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10课《家族的学堂》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10课《家族的学堂》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10课《家族的学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毗邻(pí) 角斗(jué) 垂涎三尺(xián) 不落言筌(quán)
B.赍发(jī) 决起(juè) 接踵而至(zhǒng) 恶乎待哉(è)
C.殷红(yīn) 信笺(qiān) 压 轴 戏 (zhòu) 遥思远怅(chàng)
D.潦(lǎo)水 酩酊(dǐng ) 一蹴而就 (cù) 模棱两可(líng)
答案:A
解析:B 决(xuè)恶(wū);C 殷(yān);D 棱(léng)。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此题考核的主要是多音字、课本中的生僻字和形声字,“棱”形声字,不读半边;“决”“恶”出自《逍遥游》专用,注意记忆;“殷”在“殷红”中专用读,其余读。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对于“博客”( Blog),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如今又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微博”(MicroBlog),也已进入人们的网络生活。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一方面在于时来运至的愉悦感受,另一方面在于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就是幸福的两重性。
D.苹果电脑、IPHONE手机为什么如此热销?是因为它们质量好,还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又或者是品牌效应好?这值得我们思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一个问句代表一个句末语气,即使多个分句,如果只有一个语气也只能用一个问号。此项中间三个分句都是揣测第一个问句提出的问题的,只能有一个问号,所以应将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忏悔录》。作者叙述自家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的悲惨遭遇,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从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琵琶行》《长恨歌》都是他的代表作。
C.《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洛罗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个人身上也存在对比,如卡西莫多虽然丑劣不堪,心灵却高尚无比。
D.《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答案:A
解析:《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
4.下面是记者采访于丹老师的节选,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记者:您做“《论语》心得”这个节目的时候,预料到它会这么火吗?
于丹:
记者:您和易中天老师有什么相同之处?
于丹:
记者:你把《论语》讲得很通俗。
于丹:
记者:这说法很新鲜呀。
于丹:
记者:除了《论语》您还讲了庄子?
于丹: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周杰伦和孔子我都喜欢。
②“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③ 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什么叫成一家之言?那就是熔天人古今于一炉,言一己之心声。
④ 子曰,人这辈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是三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还是三条。所以我讲的是歪批三国。
⑤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A.②④①③⑤ B.③④②①⑤ C.⑤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⑤
答案:A
解析:根据谈话的特点,联系上下语境,如“歪批三国”与“易中天”有关,《论语》的内容,“新鲜”与“成一家之言”相应等。
5.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押解/解数 绯闻/蜚声 噤声/情不自禁
B.炮烙/炮制 回溯/朔风 沮丧/含英咀华
C.单薄/薄暮 赎罪/渎职 赝品/义愤填膺
D.伺候/伺机 诠释/拴住 箴言/三缄其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一字多音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所以在平时识记时要记少不记多,在语境中识记。A.jiè/xiè,fēi,jìn/jīn;B.páo,sù/shuò,jǔ;C.bó,shú/dú,yàn/yīnɡ;D.cì/sì,quán/shuān,zhēn/jiān。
6.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
B.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班固)
C.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D.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司马迁”。“刚正不阿”是说其品格,“留得正气凌霄汉”是说其流传下来的精神,“幽而发愤”是写其遭遇,“著成信史”是说其写作《史记》,“照尘寰”是说《史记》的历史价值。本题应根据对联中涉及到的人物的精神、事迹、成就、遭遇等进行猜测。比如A项,“诗史”是对杜甫诗作的评价,“草堂”是其居所,“春水群鸥”是其诗句,“野老”是其“少陵野老”的简称。C项,“招魂”“九歌”是其作品,“香草”是其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物象,“湘流”是其投江的地方。D项,“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是评价其在词界的地位。
7.下列加加点字含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奇货可居 货真价实
B.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三顾茅庐 顾影自怜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不厌其烦 要言不烦
D.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民伐罪 形影相吊
答案:D
解析:A.出售,货物,货物 B.看,拜访,看 C.使麻烦,麻烦,繁琐 D 都是安慰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义肢 膏梁 妄年交 放浪行骸
B.消溶 撇弃 印花税 衷言逆耳
C.缉查 述职 老师付 据功自傲
D.起码 通货 三脚架 至关重要
答案:D
解析:A.膏梁—膏粱,妄年交—忘年交,放浪行骸—放浪形骸:B.衷言逆耳—忠言逆耳。C.老师付—老师傅,据功自傲—居功自傲。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B.《西厢记》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乌鸟私情,私下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
C.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D.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答案:A
解析:A 项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B选项“乌鸟私情”指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子的孝思。这里不合语境。D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与文意不符。
10.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
(1)为了赢得姑娘的芳心,他 于姑娘的爱好,投其所好,这是 于整个家族的利益。
(2)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 ,以来,配套的制度如何 成了广大家长的关注热点。
① 着意 ②着眼 ③ 颁布 ④公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着眼、着意:前者指从某个方面观察、考虑;后者侧重于用心。
