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名著速读、中考考什么、中考新考法、实战检测
01 名著速读
作品档案
作者:鲁迅 原名:《旧事重提》
体裁:回忆性散文集 主要人物:长妈妈、藤野先生、寿镜吾、范爱农
写作背景:1926年,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支持学生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暴行,遭到当局的通缉避难厦门。鲁迅借文章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主题思想: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第一篇 《狗·猫·鼠》
文章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鲁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鲁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1.玩弄自己捉到的猎物;2.与狮虎同族,却天生媚态;3.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再以对童年事迹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它吃了“我”的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隐鼠并非猫所害,而是被长妈妈踏死了,但“我”对它仍没有产生好感,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
第二篇 《阿长与<山海经>》
开篇写长妈妈在鲁迅家做女工的事,后半部分写长妈妈买来了鲁迅向往的《山海经》。通过忆述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节,以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刻画了一位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
第三篇 《<二十四孝图>》
鲁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痛斥其不顾儿童的性命,文章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第四篇 《五猖会》
文章开篇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较盛大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作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鲁迅背会《鉴略》,才能去看会,鲁迅失望、郁闷至极,最后虽然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但此时的鲁迅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了。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两人间的隔膜,反映出刻板、严酷的教育严重束缚儿童天性的现象,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的不合理。
第五篇 《无常》
文章描述了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了儿子的母亲十分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整篇文章都洋溢着鲁迅对“活无常”的敬佩、赞美和喜爱之情。
第六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先写鲁迅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先后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随后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画面,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对先生的印象,接着依次写了询问“怪哉”虫、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堂上画画的事。结尾写到在三味书屋课堂上所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用钱,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并且含蓄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第七篇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了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一开篇就谈到S城一个名医昂贵的出诊费,以及“我”和这样的名医打了两年交道,父亲病情严重后这位“名医”又推荐另一位“名医”陈莲河。他开的药引和丸药(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都很奇特,但不见效。他认为父亲的病源于前世的冤愆,无药可医。父亲弥留之际,衍太太要鲁迅拼命地喊叫父亲,致使已经平静的父亲又添痛苦,这使鲁迅愧疚至今。表达了鲁迅对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
第八篇 《琐记》
文章前部分描述了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怂恿鲁迅及其同伴无节制地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但却对自己的孩子很严格。后部分回忆了鲁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记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学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以及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鲁迅探索真理的强烈愿望。
第九篇 《藤野先生》
文章开头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写起,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原因,随后记述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四个典型事例,以及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文章后半部分写鲁迅离开日本,告别了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第十篇 《范爱农》
鲁迅初次见范爱农是在日本的某次集会上。文章追忆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同乡会争执”“故乡邂逅”“报案馆风波”“落水事件”等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和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他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我”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02 中考考什么
考点 考查形式
作者作品 ①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作者和作品名称;②有语段时,通过语段判断作者和作品名称;③通过对作品的描述引出对作者或作品名称的考查(填空);或通过分析作品与作者的关联,分析出作者的不同形象。
人物/情节 ①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辨析人物与情节的对应关系或人物形象特点;②通过所给语段,考查涉及人物、形象特点、篇目及其他相关事件;③考查作品中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的事件;④通过抓住名著中不同篇目间的呼应关系,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及其相关情节的掌握。
主题思想 ①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作品主题的理解;②根据语段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③通过短语,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结合名著内容,表达对全书的理解。
03 中考新考法
专题探究 ①不同师长对孩子的影响,如藤野先生、寿镜吾对鲁迅的影响;②探究作者的不同形象,如有正义感的鲁迅、饱含深情的鲁迅、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有战斗精神的鲁迅;③探究作者的儿童教育观念,如批判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茶毒,主张释放儿童的天性;④作者思想变化轨迹及原因,如鲁迅欲拯救国人思想选择弃医从文、鲁迅因长妈妈买来《山海经》而由开始的厌恶转变为对她产生敬意。
人物/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①写作道路:鲁迅、保尔;②人生中“重要的人”:鲁迅、保尔;③女性形象:阿长、衍太太、冬妮亚;④坚守本心:鲁迅、保尔;⑤童年经历:鲁迅、保尔。
