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第14课《做客》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第14课《做客》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第14课《做客》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这些像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最符合这段文字中心思想的是( )
A.生命不平凡但美丽 B.生命因平凡而美丽
C.生命既平凡又美丽 D.生命的平凡和美丽
答案:D
解析:A显然错误,因为题干描写的是平凡;B错,因为题干没有论述平凡和美丽的因果关系;CD容易混淆,“生命既平凡又美丽”是指凡是生命都具有平凡和美丽的特征,而题干只是在描写那些“像尘土一样的人” 时,才提到平凡和美丽的并存,故C错;“生命的平凡和美丽”生命包含平凡和美丽两个侧面,但并不意味这只包含这两面,D是合理概括。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却被人们广泛传阅。
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C.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4年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
D.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长595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银西高速铁路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银川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
答案:D
解析:A偷换主语,根据句意应是“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平凡的世界》却被人们广泛传阅”。B结构混乱,“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C成分残缺,“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的转变”。辨析病句可找标志,寻规律。有些病句具有特殊的标志,掌握了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一望即知”、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1)“望”并列(一般用“和”“以及”“及”“与”等连接)。 (2)“望”介词①以介词开头的句子,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②“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③句子有“关于”、“对于”、“对”,考虑是否混淆了三个词的用法。(3)“望”否定:①正反连用的词:句子中有“是否”、“能否”、“优劣”、 “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要检查人一面或两面的搭配问题。②“否定”词: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4)“望”关联词:要检查①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或②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或③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5)“望”谓语:①“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规律:谓语是“是”等词时,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②句子谓语是“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词时,可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6)“望”代词(可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7)“望”谦敬辞(要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3.下列各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该公司始终坚持的原则,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既大胆创新,又不离经叛道。
B.从《人生》到《早晨从中午开始》,再到最终的《平凡的世界》,路遥一直试着用文字记录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C.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D.儒家认为,培养孝道是使人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开端,即“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A项,“又不被传统束缚”后的逗号应为分号,因为前面“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和后面“既大胆创新,又不离经叛道”处于并列关系;C项,把问号改为句号放在引号后,该句担当整个句子的成分;D项,括号应放在引号外句号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可以从《士兵突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相同的情感,很容易把自己移情到其中的角色身上;该剧的火爆和20年前《平凡的世界》的走红如出一辙。
B.让医术高的医生挣更多的钱,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让“红包”登堂入室,成为衡量医生医术的天平和调节医生收入的砝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和悲哀。
C.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答案:A
解析:A.如出一辙: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或不同人的言行非常相似。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C、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D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B.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要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办学宗旨服务。
C.巨能体饮平衡饮料作为竞赛指定饮料将为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保持身体良好状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B
解析:A项“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是很有名气的”,这里强调的是作者,后面应改为“如《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C项“将”与“了”矛盾。“将”是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了”是已变为现实,要删去“了”或“将”。D项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两千余名深孚众望的各界人士,佩戴着红色的代表证件,走进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履行人民赋与的神圣职责,建言献策,共商国是。
B.本是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除夕夜,这一家子却为着平常掉在眼前都懒得弯腰捡拾的几毛钱不停地摇手机、戳屏幕,心无旁骛,忙得不亦乐乎。
C.成群结对的轮滑少年,在马路上有说有笑地联袂而行,有的甚至在车流中穿梭,逞能炫技,使本已十分复杂的城市路况平添了交通隐患。
D.作为忠实于原作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没有穿越剧的光怪陆离,没有宫庭剧的跌宕起伏,有的是衣衫褴褛,是泥土、砖瓦和煤矿,是土得掉渣的农村生活。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A项,赋与,应是“赋予”;C项,成群结对,应是“成群结队”;D项,宫庭,应是“宫廷”。所以选B。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红,原名张迺莹。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
B.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的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又名《火》)、《憩园》、《寒夜》等。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其作品中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最有代表性。建国以后,老舍致力于话剧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D.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人。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成名作《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答案:B
解析:B( 激流 与 爱情 颠倒 )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人,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B.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白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避免作弊。
C.《北京晨报》消息称,社科院文学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已经哀落,对此我们深表惋惜。
D.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答案:D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无主语,删除“鉴于”;B项,“笔试考试”“以防避免作弊”杂糅;C项,语意不明。所以选D。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 着晨曦。