颁布 公布 ①颁布:一般用于法令、条律等,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如:~法令
②公布: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一般使用范围较广,如~新宪法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滕王阁序》中王勃用 “ ,烟光凝而暮山紫 。”写尽“九月之景”。
答案:潦水尽而寒潭清
解析:本句要注意“潦”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庄子认为若要逍遥就要“ , 。”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时空,达到无待游的境界。
答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
解析:本句要注意“御”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李密《陈情表》叹息家族人丁单薄,祖母无人照料:“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答案: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本句要注意“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论语 宪问》写君子的三个特点:“ , 。 勇者不惧”。
答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解析:本句要注意“惑”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认为“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解析:本句要注意“悱”“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李白有诗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论语·微子》中,楚狂人劝说孔子过去的日子已无法改变,以后不要再参与政事的句子是“ , ”。
答案: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解析:本句要注意“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诉讼17.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教化百姓是很重要的一点。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言:“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本句要注意“悌”“庠”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解析:本句要注意“惋”“延”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答案: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本句要注意“匏”“樽”“麋”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本句要注意“乍”“迸”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词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梅花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写梅花的开放时间、气味、数量、开放地点以及和“玉堂琼树”的对比来描写梅花的。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情感?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
答案:通过写梅花的不同凡响,冲寒而开、冰清玉洁但又孤独寂寞的品格,暗示了词人如梅般坚守清白节操的情怀。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的。
解析:(1)这是一道对形象描写的方式进行考核的题目,注意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概括特征。
(2)这是一道分析情感,探究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答出“托物言志”,然后回答“物”的特征和要表达的“志”。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学者、诗人)、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②译介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③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2)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②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③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解析:(1)解答此类题,可从文中找到与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来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域第2段林纾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参加文学改良运动;第4段“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些内容都是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筛选出林纾在翻译上的成就和贡献相关的语段,例如,答题区间在文章第2,3段,然后根据这段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例如,“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归纳出①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②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③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可。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为什么人人都爱林书豪
(1)当ESPN打出“chink in the armor”(穿上盔甲的中国佬)的标题时,全美哗然了。亚洲人、西班牙人、黑人甚至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站了出来,他们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告诉ESPN,“你们的说法是多么的愚蠢。”一个白皮肤、典型的西方少年在一段视频上说,“你们这么形容林书豪,简直就是可笑的偏见在作祟。我们这个时代,人人平等,为什么还会有这种偏见 ”林书豪在事发第二天回应:“我相信他们不是有意中伤,也不会有什么目的,既然他们已经道歉,我也不会再计较。”
(2)翻看林书豪的篮球经历就会了解,偏见对于他,是多么见惯不怪的事情。尽管他拿到北加州地区高中联赛的冠军和最有价值球员,却换不来一纸UCLA或者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3)即使到了哈佛大学,他所受到的偏见依然没有减少。篮球世界依然是黑人和白人的天下。“黄种人会打篮球?”这几乎是林书豪每天都会听到的讥讽和嘲笑,“不仅是球迷,连教练都会说——别让那个东方小子得逞。”即使听到这些鄙视的话,林书豪也从不在语言上回击。“起初很生气,回家后不想说话。后来我知道,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是真正的回击。”
(4)进入NBA,林书豪在选秀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虽然后来加盟勇士、火箭、尼克斯,头一个月他照样被冷落在板凳席的最末端,直到爆发的那天。
(5)林书豪的确震惊了世界,他在用行动回击人们那种黄种人不会打篮球的论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有固有印象,我想做的就是,越打越好去回应这些不对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不会再有这样的偏见;希望有朝一日,有更多的亚洲人,或者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能够打NBA。”
(6)这样一段话,让人们突然想起了另一个人——李小龙。人们甚至开始谈论,为什么林书豪让人想起李小龙。
(7)两人都出生在美国,但生活时代不同,性格区别很大,成长经历也并不相似,可人们似乎总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共同点和同样值得尊敬的地方。