《简·爱》:①人生中“重要的人”:鲁迅、简·爱;②掌握命运的方法:范爱农、简·爱;③童年生活:鲁迅、简·爱;④青少年成长需要的能力:鲁迅、简·爱。
《西游记》:①事物的真相:衍太太、白骨精;②学习方法:鲁迅背书、悟空学艺;③可笑或可敬之处:长妈妈、猪八戒。
《骆驼祥子》:①掌握命运的方法:范爱农、祥子;②父亲形象:周伯宜、刘四爷。
《艾青诗选》:①“小我”与“大我”:鲁迅、艾青;②事物的真相:衍太太、“树”。
《海底两万里》:可笑或可敬之处:长妈妈、尼摩船长。
《昆虫记》:事物的真相:衍太太、螳螂的假动作。
《水浒传》:可笑或可敬之处:长妈妈、鲁智深。
04 实战检测
作者作品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___篇,展现了鲁迅从______到______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
2.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_______
或犀利的______,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______的洞察。
3.《朝花夕拾》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以______为中心,深刻揭露并批判了_
___________、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对人们的茶毒。
4.下面篇目的主题没有批判和讽刺的一项是( )
A.《无常》 B.《琐记》
C.《阿长与<山海经>》 D.《父亲的病》
5.下列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散文集。
B.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都对童年生活有所叙述和提及,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C.《朝花夕拾》以鲁迅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抒发对往昔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讽刺和批判了旧社会。
D.《朝花夕拾》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
【答案】
1.十 幼年 青年
2.朝花夕拾 议论 批判 人情世故
3.议论 封建教育
4.C
【解析】《无常》讽刺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琐记》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父亲的病》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真相;《阿长与<山海经>》则抒发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5.A
【解析】《故乡》和《社戏》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A项表述有误。
人物/情节
6.《狗·猫·鼠》中,鲁迅“仇猫”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猫的______,总是尽情玩弄自已捉到的猎物;二是它与狮虎同类,却天生一副媚态;三是它总在交配时嚎叫,令人心烦;四是长妈妈告诉鲁迅____________。
7.《朝花夕拾》中相邻篇目的内容首尾间大多有呼应。《五猖会》中写到“我”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我”背书,接下来的《_________》一开篇就是从迎神赛会中的鬼神开始写起。还有《_________》结尾写到去日本留学的事被官僚许可,后文《藤野先生》开篇便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写起,前后关联。
8.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琐记》中,描述了当时雷电学堂、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作者求知的艰难以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告别了多姿多彩的百草园,来到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读书,三味书屋死气沉沉,让作者感受不到丝毫乐趣。
C.在《<二十四孝图》》里,作者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在《范爱农》中,作者刻画了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现实不满而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和迫害,以致于在黑暗社会中无法立足。
9.《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集时才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比原名“旧事重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性情残忍 隐鼠是被猫吃了
7.无常 琐记
8.B
【解析】三味书屋并非死气沉沉,作者在这里的生活也有乐趣,比如到后园折腊梅花。
9.①原名“旧事重提”较直白。“朝花夕拾”既含有旧事重提的回忆之意,又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②“朝花夕拾”更形象生动,以花喻事,让人感觉过去那些事是美好的,鲁迅要以甜蜜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是他的初心。③“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整体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任答两点即可)
【新考法】10.专题探究 《琐记》和《藤野先生》中都有“走”这一情节,请结合下表,完成题目。
原文呈现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好。那么,走罢!(《琐记》)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藤野先生》)
探究主题 请联系篇目内容,比较两次“走”时鲁迅思想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琐记》中鲁迅的“走”是因为厌恶S城的“流言家”,他的离开是一种逃离或回避。《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走”则是因为“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唤醒麻木的国人。两次“走”,前者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后者则是对国家人民的忧虑与挽救。
【新考法】11.专题探究 打开《朝花夕拾》,我们发现鲁迅从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到成为爱国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进步青年,其思想变化历历可见。请你从下列篇目中选择一篇,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文中人物对鲁迅的影响。(3分)
A.《阿长与<山海经>》 B.《藤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A:《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迷信又唠叨,满肚子都是繁琐的礼节,但她朴实又善良。阿长并不识字,但给鲁迅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这让他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做到了,同时也满足了童年鲁迅在学习上的兴趣。
示例B:《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生活朴素,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他真诚地帮助、关心鲁迅,仔细检查并修改鲁迅抄的讲义,与当时日本学生对待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新考法】12.多部名著勾连探究 晓华要为名著中的人物建个微信群,群名为“打破命运的枷锁”。请从下面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人,谈谈其是否能入群,并说明理由。(4分)
范爱农(《朝花夕拾》) 祥子(《骆驼祥子》)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范爱农不能入群。范爱农既无法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不愿妥协。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渴望进步,却备受当时黑暗社会的打击迫害,最终陷入命运的漩涡无法自拔。
示例二:祥子不能入群。祥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他前期上进好强、正直善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经过多次挫折以后,彻底丧失生活的希望,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示例三:保尔可以入群。保尔在多次死里逃生后失明,最终瘫痪,但他不愿向命运妥协,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参与战斗。
