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1.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共载:同车的③赈:救济。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奇/十六 B.既而/君悔之 C.夫以/老者之智 D.铸库兵/以作耕器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对比阅读。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高缭①仕②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③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⑤。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粥⑥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仕:旧称做官为任。③事夫子:侍奉晏子。④仄陋:这里指狭窄浅薄。⑤维:系,引申为辅助。⑥弼:纠正。
3.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个“不肖者”?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rèn):移动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文中的郑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6.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
③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满井游记(节选)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②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选自《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②乍:刚刚。
7.联系上下文,可知“鳞浪”指的是像 似的浪纹,“晶晶然”指的是 的样子。
8.用“ ”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游满井时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波光明亮的比喻句。
9.文中画“_____”的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0.文中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 (季节)的芬芳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之情。
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⑤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皇上,此文指刘邦,是一个非常知人善任的皇帝。②信:指韩信。③不:通“否”。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⑤禽:管辖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能将十万( )
(2)非人力也( )
(3)多多而益善耳( )( )
12.翻译句子。
(1)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2)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3.在文中韩信的回答中,既说明了自己的优点,也说明了汉高祖的优点,从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4.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①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②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③,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④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事:侍奉。②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③衾(qīn):被子。④播:传播,流传。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待亲之安寝( )
a.安全,平安 b.舒服,安心 c.安定
(2)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
a.口号 b.号令 c.号称
16.把文中画“____”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文中的黄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短文简要分析。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8.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选: 汤汤: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内容。
B.文中“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
C.文中“无足”的意思是不足以,和“无足轻重”的意思相近。
D.锺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音,更懂得他高远的志向。
20.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回答)。读了这个传说,你认为“知音”是指 。人们用成语“高山流水”比喻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C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导语】这篇古文通过子奇治阿的故事,展现了少年英才的治理智慧。文章以简洁的叙事手法,刻画了子奇善用老者之智、少者决断的治理策略,通过“铸兵为耕”“开仓济贫”等举措实现大治。文中对比手法鲜明:先以“白首共载”凸显年龄互补,后以“父率子、兄率弟”展现全民皆兵的凝聚力。故事结构完整,从质疑到认可再到外敌验证,层层递进地塑造了子奇的形象,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语言凝练,情节紧凑,具有典型寓言特色。
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C.“夫以老者之智”的意思是凭借老年人的智慧。“夫”在这里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朗读时应单独停顿,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夫/以老者之智”,所以该项划分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节奏划分。
“夫”为句首发语词,应单独断开;“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分别是两个完整的状语结构,表达凭借的内容和方式,应各自断开;“必能治阿矣”是完整的谓语和宾语部分,表达结果,也需断开。
