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葳蕤 雕栏玉彻 蓊(wěng)蓊郁郁 含情脉(mài)脉
B.修茸 瓦釜雷鸣 薜荔(pì lì) 淇水汤汤(shāng)
C.弥望 罄竹难书 潭柘(zhè)寺 敛裾(jū)
D.撩沉香 雪霁寒霄 踯躅(chí chú ) 白公姥(m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A项彻(通,透)——砌(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粘合) 脉 [mò][脉脉]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含情。其余的读脉 [mài]。 B项茸(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葺(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D项撩(掀起)——燎(焚烧)踯躅 [zhí zhú]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准备这份提案,两位人大代表走遍整个地区, 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
②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 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③这些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风貌的老照片,是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
到的。最近,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A.垂询 以至 搜集 B.征询 以致 搜集
C.征询 以至 收集 D. 垂询 以致 收集
答案:B
解析:“垂询”:敬辞,用于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的行动;“征询”:征求意见。第①句中的“人大代表”不属长辈或上级,故宜用“征询”。“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第②句中“他”又犯错误,指不好的结果,故宜用“以致”。“收集”:使集聚到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集聚到一起。第③句中“他”用十年时间,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些老照片,故宜用“搜集”。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对于“博客”(Blog),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如今又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微博”(MicroBlog),也已进入人们的网络生活。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一方面在于时来运至的愉悦感受,另一方面在于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就是幸福的两重性。
D.苹果电脑、IPHONE手机为什么如此热销?是因为它们质量好,还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又或者是品牌效应好?这值得我们思考。
答案:D
解析:是因为它们质量好,还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又或者是品牌效应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今,“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显示希望和活力的名词,而且是一个国家的称谓。
B.流感肆虐之时,我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临床常用的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连翘配制而成的。
C.在强震中遭受重创的海地政府十七日露天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确定如何协调源源不断涌来的国际救援物资是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
D.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制度。
答案:D
解析:A.逻辑关系不清造成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调换。B.句式杂糅,“主要成分”和“配制而成的”只能保留一个。C.语意重复,“当务之急”指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与“目前”重复。
5.结合《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答案:B
解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表示,APEC服装的设计由外交部主抓,经过严格招标和层层选拔,最后拟采用东道国首脑本人的意见为准。
B.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C.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 优素福 扎伊那为理想而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深深地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甚至为她唏嘘落泪。
D.“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以后,新生人口必然会增长,一方面将改变“4-2-1”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减轻适龄劳动人口赡养老年人的负担。
答案:D
解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A“拟采用……为准”句式杂糅,“APEC服装的设计由外交部主抓”改为“外交部主抓APEC服装的设计”。B“超过”与“以上”重复,成分赘余;C“甚至为她落泪”偷换主语。
7.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屿、黄尾屿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位于中国东海海域,其中钓鱼岛 主岛 被誉为 深海中的翡翠 。日本为何觊觎钓鱼岛 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军事看,钓鱼岛有着十分巨大但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 从经济看,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众多的石油资源、渔业资源、矿物资源 名贵药材也相当丰富。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说,获得这些海域,“将使日本由资源小国而成为东亚的资源大国