【新考法】13.综合性(以对联的形式考查) 读完《朝花夕拾》,有同学自拟了一副对联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请你从下面任选一篇,补充下联。(2分)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上联:百草乐园,记录童年趣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山海经籍,感念儿时光阴 示例二:五猖会末,难忘背书之因
主题思想
14.《朝花夕拾》有双重视角,一个是童年鲁迅,一个是中年鲁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双重视角的效果及其所表达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花夕拾》的双重视角使其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在百草园戏耍、在三味书屋读书、盼望着去看迎神赛会,作者以幼童的视角观察、感受世界,所以有童真、好奇的一面;而在中年视角下,作者表达的是对当时禁锢、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封建教育的深恶痛绝。
综合运用题
1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9分)
【甲】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乙】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丙】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二十四孝图>》)
(1)如果从上面三个选段中概括出一个研究角度,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2分)
(2)从你概括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当时关于这一点的社会状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研究角度的分析,对我们阅读经典作品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儿童教育
(2)①家庭教育中,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心理造成了伤害,揭示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②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兴趣被束缚,儿童的学习都在被压制的情况下进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③社会教育中,忽视了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图书是粗劣的,故事是谣言,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3)文学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生活,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会丰富我们的阅读感受和人生体验。虽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它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读经典作品,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只要跨越隔膜,就会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新考法】16.专题探究 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完成下表批注内容。(4分)
阅读探究 摘抄内容 批注
【甲】“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阿长与<山海经>》) 请结合【甲】【乙】两处选段,简要分析作者对“阿长”和“衍太太”两位女性的态度和情感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琐记》)
【答案】示例:阿长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我”对阿长充满新的敬意(感激;歉疚;思念)。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对心术不正、怂恿孩子犯错的衍太太充满厌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名著速读、中考考什么、中考新考法、实战检测
01 名著速读
作品档案
作者:鲁迅 原名:《旧事重提》
体裁:回忆性散文集 主要人物:长妈妈、藤野先生、寿镜吾、范爱农
写作背景:1926年,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支持学生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暴行,遭到当局的通缉避难厦门。鲁迅借文章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主题思想: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第一篇 《狗·猫·鼠》
文章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鲁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鲁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1.玩弄自己捉到的猎物;2.与狮虎同族,却天生媚态;3.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再以对童年事迹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它吃了“我”的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隐鼠并非猫所害,而是被长妈妈踏死了,但“我”对它仍没有产生好感,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
第二篇 《阿长与<山海经>》
开篇写长妈妈在鲁迅家做女工的事,后半部分写长妈妈买来了鲁迅向往的《山海经》。通过忆述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节,以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刻画了一位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
第三篇 《<二十四孝图>》
鲁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痛斥其不顾儿童的性命,文章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第四篇 《五猖会》
文章开篇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较盛大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作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鲁迅背会《鉴略》,才能去看会,鲁迅失望、郁闷至极,最后虽然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但此时的鲁迅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了。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两人间的隔膜,反映出刻板、严酷的教育严重束缚儿童天性的现象,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的不合理。
第五篇 《无常》
文章描述了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了儿子的母亲十分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整篇文章都洋溢着鲁迅对“活无常”的敬佩、赞美和喜爱之情。
第六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先写鲁迅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先后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随后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画面,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对先生的印象,接着依次写了询问“怪哉”虫、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堂上画画的事。结尾写到在三味书屋课堂上所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用钱,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并且含蓄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第七篇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了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一开篇就谈到S城一个名医昂贵的出诊费,以及“我”和这样的名医打了两年交道,父亲病情严重后这位“名医”又推荐另一位“名医”陈莲河。他开的药引和丸药(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都很奇特,但不见效。他认为父亲的病源于前世的冤愆,无药可医。父亲弥留之际,衍太太要鲁迅拼命地喊叫父亲,致使已经平静的父亲又添痛苦,这使鲁迅愧疚至今。表达了鲁迅对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
