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系列
《朝花夕拾》
主讲人
× × ×
作家作品
情节梳理
人物分析
主题主旨
专题探究
阅读策略
经典例题
考查范围
往事重提,旧梦成真
《朝花夕拾》一共有十个章节,同学们先要理清各章节内容,再去应
对相应的考点。
作家作品
姓名:鲁迅
原名:周树人
身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
By Yushen
主体内容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鲁迅记述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百态、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
社会地位
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动机
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正处在生活的动荡和内心的痛苦之中。他通过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借此机会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这些散文不仅是对个人过往的回顾,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射和讥讽。
作品介绍:朝花夕拾
朝
花
夕
拾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北京
创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厦门
创作
情节梳理
《朝花夕拾》
——往事重提,旧梦亦真
《狗 · 猫 · 鼠》
对弱小者的同情,
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对长妈妈的无尽怀念。
《<二十四孝图>》
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
《五猖会》
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
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忆儿时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生活。
《父亲的病》
揭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琐记》
批评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藤野先生》
对日本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
《范爱农》
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对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狗·猫·鼠》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猫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借动物的形象,刻画出反动派及其走狗的丑陋嘴脸,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伪君子。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在本文中,忆述自己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位虽迷信、唠叨、“切切察察”“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是善良、纯朴、关心孩子的农村妇女形象,回忆了长妈妈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的事。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和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写了自己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进而批判了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同时,作者也借此尖锐地抨击了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
《五猖会》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与父亲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作者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无情阻挠,强迫他背诵出《鉴略》才能去,作者的兴致被一扫而光。这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的不合理,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
文中谈到活无常、死无常、送无常和走无常。人们最愿意看到的是活无常,他是个活泼可爱、富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者的母亲哭得那么悲伤,便决定放死者“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这篇文章在夹叙夹议中提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既对爽直公正、惩恶扬善的无常表达了赞扬与喜爱,又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示了当时社会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的黑暗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先写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玩乐的生活,回忆了百草园中的景象和美女蛇的故事;随后写了他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回忆了与先生寿镜吾及同窗之间的事情,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伤害。
《父亲的病》
父亲被庸医耽误治疗而离世,这一直是埋在作者心中的痛。文章重点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先讲述了和S城一个“名医”的周旋,这个“名医”在父亲病重后推荐了另一个“名医”陈莲河,陈莲河开的药引很奇特,但没有治好父亲。在父亲弥留之际,衍太太让作者呼喊父亲,使得父亲走得不安心,让作者愧疚至今。作者通过描述所谓“名医”的种种表现,揭示了当时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
本文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却暗中使坏,怂恿孩子吃冰,给作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作者偷母亲首饰的衍太太;描述了洋务派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和作者求知的艰难;还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新思想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一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本文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记述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四个典型事例,并记述了“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展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
本文叙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对黑暗的旧社会感到不满、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遭到迫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以及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分析
阿长(长妈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主 要 人 物 介 绍
By Yushen
主要人物介绍
01
阿 长
鲁迅幼时的保姆。她的真实名字并无可考,因为在她之前的女工叫“阿长”,所以大家仍叫她阿长。
人物评价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无知愚昧,但她关心爱护孩子,有纯朴善良、真诚美好的一面。从阿长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人物事例
主题思想
(1)常喜欢“切切察察”;
(2)睡觉爱摆“大”字;
(3)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4)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5)“谋害”“我”的隐鼠;
(6)为“我”买《山海经》。
(1)鲁迅笔调最温暖的一篇;
(2)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
(3)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4)长妈妈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By Yushen
主要人物介绍
02
藤野先生
全名藤野严九郎,仙台医专教授解剖学的教授。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他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正义感,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对待学生。严谨认真、正直善良、和蔼可亲。
重点事迹
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不拘小节,和蔼亲切,治学严谨认真,正直热诚,一丝不苟,没有民族偏见,实事求是。他是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待人平等,关心鲁迅的学业。他朴素又高尚的人格令鲁迅肃然起敬。
人物事例
主题思想
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情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1)添改“我”的讲义;
(2)纠正“我”的解剖图;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4)问“我”中国女人怎么裹脚。
By Yushen
主要人物介绍
03
范爱农
鲁迅的同乡,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最初与鲁迅有过嫌隙,后与鲁迅冰释前嫌。回国后受到排挤,十分潦倒。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痛苦失意,最终溺死。
重点事迹
范爱农为人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心,对封建社会充满无奈和不满。他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经历了对黑暗不满,对革命期待,又对革命失望的心路历程,他们起伏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最终将范爱农逼入绝境。
人物事例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1)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2)他因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在故乡受到排斥、迫害,只能躲在乡下教书。与鲁迅在故乡重逢,两人叙谈各自经历;
(3)辛亥革命后,他热情高涨,做了很多事,却卷入报馆案风波;
(4)失业后,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终日借酒消愁,最终溺死。
衍太太喜欢使坏;教唆小孩做不好的事;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喜欢搬弄是非。
鲁迅儿时的邻居
衍太太
次 要 人 物 介 绍
他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父亲的教育曾让童年的鲁迅感到困惑,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
鲁迅的父亲
父亲
这些“名医”开滑稽的药方,四处勒索钱财。鲁迅对这些贪婪虚伪的庸医十分愤慨。
给父亲治病的医生们
“名医”
他是一个典型的旧社会的夫子。对寿镜吾先生,鲁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
鲁迅读私塾时的教书先生
寿镜吾
下一章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怂恿孩子比赛打旋子,孩子们跌倒却又故作姿态;
(2)鼓励孩子吃冰;
(3)怂恿“我”看不健康的书籍;
(4)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卖钱并散布谣言;
(5)父亲临死时,怂恿“我”呼喊父亲。
喜欢使坏,教唆小孩做不好的事,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搬弄是非,自私自利。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返回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我”背书;
