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苏教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里面有空气吗》是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直观、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内容贴近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实验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环节。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动手能力有限。因此,教学活动应注重趣味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的基本认识。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结论等步骤,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并能被压缩的特性。
教具准备
透明塑料袋、气球、水槽、吸管、注射器、蜡烛、火柴、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风的动画视频,提问:“风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能看见它吗?摸得到它吗?”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视频,讨论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出“空气”这一主题。
二、讲授新课 1. 活动一:捕捉空气 示范如何用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气,并引导学生尝试。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 将半满水的水槽旁放置一个空杯子,让学生预测并观察当杯子倾斜压入水中时发生了什么。 3. 活动三:吹气球比赛组织吹气球比赛,引导学生注意气球变大过程中手的感受。 4. 活动四:熄灭蜡烛 点燃蜡烛,用吸管向蜡烛吹气,观察现象。再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后迅速释放到蜡烛火焰附近,观察并记录结果。 小组合作,动手捕捉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原因。 分组比赛,交流吹气球时的体验。 观察实验,讨论空气流动与燃烧的关系。 直观感受空气的存在。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特性。 理解空气对燃烧的影响,增强安全意识。
三、课堂练习 1. 空气是看不见的。(√) 2. 空气没有重量。(×) 3. 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4. 空气不能占据空间。(×) 5. 吹灭蜡烛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独立完成练习,小组讨论正确答案的理由。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成效。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总结归纳,促进知识内化。
板书设计
《这里面有空气吗?》 一、空气的存在 捕捉空气实验 二、空气的特性 占据空间 可被压缩 三、空气的作用 影响燃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实验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细致,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时间分配上,个别探究活动略显仓促,未能充分展开讨论。 教学建议: 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适当调整活动时间安排,给予每个探究活动更充分的讨论时间,加深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