A.—— —— “ ” , 。 , 、 。”
B.( ) 《 》 ? : ; , 。”
C.( ) “ ” ? : ; , ”。
D.—— —— 《 》 , 。 , 、 ”。
答案:C
解析:第一二处是解释钓鱼岛的,用小括号或破折号都行,第三四处是一种称号,必须用引号,排除BD,第五处和下文构成设问,故应用问号,排除A,答案为C。以下印证即可,第六处,下文是对“战略地位”的解释,故应用冒号。第七处,从“从军事看”“从经济看”可看出应用分号。第八处,从“名贵药材也相当丰富”可看出“名贵药材”是“相当丰富”的主语,是另一个分句,并不是和“石油资源、渔业资源、矿物资源”并列,所以应用逗号。第九处,最后一句是引语,句号应该管全句,故句号在引号后。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订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大而无当。
B.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C.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D.他说:“他虽然犯了这样大的错误,但我还是不愿意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选项全部为成语,考点单一。B“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用“身临其境”才妥当。(A。大而无当:广大而无边际。当,底。也说“大而不当”。原来是说接舆的话夸大而没有证据。后用以表示大而不切实际的意思。此处望文生义。C.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不合语境。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比喻一个时候里的损失或失败,以后或在另一个时候还能得到挽回或补偿。不合语境。这里应该用“吸取教训,改过自新”)
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
B.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带来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等发绕症状。
C.在湖南卫视举办的成人仪式节目现场上,面对国旗无论是庄严宣誓,戴上象征责任、奉献的成人帽,还是聆听家长寄语,穿过成人门,都让在场的黄高学子激动不已——“这是我们在成人时刻收到的最好礼物”。
D.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财长的表态很难不被外界当作窥探奥巴马政府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除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外,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给外界。
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含量不高”后加上“的现状”或“的现实”;B项不合逻辑,“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不能并列;C项语序不当,“无论是”应放在“面对国旗”前。
10.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掂量 缘木求鱼 框架 (kuàng) 泥古不化(nì)
B.曝光 走投无路 锁钥 (yào) 前倨后恭(jū)
C.暴发户 迫不及待 果脯(fǔ) 顺蔓摸瓜(màn)
D.气慨 独当一面 讣告 (fù) 疾风劲草(jìng)
答案:A
解析::B项,锁钥yùe,C项顺蔓摸瓜wàn,D项,气概。该题把字音和字形融为一体。一般而言,字音题考查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种类型。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如本题“框”“钥”“倨”“脯”属于形声字,只要记住了声旁的读音即可,“讣”属于不能按形声字读半边的字,不能读bǔ,“泥”“蔓”“劲”属于多音字,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如“泥”作动词读nì,作名词读ní;“蔓”两种读音,分别是wàn和màn,“劲”则有jìn和jìng两种读音。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 ,知来者之可追。
答案:悟已往之不谏
解析:本句要注意“已”“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 ,风飘飘而吹衣。
答案:舟遥遥以轻飏
解析:本句要注意“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引壶觞以自酌, 。
答案: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本句要注意“眄”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 ,鸟倦飞而知还
答案:云无心以出岫
解析:本句要注意“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 ,穷岛屿之萦回
答案:鹤汀凫渚
解析:本句要注意“凫”“渚”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 ,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
解析:本句要注意“鹜”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
答案: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句要注意“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山原旷其盈视, 。
答案: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本句要注意“纡”“骇”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谨庠序之教
解析:本句要注意“庠”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
答案:振长策而御宇内
解析:本句要注意“御”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第题目。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听邻家吹笙
李 白 郎士元
一为迁客去长沙, 凤吹笙如隔彩霞,