第八篇 《琐记》
文章前部分描述了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怂恿鲁迅及其同伴无节制地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但却对自己的孩子很严格。后部分回忆了鲁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记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学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以及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鲁迅探索真理的强烈愿望。
第九篇 《藤野先生》
文章开头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写起,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原因,随后记述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四个典型事例,以及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文章后半部分写鲁迅离开日本,告别了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第十篇 《范爱农》
鲁迅初次见范爱农是在日本的某次集会上。文章追忆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同乡会争执”“故乡邂逅”“报案馆风波”“落水事件”等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和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他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我”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02 中考考什么
考点 考查形式
作者作品 ①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作者和作品名称;②有语段时,通过语段判断作者和作品名称;③通过对作品的描述引出对作者或作品名称的考查(填空);或通过分析作品与作者的关联,分析出作者的不同形象。
人物/情节 ①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辨析人物与情节的对应关系或人物形象特点;②通过所给语段,考查涉及人物、形象特点、篇目及其他相关事件;③考查作品中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的事件;④通过抓住名著中不同篇目间的呼应关系,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及其相关情节的掌握。
主题思想 ①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作品主题的理解;②根据语段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③通过短语,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结合名著内容,表达对全书的理解。
03 中考新考法
专题探究 ①不同师长对孩子的影响,如藤野先生、寿镜吾对鲁迅的影响;②探究作者的不同形象,如有正义感的鲁迅、饱含深情的鲁迅、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有战斗精神的鲁迅;③探究作者的儿童教育观念,如批判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茶毒,主张释放儿童的天性;④作者思想变化轨迹及原因,如鲁迅欲拯救国人思想选择弃医从文、鲁迅因长妈妈买来《山海经》而由开始的厌恶转变为对她产生敬意。
人物/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①写作道路:鲁迅、保尔;②人生中“重要的人”:鲁迅、保尔;③女性形象:阿长、衍太太、冬妮亚;④坚守本心:鲁迅、保尔;⑤童年经历:鲁迅、保尔。
《简·爱》:①人生中“重要的人”:鲁迅、简·爱;②掌握命运的方法:范爱农、简·爱;③童年生活:鲁迅、简·爱;④青少年成长需要的能力:鲁迅、简·爱。
《西游记》:①事物的真相:衍太太、白骨精;②学习方法:鲁迅背书、悟空学艺;③可笑或可敬之处:长妈妈、猪八戒。
《骆驼祥子》:①掌握命运的方法:范爱农、祥子;②父亲形象:周伯宜、刘四爷。
《艾青诗选》:①“小我”与“大我”:鲁迅、艾青;②事物的真相:衍太太、“树”。
《海底两万里》:可笑或可敬之处:长妈妈、尼摩船长。
《昆虫记》:事物的真相:衍太太、螳螂的假动作。
《水浒传》:可笑或可敬之处:长妈妈、鲁智深。
04 实战检测
作者作品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___篇,展现了鲁迅从______到______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
2.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_______
或犀利的______,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______的洞察。
3.《朝花夕拾》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以______为中心,深刻揭露并批判了_
___________、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对人们的茶毒。
4.下面篇目的主题没有批判和讽刺的一项是( )
A.《无常》 B.《琐记》
C.《阿长与<山海经>》 D.《父亲的病》
5.下列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散文集。
B.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都对童年生活有所叙述和提及,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C.《朝花夕拾》以鲁迅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抒发对往昔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讽刺和批判了旧社会。
D.《朝花夕拾》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
【答案】
1.十 幼年 青年
2.朝花夕拾 议论 批判 人情世故
3.议论 封建教育
4.C
【解析】《无常》讽刺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琐记》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父亲的病》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真相;《阿长与<山海经>》则抒发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5.A
【解析】《故乡》和《社戏》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A项表述有误。
人物/情节
6.《狗·猫·鼠》中,鲁迅“仇猫”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猫的______,总是尽情玩弄自已捉到的猎物;二是它与狮虎同类,却天生一副媚态;三是它总在交配时嚎叫,令人心烦;四是长妈妈告诉鲁迅____________。
7.《朝花夕拾》中相邻篇目的内容首尾间大多有呼应。《五猖会》中写到“我”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我”背书,接下来的《_________》一开篇就是从迎神赛会中的鬼神开始写起。还有《_________》结尾写到去日本留学的事被官僚许可,后文《藤野先生》开篇便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写起,前后关联。
8.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琐记》中,描述了当时雷电学堂、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作者求知的艰难以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告别了多姿多彩的百草园,来到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读书,三味书屋死气沉沉,让作者感受不到丝毫乐趣。
C.在《<二十四孝图》》里,作者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在《范爱农》中,作者刻画了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现实不满而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和迫害,以致于在黑暗社会中无法立足。
