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12课《围炉夜话》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12课《围炉夜话》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12课《围炉夜话》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面是对四部中外名著的评语和介绍,选出相关的对应项(  )
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征服“生活的激流”
③上海芯子里的气味 ④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
A.①《左传》 ②《骆驼祥子》 ③《长恨歌》 ④《人间喜剧》
B.①《史记》 ②《家》   ③《长恨歌》 ④《儒林外史》
C.①《史记》 ②《白鹿原》  ③《子夜》  ④《官场现形记》
D.①《左传》 ②《长恨歌》  ③《子夜》  ④《官场现形记》
答案:B
解析: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乃秉持公心 指摘时弊 机锋所向 由在士林 其文又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只有实行________,才能保障人民的一切权利。
(2)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________,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3)伊拉克这个饱经战火的国家,近日来,经常传来恐怖分子制造的________的血腥事件的消息,让世界人民为之担忧。
A.法治 题材 骇人听闻 B.法治 体裁 耸人听闻
C.法制 题材 耸人听闻 D.法制 体裁 骇人听闻
答案:A
解析:“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式,和“人治”相区别。“法制”指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耸人听闻”,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惊讶、害怕,多指坏的事情。
3.下列各选项中对“内”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通“纳”,译为“接纳”“放进”)
B. 西宫南内多秋草。《长恨歌》(里面)
C.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国内,内政)
D.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内室,里面,内部)
答案:B
解析:B项:皇宫,宫内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诗。
B. 老舍先生因为创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龙须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C. 《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他是元杂剧的创始人,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D.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
答案:B
解析:《龙须沟》是剧作,而且老舍是因为创作《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是其早期的作品。
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韵味悠长。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歌行体诗,诗题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C.“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评价王维的话。
D.《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答案:A
解析:《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
6.下面作品、作者、作者朝代(国别)的对应关系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垂老别》——杜甫——唐代 《长恨歌》——李白——唐代
B.《西厢记》——王实甫——明代 《救风尘》——关汉卿——元代
C.《蔡文姬》——郭沫若——现代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法国
D.《阴谋与爱情》——席勒——德国 《叶甫盖尼·奥涅金》——雪莱——英国
答案:C
解析:《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作品,王实甫是元代人,《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作品。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答案:B
解析: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成语重点考查的是适用对象不当,“前赴后继”、“一挥而就”都是属于此类错误。A左右为难:左也难,右也难,两边为难。形容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不符合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B项 动人心弦:激动人心,非常动人。C前赴后继:赴,向前冲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为了革命或某种事业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褒义词。D项“一挥而就” 应为“一蹴而就”。一挥而就:智绘画、书法和写文章,一动笔很快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才智聪颖。就:成。应为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8.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经典之一,现留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B.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并称为“三苏”,著有《权书》《衡论》《几策》等。
C.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D.特写的本义是指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但在新闻学上,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新闻体裁。
答案:C
解析:《长恨歌》没有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歹徒在向他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D.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年来的 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答案:D
解析:A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本句用错对象。 B 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是褒义词。应为“死有余辜”。 C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与仰慕,与要努力攀登书山、不能止步的语境不符。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据说那天他还亲手浇了花,为鸟添了食,然后安详地坐在靠椅里午睡,直到家人发现时他已经过逝了。
B.这些历历如昨的往事,此刻竟在她心里引起无限的悔咎,她自觉罪孽深重,无颜再苟活在这个世界上。
C.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王琦瑶凄美的一生,写法新颖别致、不落巢臼。
D.苍蝇逐臭,自古已然。与凶残暴戾、鬼计多端的张君一样,其犯罪集团成员都是一伙良知泯灭的魑魅魍魉。
答案:B
解析:A世;C窠;D诡。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答案:望帝春心托杜鹃 |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本句要注意“暖”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玉容寂寞泪阑干, 。(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梨花一枝春带雨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答案:袅袅兮秋风
解析:本句要注意“兮”“袅”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答案: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本句要注意“隔”“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答案: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本句要注意“载”“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答案:数罟不入洿池 |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析:本句要注意“数”“洿”“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司马迁《史记》)
答案: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本句要注意“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
答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
解析:本句要注意“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在天愿为比翼鸟, 。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答案: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解析:(1)两首诗的语言都比较质朴,字面意思理解起来没有难度。问题是诗歌的言外之意要读出来,第一首诗,“自是君王不动心”显然是对君王的谴责,第二首诗“泪比长生殿上多”显然有批评作者不知道去怜悯吟唱普通百姓痛苦的意思。(2)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明晰,要明确指出来,同时要结合原诗分析器表达效果。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案:①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②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与诗人的主要审美倾向有关,③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2)根据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静夜思》属于大众化诗歌,因为它写出了普天下人共同的情感,传播的空间广、时间长,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蜀道难》属于小众化诗歌,因为它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关怀而非生存关怀。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解答本题,要扣住题目中“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这一要求,在文本中筛选有关信息。比如,文本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一语,第3自然段又有“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一语,等等。(2)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静夜思》和《蜀道难》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然后再根据文本观点进行分析。答题时,观点要鲜明,顶好第一句就指出哪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在具体分析,说明道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酒与茶
王希希
有一句话:“茶类隐,酒类侠”,觉得很是精辟。?