故划分为: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点睛】参考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之后,国君后悔派他去了,就派遣使者去追(子奇)回来。使者返回后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同他坐在一辆车上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凭借老年人的智慧,再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后制成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治理得非常好。魏国听说有个少年在治理这个城邑,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粮食,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百姓,父亲带领儿子,哥哥带领弟弟,拿着自家的兵器参战,最终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3.因为楚王意在侮辱齐国和晏子,晏子用不肖者出使不肖国来反击楚王。 4.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 多谋、赏罚分明、任免有方的人。
【导语】这两则短文通过不同侧面展现了晏子的形象。甲文以出使楚国为背景,通过巧妙的语言交锋,凸显晏子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乙文则从用人角度,表现其严于律己、求过自省的为政品格。两文形成互补:前者见其对外锋芒,后者显其对内自省。叙事简洁而人物鲜活,对话描写尤为精彩,使晏子这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短文中“张袂成阴”等夸张修辞的运用,既增强文采,又强化了人物个性。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甲]内容可知,楚王借晏子矮小与齐国无人羞辱晏子与齐国。晏子称自己“不肖”,表面自谦,实则依据楚王逻辑,暗示因楚国“不肖”,才派最“不肖”的自己出使。此举以退为进,既巧妙回击楚王,又避免正面冲突,有力维护了齐国尊严,尽显晏子高超外交智慧。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甲文中,面对楚人开小门迎接以及楚王“齐无人耶?使子为使”的羞辱,晏子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不肖者使使不肖主”等巧妙言辞回应,既犀利地回击了对方,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能看出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在乙文中,高缭虽侍奉晏子三年,但因未曾指出晏子过错而被辞退。这表明晏子公私分明,认为下属应在工作中尽到辅助上司纠正过失的职责,对身边人要求严格,以保证自己行事正直。能看出晏子是一个严于律己、重视他人谏言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竟派你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一起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贤能的君主所在的国家,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不贤能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就应该出使楚国了。”
[乙]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晏子身边的人向晏子进谏说:“高缭侍奉您三年了,您一直没有给他爵位,现在还要辞退他,这在道义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晏婴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需要依靠周围人辅助纠正我的过失,这样才能行事正直。现在这个人侍奉我三年了,从来没有纠正过我的过错,因此我要辞退他。”
5.(1)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2)郑人简单复制白天的避暑方法,是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人。
【导语】《郑人逃暑》以简洁寓言讽刺机械思维。郑人昼随树荫移动避暑,却不知夜露成因仍机械效仿,终致“身逾湿”。通过“巧昼拙夕”的对比,揭示拘泥经验不知变通的愚性。叙事平实而暗藏机锋,以生活细节喻处世哲理,体现先秦寓言以小见大的典型特征。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主要讲述了郑人昼随树荫移动避暑,却不知夜露成因仍机械效仿,终致“身逾湿”。从文章来看郑人的“拙”从“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中可以看出,围绕此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郑人晚上跟着月亮的影子移动席子避露水,结果树荫离得越远,他的身体反而被露水沾得更湿。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他白天移动卧席避阳有效,却不知夜晚露水渐重,仍机械追随树荫,导致身体被露水沾湿。这反映他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灵活判断,只会生搬硬套经验。因此郑人是一个机械教条、不知变通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6. 年少时喜欢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 哪有作为臣子却戏弄自己君主的呢?
【导语】这篇《师旷论学》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以“炳烛”为喻,阐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师旷用“日出之阳”“日中光”“炳烛之明”三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人生不同阶段学习的价值。文章短小精悍,对话生动,既体现了师旷的智慧与忠诚,又彰显了“学无止境”的深刻哲理。结尾“善哉”二字,既是对师旷观点的肯定,也暗示了晋平公的领悟,言简意赅,余韵悠长。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少: 指年少、年轻的时候。好:表示喜欢、喜好。如: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
(2)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怎么。有:表示存在。为人臣:指作为臣子。戏:是戏弄、开玩笑的意思。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哪里有作为臣子却戏弄自己君主的呢?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自己君主的呢?”
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您呢?我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辉;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拥有)蜡烛的光亮(走路)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7. 鱼鳞 光亮 8.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9.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眼望去空旷开阔。 10. 春天 喜爱
【导语】袁宏道此篇游记以清新笔触勾勒早春胜景,尤见晚明小品文之灵动风骨。“冰皮始解”四字点破时令,以“镜之新开”喻水光潋滟,化静为动,尽显造化生机。其文白相济处,如“脱笼之鹄”既写物态,又暗抒胸臆,将解冻的自然与舒展的心境妙合无垠。尺幅之间,土膏水脉皆含温润,柳色波光俱带欢愉,非独记游,实为心灵解缚之录。笔墨间流淌的,正是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句子“鳞浪层层”可知,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鳞”指鱼鳞,用“鳞浪”形容波浪像鱼鳞一样细密整齐。
结合原文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可知,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晶晶然”形容光亮透明,对应“如镜之新开”,因此是“明亮、清澈”的样子。