(8)当李小龙用腿将“东亚病夫”四字招牌踢断,用出神入化的拳脚捍卫正义时,美国人震惊了。曾经采访过李小龙的老记者皮尔曾经留下这样一段录音,“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不用任何动作招式,你就会了解一个中国人的志气和理想。”从那之后,李小龙用更加勤奋的努力和博大的智慧,影响了整个美国和西方。时至今日,无论身在海外的东方人还是本土的西方人,仍然将李小龙视为功夫宗师,美国最大的搏击比赛UFC甚至将他奉为这一赛事的真正创始人。科比·布莱恩特曾经学习过截拳道,还专门参与李小龙纪录片的拍摄。在《我是李小龙》中,科比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对着镜头诉说对李小龙的敬意:“他是我终身的偶像。”
林书豪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不会遭遇太多的不公和歧视。越来越多的东方人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社会更加公平和开放,原本高高在上的白种人,也已经开始学习尊重和理解。但篮球领域却是另一回事。一个并不强壮的亚洲小个子对抗只有黑人或者白人的固有世界时,所遭遇的传统理念上的挑战绝对不比身体的挑衅来得少。但林书豪告诉外界,“你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证明给你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叫他“linsanity”。(Linsanity最早是《华盛顿邮报》给最近神奇的林书豪取的外号,现在已经成为林书豪个人的代名词。)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谈论林书豪的个人意义时,会想到影响了很多代人的华人领袖李小龙。林书豪用自己的“拳脚功夫”证明西方人在篮球领域的偏见是多么愚蠢;他的冷静、谦虚和智慧,也让人们想到了总是能说出深奥哲理的那个华人偶像。他们都让西方人顶礼膜拜,也让东方人扬眉吐气。李小龙曾经说:“人应该活得像水一样,可以适应和接受一切,也要像水一样,拥有极大的能量,去冲击那些固有的障碍。”林书豪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
一位华裔作家曾经写道:“林书豪已经找到了展现自己的模式:一种强大到可以改变偏见的力量;一种可以将人的正反两面完全揭示的力量;一种可以让梦想如此真实的力量。成就是惟一的尽头。他在无情地冲击篮筐、华丽地完成进攻的过程中找到了这股力量。”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阐述。
答案:①在内容上,借华裔作家之笔侧面突出了林书豪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超越的实力与强大的自信;②在结构上,以排比句总结全文,文末点睛,同时也是对标题所提问题的回答(照应)。
(2)林书豪在被外界认可之前,遭遇了很多歧视和偏见,请列举出来。
答案:①ESPN打出“chink in the armor”(穿上盔甲的中国佬)的标题;②拿到北加州地区高中联赛的冠军和最有价值球员,却换不来一纸UCLA或者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③“黄种人会打篮球?”这几乎是林书豪每天都会听到的讥讽和嘲笑;④连教练都会说——“别让那个东方小子得逞。”⑤进入NBA,林书豪在选秀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⑥虽然后来加盟勇士、火箭、尼克斯,头一个月他照样被冷落在板凳席的最末端。
(3)新闻中,作者对写李小龙着墨甚多,这是否喧宾夺主?请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并不会喧宾夺主。①李小龙与林书豪的成功具有共性,都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认可,借写人们熟知的李小龙,更易说明林书豪当下的价值与意义;②林书豪在美国篮坛所遭遇的传统理念上的挑战绝对不比身体的挑衅来得少,这比李小龙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也就愈加凸显了林书豪成功的不易。③林书豪的冷静、谦虚和智慧与李小龙具有深奥哲理的言辞内蕴相同,表现出林书豪深具东方智慧。
形象
解析:(1)结尾的一般作用:①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②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2)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不难找出“林书豪遭遇了很多歧视和偏见”与之相应的语句。 如文章开头“ESPN打出‘chink in the armor’(穿上盔甲的中国佬)的标题”。 第四段“进入NBA,林书豪在选秀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虽然后来加盟勇士、火箭、尼克斯,头一个月他照样被冷落在板凳席的最末端”。(3)作者这样安排一定有他的用意,所以并不会喧宾夺主。相反对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有独到的作用,答案可从“成功相似,困难更甚,智慧同源”等方面组织。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根据下列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法国皮诺家族当日在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铸鼠首和兔首。圆明园学会专家表示,这是有史以来回归的分量最重、价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圆明园文物。鼠首、兔首回归后,很可能入藏国家博物馆。26日上午11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北京会晤法国开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 皮诺。皮诺家族作了上述表示。国家文物局介绍,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铜铸像中的两件。2009年,这两件兽首曾在法国巴黎被拍卖,并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和谴责,中方也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此后,皮诺家族从文物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并向中方表明无偿捐赠的意愿。中方对此举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一意愿符合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的原则精神,是对中国人民的友好表示,也有利于更多中国流失境外文物的回归。这一捐赠意愿,体现了皮诺家族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文物返还其原属国价值理念的认同。
答案:法将向我捐赠圆明园鼠首与兔首。
解析:此题是关于新闻方面的知识。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消息的概括,所以,在写一句话新闻的时候,把新闻的导语部分再进行概括就可以。材料中导语部分是第一句话“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法国皮诺家族当日在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铸鼠首和兔首。”这样,从导语中找出主语(法)介词(向我国)谓语(捐赠)宾语(圆明园鼠首与兔首)就可以。
25.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认为大团圆是喜剧,非大团圆是悲剧。但也有作家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你所学的高中课文或你熟悉的中外文学作品,还有哪些是写悲剧(不团圆)的?请仿照例句,紧扣“不肯大团圆”,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曹雪芹不肯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答案:仿1:关汉卿不肯大团圆,痛陈窦娥的冤情,控诉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仿2:鲁迅不肯大团圆,描写祥林嫂的惨死,昭示了国民精神的麻木(或“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
解析:仿写句式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此题除了考查仿句,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化作品的掌握情况,平时应注意多读多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14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