古时征战,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虽是水果酒,味又甜,但一盛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在喜极而泣的英雄泪中,口到杯干。而茶不是这样喝的。最苦的茶,性也不烈,只让人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所以茶适合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桐三弄。适合往禅院经对时,僧人奉上,边饮边谈,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合午醉醒来无一事,孤榻对雨中之山,独自品茗。?
大致上,北方人近酒,而南方人近茶。倚剑独饮,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雨窗小啜,则如沐江南吴越之清风。?
云水里载酒,而松篁里煎茶。?
云水,取其广,取其畅;松篁,则取其清,取其幽。?
茶能消俗,得佛家钟爱,酒能养气,仙家饮之。如此,有茶时学佛听禅,有酒时,便乘云学仙了。?
喝酒宜于雪天。可惜江南多年未见大雪,不然便可到孤山踏雪寻梅,赏花酣酒,酒浮园梅片三盏。在断桥,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乘舟到亭上,铺毡对坐,一个小小的烧酒炉正沸。遇同道中人,拉与同饮。如此雅事,让张岱做尽,后人欲仿而不可得。?
雪气袭人,而酒意温肠暖肺更贴心。酒也无须如何上好的酒,下酒菜那更是多余,难道这万籁俱寂的所在,这纷纷扬扬的雪,这孤光自照的湖,这遗世独立一般的湖心亭……还不足以佐酒吗?自斟自饮,肝胆皆冰雪。梅花入夜影,萧疏顿令月瘦。?
在这里,喝得微醺即可,因为寒冬不比十里荷花的季节,可以酣醉后悠游湖上,任小舟自己飘着。为免寒气刺骨,还是趁早回来,围炉夜话罢。松枝在炉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沁着这样天然的油脂芳香。小炉上搁一壶,正煮着酒呢。谈话无拘无碍,饮酒也无度,再无推搪犹疑。屋外雪大片大片地落在树上,直到枝丫承受不住了,“豁裂”一声降下来,或细脆的枝便断裂开来,竟也清爽好听。自顾投床酣睡。?
以上所说的,是较烈的酒,所以不适合与爱人一起喝。太醉了,会欣赏不到她那时候盈盈的醉态,欲言又止,欲语还休……在眼波中流动的,比酒更醉人。却也可以假装醉了,惹她心疼,教她怜惜,令她以微凉的手覆住你的额,呵气如兰的唇,轻轻地吐出关怀的语句,纤手为你破新橙,再递过来一杯浓茶,说是给你解酒。解酒?解什么酒,何物可解?这样醉着一生一世,不好么……?