西望长安不见家。 不知墙外是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重门深锁无寻处,
江城五月落梅花。 疑有碧桃千树花。
(1)诗歌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案:用贾谊的不幸来类比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意对即可)
(2)以上两首诗描写音乐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技巧?试比较赏析它们的异同。
答案:同:皆主要运用了通感手法,用视觉形象传达听觉感受。
异:①通感切入的角度不同:前篇“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从曲名(《梅花落》)着想;后篇“彩霞”、“碧桃”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
②借声乐渲染的情致不同:前篇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烘托了诗人悲愁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后篇将奏乐的环境想象成“隔彩霞”和“碧桃千树”,从而间接烘托了笙乐的美妙(明媚、热烈与欢快)及听者被笙乐所吸的专注情态。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四、阅读题
22.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问: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解析:(1)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作答。考察细节描写的作用。(2)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人称变换与作者情感的变化。(3)考查概括中心主题。结合全文分析灯火在文中的含义。
2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们
【奥地利】里尔克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在他75岁那年已把许许多多事情忘记了:他不再有悲哀的回忆和愉快的回忆,也不再能分清周、月和年。只是对一天中的变化,他还算依稀有点印象。他目力极差,而且越来越差;落日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淡紫色的光团,而早上这个光团在他眼里又成了玫瑰色。但不管怎么讲,早晚的变化他毕竟还能感觉出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变化使他讨厌;他认为,为感觉出这变化而花力气,是既不必要而又愚蠢的。春天也好,夏天也好,对于他都不再有什么价值。他总归感到冷,例外的时候是很少的。再说,是从壁炉取暖,还是从阳光取暖,在他也无所谓。他只知道,用后一种办法可以少花许多钱。所以,他每天便颤颤巍巍地到市立公园去,会在一株菩提树下的长靠椅上,在孤老院的老彼庇和老克里斯多夫中间,晒起太阳来。
他这两位每天的伙伴,看模样比他年岁还大一些。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每次坐定了,总要先哼唧两声,然后才点一点脑袋。这当儿,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跟着点起头来,好像受了传染似的。——随后,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把手杖戳进砂地里,双手扶着弯曲的杖头。再过一会儿,他那光光的圆下巴又托在了手背上。他慢慢向左边转脸去瞅着彼庇,尽目力所能地打量着他那红脑袋。彼庇的脑袋就跟个过时未摘的果子似的,从臃肿的脖子上耷拉下来,颜色也似乎正在褪掉,而他那宽宽的白色八字须,在须根处已脏得发黄了。彼庇身体前倾,胳膊支在膝盖上,时不时地从握成圆筒形的两手中间向地上吐唾沫,使他面前已经形成一片小小的沼泽地。
彼得先生看不出彼庇有什么变化,便让支在手背上的下巴来了一个180度的旋转。克里斯多夫刚刚流了一点鼻涕,彼得先生看见他正用歌特式的手指头儿,从自己磨得经纬毕现的外套上把最后的痕迹弹去。他体质孱弱得难以置信;彼得先生在还习惯于对这事那事感到惊奇的时候,就反复地考虑过许多次:骨瘦如柴的克里斯多夫怎么能坚持活了一辈子,而竟未折断胳膊和腿儿什么的。他最喜欢把克里斯多夫想像成一棵枯树,脖子和腿似乎都全靠粗大的撑木给支持着,眼下,克里斯多夫却够惬意的,微微地打着嗝儿,这在他是心满意足或者消化不良的表示。同时,他在没牙的上下颚之间还老是磨着什么;他那两片薄薄的嘴唇,看来准是这样给磨锋利了的。看样子,他的懒惰的胃脏已经消化不了剩下的光阴,所以只好尽可能这样一分一秒地咀呀,嚼呀。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把下巴转回了原位,睁大一双漏泪眼瞅着正前方的绿荫。他耷拉了眼皮,可并没打瞌睡。他听见     。彼庇骂的要么是一只狗,要么是一个小孩,他们老跑到跟前来打搅他。彼得·尼古拉斯先生还听见远处路上有人耙砂砾的声音,过路人的脚步声音以及附近一只钟敲12点的声音。他早已不跟着数这钟声了,可他却仍然知道时间已是正午;每天都同样地敲呀,敲呀,谁还有闲心再去数呢。就在钟声敲最后一下的当儿,他耳畔响起了一个稚嫩可爱的声音:
“爷爷——吃午饭啦!”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撑着手杖吃力地站起身来,伸出一只手抚摸那个10岁小女孩的一头金发。小女孩每次都从自己头上把老人枯叶似的手拉下去,放在嘴唇上吻着。随后她爷爷便向左点点头,向右点点头。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点起脑袋来。孤老院的彼庇和克里斯多夫每次都目送着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和金发小姑娘,直至祖孙二人被面前的树丛遮住。
偶尔,在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坐过的位子上,躺着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那是小姑娘忘在那里的。瘦骨嶙峋的克里斯多夫便伸出歌特式的手指去拾起它们来,回家的路上把它们捧在手里,像什么珍宝似的。——这时候红脑袋的彼庇就要鄙夷地吐唾沫,他的同伴羞得不敢瞧他。
回到孤老院,彼庇却抢先进卧室里去,就跟完全无意似地把一个盛满水的花瓶摆在窗台上,然后便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等克里斯多夫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1)联系上下文,在空格内填写一句话,使语意连贯。
答案:克里斯多夫上下颚磨动的轻轻的声音(或打嗝声)以及彼庇响亮地吐唾沫和拖长的咒骂声。
(2)小说第一段写了彼得·尼古拉斯先生的什么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说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特点:衰老(健忘、视弱、畏寒)、无聊。
作用:①写出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引发读者思考;②引出克里斯多夫和彼庇,推动情节发展。
