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20:3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达标测试卷--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簇(chù) 窄小(zǎi) 危峰兀立
B.漆黑(qī) 蜿蜒(wān) 变化多端
C.额头(ě) 杜鹃(juān) 肩膀
D.孔隙(xì) 臀部(diàn) 陆地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走进去,我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B.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C.太阳下,雪蜂间的云影就像白级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D.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3.“范”有很多解释:①模范,榜样;②一定的界限;③限制。在“防范”“示范”“范围”三个词语中,“范”字的意思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B.“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C.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D.盆栽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培育,比起山上的映山红更显得精神。
5.林则徐给福州西湖宛在堂题了一副对联,上联为“长空有月明两岸”,根据对联对仗的特点推测,下联是( )
A.耳外浮云何足论 B.四面湖山归眼底
C.天教处士领湖山 D.秋水不波行一舟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的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②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③吃完早饭后,我们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④森林里,各种鸟类鸣声不断。
⑤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A.④②①③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②③④
二、填空题
7.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天边hóng xiá( )在慢慢扩大它的fàn wéi( ),太阳也在nǔ lì( )地往上升。
(2)洞里的shí zhōng rǔ( )和shí sǔn(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3)山中zǐ sè( )的dù juān( )花被雨水冲刷后显得更精神了。
8.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
(3)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
9.先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金碧( )( ) ②五( )斑( )
③( )( )发光   ④神清( )( )
⑤变( )多( ) ⑥( )( )不一  
(1)雨后,空气清新,令人 。(选词填空)
(2)我能写出词语②的近义词 。
(3)我能写出词语③类似的词语 、 。
10.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海上日出》一文的作者是 。课文先写了看日出的 ,接着具体描绘了 时和 时海上日出的景色,最后写了作者观日出的 。
(2)《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 、 、 和 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表达
11.亮亮想参观动物园,请你帮他理一理路线图,再按顺序把参观过程说一说,注意用上过渡句。

(2)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怎样说才能说清楚呢?仿照例子,写一写。
例:从猴山过去向西,就来到了熊猫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12.文段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
13.认真阅读文段,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4.为了把日出过程写得流畅连贯,作者用了哪些词语使前后衔接自然?填一填。
15.“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 ,“这个深红的圆东西”朗读时要读出 之情。
课内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 (节选)
①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6.选文中, 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 )→内洞
17.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呢? ( )
A.用桨划行 B.内洞外洞的工人拉绳子
C.顺着水流漂行 D.船上的人自己拉绳子
18.根据内容填一填。
(1) 这段话写出了孔隙 的特点。
(2)作者用直观描写和真实感受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孔隙的特点。请你找出一个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9.文中带点词“稍微”能去掉吗? 为什么?
五、书面表达
20.习作。
祖国山河壮丽,你游览过哪些地方?请选一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第5单元达标测试卷--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A D D D B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A.一簇(chù)——cù;窄小(zǎi) —— zhǎi;
C.额头(ě)——é;
D.臀部(diàn)——tún。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比喻的赏析。
A.结合“走进去,我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可知,句中没有本体和喻体,故不是比喻句。
B.结合句子中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可知,句子把“昆明湖”比作了“镜子”“碧玉”,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结合句子中的“雪蜂间的云影就像白级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可知,句子把“云影”比作“巨伞”,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D.结合句子中的“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可知,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D
【详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不同词境中同一个字意思辨析的能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具体词的意思。
防范,释义:一指堤坝和模子。比喻约束物;二指防备,戒备;三指预防入侵之敌,对将要发生的不良结果,要有所防备(预防)。范,限制。
示范,意思是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们学习;起示范作用;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范,模范,榜样。
范围,解释是上下四周的界限,活动范围,势力范围。范,一定过得界限。
4.D
【详解】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是说映山红和盆栽的杜鹃相比,映山红更有精神。D选项所表达的意思是盆栽的杜鹃有精神。与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反。
【点睛】
5.D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对仗的知识。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6.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本题应先读一读每个句子,读明白句意找到一些关键的词,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明确所写的是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还是有关景色的描绘。本题应抓住表示地点的关键词来理解所叙述的景色。
7. 红霞 范围 努力 石钟乳 石笋 紫色 杜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本题“霞、乳、笋、鹃”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喧闹 缩小 暗淡 永久
【详解】本题考查反义词的辨析。
(1)清静:(形)安静;不嘈杂。反义词可以是:喧哗、吵闹等。
(2)扩大:(动)放大范围。反义词可以是:缩小、收缩等。
(3)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反义词可以是:暗淡、昏暗等。
(4)刹那:(名)极短暂的时间;瞬间。反义词可以是:良久、长久等。
9. 辉 煌 彩 斓 闪 闪 气 爽 化 端 姿 态 神清气爽 五彩缤纷 历历在目 栩栩如生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反义词、选词填空、仿写词语。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五彩斑斓,意思是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闪闪发光,形容物体会发光,光亮忽明忽暗,光彩耀眼。
神清气爽,意思是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变化多端,意思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姿态不一,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
(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读句子根据语境可知雨后的空气非常清新让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所以选用神清气爽一词。
(2)本题考查近义词。
五彩斑斓,近义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色彩缤纷。
(3)本题考查类似词语。
闪闪发光是AABC词语,就是指前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不同的字。这种结构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如:息息相关、欣欣向荣、息息相通、惺惺相惜。
10. 巴金 时间、地点及环境 天气晴朗 天边有黑云 感受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热爱祖国秀丽山河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