喝茶宜于雨天。最怀念小时候住过的老屋,有檐,可是听着雨扑簌扑簌地敲在瓦上,像清凉地落在额头上一般。然后雨水在瓦槽里汇流而下,成为透明的水柱,击在院里的石板上,声声入耳。更好听的是雨打在芭蕉树上的声音。多少人怨着“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芭蕉倍添愁绪,其实只是移情而已。以愁眼看世界,则天地日月无一不愁,怨不得芭蕉。若是捧一盅茶,恬淡地听,这雨打芭蕉的声音,胜得丝竹,清入肌骨。但雨天气温低,茶易冷却,而冷茶又伤胃,所以旁边还是要有温茶的小炉才好。这和温酒的却不同。酒越温,醺香便越是四溢,但茶较脆弱,长久地煮,会变色变味。所以用烛火来温最好,可以放在窗台上,一烛如豆,在雨声中一颤一颤。若无香可焚,雨气与茶气萦绕在一起,也已经好闻得很了。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独自地做任何事,到得后来只怕总会淡淡地惆怅。只因“茶类隐”,而并非我们是真正的隐士,真的离得开尘世的繁华,与朋友促膝的快乐。那便约位朋友,一同来品新茶。看她如何细致地用茶水拭着清洁的白瓷杯,微温的杯壁散发出肉眼几不可辨的白雾。看她如何含着恬静的笑容放入茶叶,着盖,静静地等待。看她斟茶时低着的眉,像水中绽开了一枚修长的茶叶。真要苛求这程序的完整才肯喝茶,才认为不辜负,那未免失随性之乐了。便静静地喝着茶,在雨声里想想心事。茶叶长在天空下时,沐着这样柔和的雨,也会舒展开枝叶而润泽地微笑着了。?若聊天,这话题也必熨帖而亲昵,随着茶中的烟袅袅升起,又缓缓飘散去,融入窗外的竹影雨意。于是燃一炉香,用结着绿色铜锈的香炉,在遥远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倚窗凭栏的女子,用她秋水似的双眸,望断了青春。锦瑟年华,无人与度,而闲情正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也许唱着古老相思曲,在玉兰树下弹着箜篌时,身畔放的,正是这个香炉。而炉边的这一盏茶,无由地便染上了这千年的幽微愁绪。
玩赏着杯中的茶叶,像看到采茶女柔软纤长的手指,在呼吸间,随你到前生来世。
《散文》2003年第3期
(1)作者认为“茶类隐,酒类侠”,联系文章分析酒与茶的区别有哪些?
答案:酒性烈,茶性淡;酒能养气,茶能消俗。
(2)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道“茶不是这样喝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答案:不像喝酒那样,喝酒需要豪气,在痛饮中感受到人生的快意,而茶不然。
(3)作者说“喝酒宜于雪天”,“喝茶宜于雨天”,这是为什么?
答案:下雪天下皆白,开阔而爽朗,最适宜在醉中品味人生;雨天四周皆静,有雨打芭蕉的静美,在雨天品尝茶的幽香,能让人移情,甚至忘情。
品的内涵
解析:(1)首先把这句话回归原文,然后划定答题区间,虽然通篇都在讲酒与茶,但真正谈的酒与茶的区别的文段是第二段和第六段,所以把这要点归纳一下即可。看分值答题。(2)题干中已经设定了答题区间,所以要注意题干中的任何一点。既然用了代词“这样”肯定是前文出现过,所以只需从前文去找,然后概括出来,但本题概括起来有一定难度。(3)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可能洋洋洒洒一大段,所以我们必须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化成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去答题,因此,理解作者的情感是第一位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学校举办古诗词朗诵大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在下面三首诗词之间添加串联词(每处不超过60字)
第一首诗《木兰诗》朗诵完毕
(1)串联词:
下面请欣赏0705班选手朗诵白居易的《长恨歌》。
答案:女子可胜男,巾帼赛须眉。告别了英姿飒爽的花木兰,让我们再来领略一段缠绵悱恻,凄哀伤感的爱情故事。
(2)串联词:
下面请欣赏0714班选手朗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答案: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在美好的爱情之外,还有美妙自由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解析:意对即可。要点:承上启下,分别概括两诗的核心意思。
25.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答案:可对“祖国日日新”|可对“神州面貌新”|“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春到来”。
解析:此题要求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平仄不要求。不可出现错别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