(3)小说以彼庇默默地“等克里斯多夫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事前他还对克里斯多夫把小花当珍宝似的捧回去表示鄙夷,现在居然又抢先进卧室,把花瓶摆在窗台上,等克里斯多夫把小花插进瓶中去,这是出人意料的。但是小说之前写他的孤寂、对彼得和孙女在一起的羡慕,又为这个结局作了铺垫,使之在情理之中。同时这一结局还拓展了主题,借彼庇表面的鄙夷、内心的珍视,表现老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引发读者思考。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老人,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同意。①从人物上看,小说塑造了三个老人形象,表现他们共同的生活状况,引发社会对老人们的关注和思考。②从主题上看,小说以三位老人为主人公,使小说的主题更具普遍性。 ③ 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彼得·尼古拉斯引出故事,以彼庇、克里斯多夫来收尾。④ 从标题上看,“老人们”也暗示了小说的主人公。(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亦可;若答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或其他人为小说主人公,言之有理即可。)
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此类题可以在理解和把握相关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来分析判断。从上文“克里斯多夫却够惬意的,微微地打着嗝儿,这在他是心满意足或者消化不良的表示。同时,他在没牙的上下颚之间还老是磨着什么”可判断出打嗝及磨牙的声音;下文“彼庇骂的要么是一只狗,要么是一个小孩”,可知,还有骂人的声音。所以,要结合着这两处声音来组织答案。(2)此类题只局限于第一段,所以先要理解和把握第一段的内容,然后抓住能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主要词语进行概括即可。文章第一段采用直接描述的方式来刻画彼得·尼古拉斯的形象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健忘”、“目力极差”“总归感到冷”的特点进行再度概括,这些都是衰老的表现;“孤”,“晒太阳”体现了他的无聊。在回答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要从文章第一段写老人的生活状态的目的角度来思考,即引起人们的思考;在结构上,写他到公园去晒太阳,引出了克里斯多夫和彼庇,这是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3)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回答。在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主题的表达,老年人的孤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这方面进行分析结尾的描写作用。在结构上,要结合着前文小说之前写他的孤寂、对彼得和孙女在一起的羡慕来分析,照应前文。(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要结合着文章的主题,人物的形象特点,小说的结构安排,标题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也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做题。
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在进入中国的电子洋垃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最“毒”的成分。
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在商家“利益至上”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100元,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是两头赚钱。正是在这样的小额利益驱使下,加上中国国内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
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增加,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还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压力将会更大。 (2007年1月9日)
(1)分别为本则新闻拟带有“中性”“讽刺”的二条新闻标题。
①“中性”标题: 。
②“讽刺”标题: 。
答案: “中性”标题:全球电子垃圾7成进入中国。|“讽刺”标题:全球电子垃圾有7成在中国“安家落户”。
(2)根据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垃圾大国”的原因。
原因: 。
答案:①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子垃圾处理技术虽然成熟,但监管严格,处理成本高;②国内某些厂家利欲熏心,“两头赚钱”;③环境标准及法律保护执行力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给新闻拟标题,其实就是对新闻压缩,要注意新闻的“倒金字塔形”结构的特点,从新闻的导语中提取关键信息点,抓住关键词,同时新闻的标题要求简明、连贯、准确,要在提取信息、抓关键词的基础上组合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答题时,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六要素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
25.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
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
下联: 。
答案:示例: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狮。
解析:本题即为对对联,实则也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对联的一般策略为:词性相同;结构相近;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不能犯字。本题中上联的几个动词如“捐弃”、“受”、“纾”;数量词“几多”应引起学生的关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5 页 (共 15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