9.《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集时才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比原名“旧事重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性情残忍 隐鼠是被猫吃了
7.无常 琐记
8.B
【解析】三味书屋并非死气沉沉,作者在这里的生活也有乐趣,比如到后园折腊梅花。
9.①原名“旧事重提”较直白。“朝花夕拾”既含有旧事重提的回忆之意,又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②“朝花夕拾”更形象生动,以花喻事,让人感觉过去那些事是美好的,鲁迅要以甜蜜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是他的初心。③“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整体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任答两点即可)
【新考法】10.专题探究 《琐记》和《藤野先生》中都有“走”这一情节,请结合下表,完成题目。
原文呈现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好。那么,走罢!(《琐记》)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藤野先生》)
探究主题 请联系篇目内容,比较两次“走”时鲁迅思想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琐记》中鲁迅的“走”是因为厌恶S城的“流言家”,他的离开是一种逃离或回避。《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走”则是因为“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唤醒麻木的国人。两次“走”,前者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后者则是对国家人民的忧虑与挽救。
【新考法】11.专题探究 打开《朝花夕拾》,我们发现鲁迅从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到成为爱国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进步青年,其思想变化历历可见。请你从下列篇目中选择一篇,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文中人物对鲁迅的影响。(3分)
A.《阿长与<山海经>》 B.《藤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A:《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迷信又唠叨,满肚子都是繁琐的礼节,但她朴实又善良。阿长并不识字,但给鲁迅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这让他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做到了,同时也满足了童年鲁迅在学习上的兴趣。
示例B:《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生活朴素,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他真诚地帮助、关心鲁迅,仔细检查并修改鲁迅抄的讲义,与当时日本学生对待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新考法】12.多部名著勾连探究 晓华要为名著中的人物建个微信群,群名为“打破命运的枷锁”。请从下面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人,谈谈其是否能入群,并说明理由。(4分)
范爱农(《朝花夕拾》) 祥子(《骆驼祥子》)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范爱农不能入群。范爱农既无法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不愿妥协。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渴望进步,却备受当时黑暗社会的打击迫害,最终陷入命运的漩涡无法自拔。
示例二:祥子不能入群。祥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他前期上进好强、正直善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经过多次挫折以后,彻底丧失生活的希望,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示例三:保尔可以入群。保尔在多次死里逃生后失明,最终瘫痪,但他不愿向命运妥协,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参与战斗。
【新考法】13.综合性(以对联的形式考查) 读完《朝花夕拾》,有同学自拟了一副对联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请你从下面任选一篇,补充下联。(2分)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上联:百草乐园,记录童年趣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山海经籍,感念儿时光阴 示例二:五猖会末,难忘背书之因
主题思想
14.《朝花夕拾》有双重视角,一个是童年鲁迅,一个是中年鲁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双重视角的效果及其所表达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花夕拾》的双重视角使其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在百草园戏耍、在三味书屋读书、盼望着去看迎神赛会,作者以幼童的视角观察、感受世界,所以有童真、好奇的一面;而在中年视角下,作者表达的是对当时禁锢、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封建教育的深恶痛绝。
综合运用题
1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9分)
【甲】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乙】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丙】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二十四孝图>》)
(1)如果从上面三个选段中概括出一个研究角度,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2分)
(2)从你概括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当时关于这一点的社会状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研究角度的分析,对我们阅读经典作品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儿童教育
(2)①家庭教育中,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心理造成了伤害,揭示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②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兴趣被束缚,儿童的学习都在被压制的情况下进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③社会教育中,忽视了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图书是粗劣的,故事是谣言,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3)文学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生活,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会丰富我们的阅读感受和人生体验。虽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它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读经典作品,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只要跨越隔膜,就会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新考法】16.专题探究 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完成下表批注内容。(4分)
阅读探究 摘抄内容 批注
【甲】“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阿长与<山海经>》) 请结合【甲】【乙】两处选段,简要分析作者对“阿长”和“衍太太”两位女性的态度和情感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琐记》)
【答案】示例:阿长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我”对阿长充满新的敬意(感激;歉疚;思念)。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对心术不正、怂恿孩子犯错的衍太太充满厌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