(1)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老先生,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顺序,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11.(1)猴山——熊猫馆——天鹅湖——骆驼馆——长颈鹿馆——狮虎馆——象园——海狮馆
(2)从长颈鹿馆出发,向西走就到达了狮虎馆。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
(1)观察所给地图,先找到南门的位置,然后从南门出发,依次浏览各个场馆,浏览完毕后从西门出发。
如:猴山——熊猫馆——天鹅湖——骆驼馆——长颈鹿馆——狮虎馆——象园——海狮馆
(2)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解说时要说清楚从哪里出发,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个场馆。
如:从天鹅湖出来沿着水泥路向北走,就来到了骆驼馆。长颈鹿馆的西边就是狮虎馆。
12.时间 13.小半边脸 夺目的亮光 红是真红 红得非常可爱 出现小半边脸 冲破云霞 14.转眼间 到了最后 一刹那间 15. 目不转睛 喜爱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海上日出的全过程。作者运用了时间顺序,从天空的浅蓝到红霞的出现,再到太阳的升起,层层递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日出的场景中。文章语言流畅,使用了“转眼间”、“果然”、“到了最后”等词语,使前后衔接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此外,作者通过对太阳颜色和光线的细致刻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敬畏之情。整体上,文章不仅描绘了日出的壮丽景象,也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
12.本题考查写作顺序辨析。
这个文段首先描述了天空的浅蓝色,接着提到天边出现红霞,随后太阳逐渐升起,最后太阳完全跳出海面并发出亮光。整个过程清晰地展现了日出时的变化。因此可知,文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
1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自然段“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和“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可知,海上日出的形状变化是由“小半边脸”到“圆东西”。
结合第②自然段“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和“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可知,海上日出光亮的变化是由“没有光亮”到“夺目的亮光”。
结合第①自然段“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和第②自然段“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可知,海上日出的颜色变化是由“一道红霞”到“红是真红”再到“红得非常可爱”最后是“深红”。
结合第②自然段“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可知,海上日出的位置变化是开始“出现小半边脸”,然后慢慢地“努力上升”,最后终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
1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语。
结合题干中的提示词“过了一会”可知,把日出过程写得流畅连贯,前后衔接自然的词语是表示日出过程时间的词语,也就是表示海上日出在形状、光亮、颜色、位置变化的时间,即第①自然段“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的“转眼间”;第②自然段“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中的“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中的“到了最后”;“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中的“一刹那间”。这些词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日出过程的描述更加流畅和连贯。
1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及句子朗读。
目不转睛: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看);不转眼珠地(看)。
结合第①段“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可知,这句话描述的是作者专注地望着天边,等待太阳升起的情景。成语“目不转睛”形象地表达了这种专注的状态,意思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某物,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第②段“这个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太阳,作者用“红得非常可爱”来形容它,表达了对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朗读时应带着喜爱的语气,突出作者对日出的欣赏和愉悦心情。
16. 外洞 孔隙 17.B 18. 窄小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9.不能去掉。“稍微”表示程度轻微,准确地写出了孔隙的狭小,作者即使稍微抬起头也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突出了孔隙的特点。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出孔隙的狭小程度,表达不够准确。
【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描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时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文中通过详细描写小船进入内洞的情景,表现出洞口孔隙的狭小和进入过程的惊险。作者在乘坐小船时,描写了自己在船内的姿势及感受,生动地表现了孔隙的窄小和神秘。
16.本题考查游览顺序。
根据“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可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外洞→孔隙→内洞。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可知,船是靠内洞外洞的工人拉绳子进出孔隙。
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根据“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可知,孔隙非常狭窄。
(2)根据“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这句话通过作者的直观感受,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压抑感。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里的“稍微”一词不能去掉, “稍微”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孔隙的小和窄的特点。如果去掉“稍微”,就变成了只要抬头就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稍微”一词在这里起到了准确表达作者感受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20.例文:
黄山行记
在2025年的初春,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向往已久的黄山之旅。作为中国著名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遐迩,而我,则带着一颗探索的心,走进了这片人间仙境。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黄山的轮廓,我踏上了登山的小径。初春的黄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仿佛大自然也在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旅人。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迎客松,它以一种近乎傲然的姿态,挺立于峭壁之上,仿佛在向每一位访客致以最诚挚的欢迎礼。我停下脚步,细细端详这棵见证了无数风霜的古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
继续前行,黄山的奇石开始逐一展现它们的魅力。首先是“猴子观海”,一块形似猕猴的岩石,栩栩如生地凝视着云海,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守候。接着是“仙人晒靴”,那倒置的靴子石,让人不禁想象着仙人悠闲地晒着靴子,享受着黄山的清风与阳光。每一处怪石,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
午后,我登上了光明顶,这里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地点。站在峰顶,眼前是漫无边际的云海,时而翻滚如波涛,时而平静如镜面,美得让人心醉。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傍晚时分,我泡在了黄山的温泉中,温暖的水流洗去了一天的疲惫,只留下身心的舒畅。抬头望向天空,繁星点点,黄山的夜晚同样迷人。这次黄山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更让我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黄山,一个值得一生回味的地方。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目的核心要求是写一篇关于自己游览过的祖国壮丽山河的习作。关键点包括从游览过的地方中选择一处;要具体描写游览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不少于300字。
二、立意。
立意上,习作应体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通过个人的游览经历,展现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融入个人感受和思考,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三、写作思路。
开头:简要介绍所选地点的背景信息,如地理位置、知名度、特色等。 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向往或游览的初衷。
中间:按照时间顺序(如清晨、中午、傍晚)或空间顺序(如从山脚到山顶,或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详细叙述游览过程。 描写每个景点的特色,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个人体验等。 使用生动的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在游览过程中穿插个人感受,如惊喜、震撼、宁静等。 可以适当加入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沉思等深层次思考。
结尾:总结游览的收获,如心灵的洗涤、对自然的感悟等。表达对所选地点的留恋和对未来再次游览的期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