②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 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③艺术家能领悟平凡事件中的微妙之处,也能 人生中细微的感情变化。
A.顾盼 折射 领受 B.企盼 放射 领受
C.企盼 折射 领略 D.顾盼 放射 领略
答案:C
解析:“企盼”有“迫切地希望”之意,句中“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正是“希望”之意。“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放射”仅指一种物理现象。“领略”有“欣赏、晓悟”之意,而“领受”重在“接受”。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玛蒂尔德的悲剧究竟是社会造成的呢?还是她自己造成的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B.陈奂生的心陡然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睡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C.珠宝店的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最后对玛蒂尔德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D.《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说它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答案:C
解析: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B冒号改为逗号;D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外。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答案: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菌不知晦朔 |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本句要注意“蟪”“蛄”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答案:野马也 | 尘埃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埃”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答案:风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解析:本句要注意“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 , 。
答案:故夫知效一官 | 行比一乡 | 德合一君 | 而征一国者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答案:至人无己 | 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 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答案:其正色邪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解析:本句要注意“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答案: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本句要注意“誉”“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答案:我决起而飞 | 抢榆枋而止
解析:本句要注意“榆”“枋”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答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①
姜 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叙述。
(2)诗中的“雁影”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本诗描绘了一幅春夜行舟图: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在“寂寞”长桥作伴下,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呈现出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氛围。
(2)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从而表达了作者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
解析:(1)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找出“笠泽”“雁影”“玉峰”“长桥”“一舸”等意象,通过联想,描绘整体意境,“茫茫”“微”给人以迷茫隐约感;“重叠”“云衣”写出了青山的幽静云雾缭绕;“寂寞”“一舸归”体现出夜色的静、冷;由此可体会出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气氛。
(2)此题可通过描述“雁影”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比较,从而得出“雁影”诗人的心境的联系。湖面茫茫,大雁只身孤飞,营造了凄冷、空远的氛围;由注释1及“一舸归”可知,诗人只身夜渡太湖,清冷落寞之感油然而生。诗人看到“雁影”,仿佛是看到了自己一样,把雁看作自己的化身。因此“雁影”营造的氛围与作者的心境巧妙的达成契合。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
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的“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
(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
答案:①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
②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
③淡泊从容,朴索洁净,坦荡高昂;
④无私奉献,生生不息;
⑤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答对3点即可)
(2)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
答案:①修辞:比拟手法的运用。如“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一句,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又如“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昵哝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
②词语锤炼:形象传神的动词。作者运用了“蹦蹿”“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表现了芦苇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人身处困境时,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
②淡定从容地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
③不强权、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句为文章首句,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从后面的内容中提取概括有着情感的句子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修辞有比拟,作用就是使之更加人性化,更形象,答成比喻也行,作用一样。词语锤炼则指作者运用哪些词汇使得文章更有乡土气息。(3)本题为开放题,可联系“一缕光芒”的内涵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条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每条不超过8字。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世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该剧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答案:①人物形象鲜活;②历史感厚重(真实体现城乡发展历史);③叙事风格直接;④故事节奏沉稳。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逐句归纳压缩法,首先压缩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题干“从剧作本身的角度”的提示分析“《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比如,从“《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一语可归纳出“人物形象鲜活”的特点;从“该剧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一语可归纳出“历史感厚重”的特点;从“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一语可归纳出“叙事风格直接”的特点;从“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一语可归纳出“故事节奏沉稳”的特点。
24.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但不包括上面的四部名著),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1)《 》
答案:《庄子》——哲学的天籁;《资治通鉴》——治国理政的镜子;
(2)《 》
答案:《颜氏家训》——长者的叮咛;《三国演义》——龙争虎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解析:回答此题,需要分析例句的语句特征,联系自己学过的名著作品,回顾其基本的文学常识内容和文本内容,用一句简练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________________,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答案:无论他多么微不足道,平平淡淡地过一生,有些人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中。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