(2)为父亲寻医问药,未能挽留住其生命。
严厉又慈爱,不了解儿童心理,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世,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返回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第一位“名医”深夜出诊费曾高达100元;
(2)陈莲河总是开奇特的药方;
(3)陈莲河四处招摇撞骗。
勒索钱财,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鲁迅批判迷信,愤慨庸医误人。
返回
人物事例
人物形象
(1)“我”和同窗们常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玩,但是不能太久;
(2)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3)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
方正、质朴、博学,既和蔼又严格,教学方式守旧。对寿镜吾先生,鲁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如“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返回
主题主旨
带露折花——温暖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作者在这些散文里,诚挚地怀念了亲朋师友,展现了故乡风貌、风俗人情,格调明净细致。在温暖的回忆之余,这些文章也批判、讽刺了旧制度、旧道德,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充满温暖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狗 · 猫 · 鼠》:文章借物喻人,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
性、行为的描写,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资产阶级文人和一切帮助
帝国主义、封建军阀镇压人民的暴虐残忍者,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
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在深情的回忆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这位
劳动妇女深切的尊敬、怀念及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斥了这类封
建孝道。作者借此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指斥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压制、摧残儿童天性,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不满;
(5)《无常》: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表达了人们对公正的渴求;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有趣的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怀念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7)《父亲的病》:以犀利的言辞揭露了“名医”的丑恶面目,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庸医害人的痛恨,在感叹中展现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8)《琐记》:刻画了衍太太这样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儿的妇人,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达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表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以及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
(10)《范爱农》: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专题探究
01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02
《朝花夕拾》以鲁迅的视角描写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的经历,读完整本书后,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朝花夕拾》中展现出的鲁迅的不同形象。
03
①既含有旧事重提之意,又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②生动形象,以花喻事,表明过去的美好,作者意在通过回忆美好的过去来思考人生的问题,寻找抵御黑暗的力量;
③“朝”表示早年,标题表明作者是在中年时期回忆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专 题 探 究
《朝花夕拾》
书名的含义
鲁迅的
不同形象
温暖的回忆
理性的批判
下一章
温暖的回忆
追忆童趣,怀念故人
叙往昔:叙述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表达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
忆往事: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在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无常》写“我”对迎神赛会和目连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爱好。
《五猖会》写“我”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想看五猖会。
对师长、亲友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感激和怀念长妈妈;《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范爱农》表达对朋友的同情和悼念。
理性的批判
讽刺和批判社会现实
批判儿童教育的弊端
批判社会弊端
《<二十四孝图>》批判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控诉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对儿童身心的伤害。
《无常》讽刺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父亲的病》讽刺所谓的“名医”;《藤野先生》讽刺清朝留学生。
返回
理性的批判
讽刺和批判社会现实
天真可爱的鲁迅
满含深情的鲁迅
在《朝花夕拾》中,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而“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出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的特点;他在私塾里描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现出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的特点。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记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人世间的几种情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他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敬意,在《父亲的病》中他对父亲的愧疚,在《藤野先生》中他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范爱农》中他对好友的悼念。
返回
阅读策略
第一周 — 快速阅读全书
阅读范围:用一周的时间快速通读全书,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
阅读目标:对本书有整体的认识,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周 — 怀念师长故人
阅读范围:《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阅读目标:品味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身边的师长、亲友这些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感受鲁迅对这些人的真挚感情。重点思考的问题:《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阿长的写作方法;《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前后不同的认识;《范爱农》中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原因。
第三周 — 追忆成长经历和意趣
阅读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阅读目标:了解鲁迅成长历程中的各种事情,感受当时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感受鲁迅对往日时光的眷恋及思考。重点思考的问题:品味百草园之趣,感受人物细节描写,圈画品读刻画寿镜吾老先生形象的语句;找出《五猖会》中表现鲁迅对五猖会的态度的语句,并探索鲁迅感情的变化;圈画出《父亲的病》中描写两位“名医”的语句,思考鲁迅通过描写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揭示了怎样的实质;分析《琐记》中衍太太的形象,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
第四周 — 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
阅读范围:《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阅读目标: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荒谬的存在,洞悉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思考的问题:思考作者对“正人君子”及白话文的态度;找出文中写“无常”具有“人性”的语句;了解《<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感受鲁迅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态度。
第五周 — 勾连全书,专题探究
阅读范围: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和后记。
阅读目标:回顾所读文章,探究作品的思想主旨。
经典例题
1.鲁迅善于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寥寥几笔就把老先生描写得惟妙惟肖。阅读文章,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老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病》中写到了衍太太。请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猫·鼠》中,鲁迅先生爱憎分明,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鲁迅先生仇猫的原因(写出两条即可),并说出隐鼠真实的死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酷爱读书;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思想、方式守旧;对学生宽容、慈爱。
答:《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鲁迅在他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这表现出她的迷信与愚昧。
答:鲁迅先生仇猫的原因: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总是嗥叫,令人心烦;④鲁迅认为是猫吃了自己心爱的隐鼠。隐鼠的真实死因:被阿长一脚踩死了。
4.“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我”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到了儿童的读书问题,你认为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怎样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高兴:《二十四孝图》中有图画,且鬼少人多;归“我”独有;通俗易懂。
扫兴:知道尽孝如此之难,对于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态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诬蔑古人、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残酷的本质。
示例:儿童要读符合年龄特征、有利于身心成长、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书要以兴趣为前提,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不能强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