志异》,用洋洋洒洒的想象力,给我们在人世之外描绘了一个奇情幻彩的世界。
A. 博闻强识 B.踌躇满志 C. 怀才不遇 D. 洋洋洒洒
答案:D
解析:洋洋洒洒用于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不宜于形容想象力。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本题分析可知,“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诗经·氓》中“ , ”两句诗与前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对比,借写桑叶衰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答案: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解析:本句要注意“陨”“矣”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以“ ”和“ ”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江月夜的景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答案:别时茫茫江浸月 | 绕船明月江水寒
解析:本句要注意“浸”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说道:“ , 。”意即,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答案: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毋”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自己“布衣”的出身,并以“ , ”表明自己当时只想着能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答案: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本句要注意“侯”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句要注意“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_______ 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会桃花之芳园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
解析:本句要注意“啸”“猿”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本句要注意“幽”“惑”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答案:可以横绝峨眉巅| 从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本句要注意“眉”“巅”“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云归而岩穴暝 | 山间之朝暮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暝”“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①
(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②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在楚地任职。捷报传来,他写下这首《水调歌头》。②燃犀:指消灭敌人的地方。③周指周瑜,谢指谢玄。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北方入侵的军队。
1.“风约楚云留”一句运用了 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答案:拟人或象征|因滞留楚地未能参加当时战役的遗憾、落寞。
2.有人对这首词的点评是“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之“喜”与“壮”源于宋军“雪洗虏尘”的胜仗,因此大捷,诗人喜从中来。想象当时战场“骇浪与天浮”的壮阔之景,想起周、谢二人大破北虏的事业,不禁“剪烛看吴钩”,壮志豪情油然而生,最终发出了“击楫誓中流”的最强音。诗中之“愁”与“悲”一是因为前方大捷,而自己却被约束楚地无缘参战,只能在后方遥想,不禁有些悲哀;二是因为周谢二人当年功业已成往事,而今赤壁淝水惟余落照衰草,国家孱弱令人渺渺生愁。
解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1)简要概括《约翰 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答案:①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②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我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2)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
答案:运用点面结合(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手法。先面写《聊斋志异》书中的那些狐狸,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反常规,实在是比人更像人。然后点写《婴宁》中的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既全面又具体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价值。
解析:(1)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主要找到文中的段落,摘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注意文章中的句子“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2)这是一道考核叙述方法的题目,方法是点面结合,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解释。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答案: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运用能力。概括语段一般要抓住语段中的总领句。此题无总领句,是从三个层次分析了《聊斋志异》的特点,答题时须首先要抓住找准语段的陈述对象,即《聊斋志异》或蒲松龄;其次要看到三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魏晋风流”作了比较;再次三个层次既分析了《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又讲到了对“魏晋风流”的超越和发展。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2年4月20日 第4 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答案:伦敦书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答案:伦敦书展(所选消息内容)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媒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解析:(1)紧扣选修教材中的新闻阅读,考查的重点是新闻标题及其理由分析。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2)紧扣选修中的新闻写作,考查的重点是新闻评论的写作。体裁应该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
2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按要求分别写一句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也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他少负才华,年轻时即考取秀才,但以后多次参加科举,到老未中举人。家境贫寒,长期做私塾先生。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闲时坐于村口,供人茶水,与之闲谈,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0余篇,现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20多种语言的译本。
(1)突出蒲松龄的身份,不超过25字。
答案:《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清代山东文学家。(或“清代山东文学蒲松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
(2)突出蒲松龄的成就,不超过25字。
答案:文言小说圣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20多种译本。
(要求:信息准确,句式合理,句子通顺)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中提取要点的能力,本题可以采取分层提取法,可先从语段的内在层次中寻找出主要信息,找出概括的区域,再根据所配分值划分层次,即这一区域从哪些方面陈述的,然后做出最为精当的概括。本文段共六句话,第一二句写了蒲松龄的名号、籍贯、身份。第三四五句写他入仕不成,创作《聊斋志异》。第六句写他的小说《聊斋志异》的成就。那么蒲松龄的身份可到第一二句中归纳概括为“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在字数限制的范围之类可尽可能地将信息补充得更具体。而他的成就则从第六句中加以归纳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20多种译本”,“文言小说圣手”是对蒲松龄身份的具体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