8.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结合原文句子“若脱笼之鹄”可知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用比喻表达作者从束缚中解脱后的自由愉悦。
结合原文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可知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将水波的光亮比作“镜之新开”,突出其清澈明亮的特点。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画线句“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通过视觉描写高柳、空阔和触觉描写土膏微润,展现早春郊外清新、开阔的景象。想象描绘的场景,组织语言表达即可,如:堤岸两旁是高高的柳树,土地湿润,视野开阔,表现出初春的生机和自然环境的辽阔。
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结合文中句子“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等句可知表明冰雪初融、天气转暖,符合初春特征。结合作者细腻描绘自然景物如“鳞浪”“晶晶然”,流露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11. 率领、带领 力量、能力 更加 好 12. 皇上笑着说:“(你说你带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还被我管辖呢?”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管辖的原因。” 1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学会扬长避短。 14.汉高祖刘邦是一个知人善用、豁达大度和机智聪慧的人。
【导语】这篇《多多益善》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通过刘邦与韩信的对话,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鲜明性格和智慧。韩信自信坦率,直言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却也谦逊地承认刘邦“善将将”的领导才能。刘邦则表现出帝王的气度与幽默,在轻松对话中暗含威严。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对话生动传神,既体现了司马迁高超的叙事艺术,又深刻揭示了领导与人才的关系:真正的领导者不在于个人能力有多强,而在于能否善用人才。这段对话堪称古代君臣关系的经典写照。
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能将十万”的意思是能够率领十万军队。“将”在这里是“率领、带领”的意思,在古代军事语境中,常用来表示指挥、统领军队。
(2)“非人力也”的意思是不是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人力”指人的力量、能力,强调某件事情的达成并非仅仅依靠人的努力或能力,可能还有其他外在因素或天命的作用。
(3)“多多而善意也”的意思是(我带兵)越多就越好罢了。“益”是“更加”的意思,“善”表示“好”,“益善”即“更好”。
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上”指皇上,这里是刘邦。“笑”表示笑着,体现刘邦当时的神态。“多多益善”,前面已解释过,意为越多越好。“何为”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为”,第一个“为”是“被”的意思,表被动;第二个“为”是 “被(我)”的意思.“禽”通“擒”,在这里是“管辖”“控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笑着说:“(你说你带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还被我管辖呢?”
(2)“陛下”是对皇上的尊称,指刘邦。 “将兵”的“将”是“率领”“带领”的意思,“将兵”即带兵。“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将将”,第一个“将”是“率领”“指挥”的意思,第二个“将”指将领,“将将”意为驾驭将领。“此乃”意思是“这就是”。“所以”表示“……的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管辖的原因。”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大意。
通读文本可知,韩信在面对刘邦的提问直言自己 “多多而益善耳”,表明他在带兵作战方面能力卓越,士兵越多越能发挥他的军事才能,这是他的长处。而刘邦 “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说明刘邦虽不擅长亲自带兵打仗,但他有识人之明和驾驭将领的能力,能让众多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这是刘邦的长处。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并且合理地运用这些长处,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看出韩信清楚自己在带兵方面的优势,但也明白刘邦在用人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所以他能为刘邦所用。这启示我们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忽视自身的局限。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通读文本可知,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才能时,能够从容地与韩信探讨,并且对于韩信说自己“不过能将十万”以及韩信自夸“多多益善”,都没有表现出不悦或生气,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态度来对待,还笑着与韩信交流,可见他具有豁达的胸怀,不因为下属的直言或自夸而恼怒,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言论。
从韩信的回答“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可知,刘邦深知自己“不能将兵”,但却“善将将”,他能够认识到韩信等将领的才能,并加以任用,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这体现了他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特点。
【点睛】《多多益善》译文:
皇上(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他们各有优劣。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够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率多少呢?”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罢了。”皇上笑着说:“(你说你带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还被我辖制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的能力是上天授予的,不是人力能达到的。”
15. b c 16.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起来(觉得)暖和。 17.黄香在夏天的时候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席子变凉并驱赶蚊虫;在冬天的时候给父母暖被子。他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好孩子。
【导语】这篇《黄香温席》以简洁典雅的文言,生动刻画了汉代孝子黄香的感人事迹。文章通过"夏日扇枕"与"冬日温衾"的细节对比,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九岁孩童的至孝之心。注释系统完整,便于理解古汉语词汇。三道题目设计由浅入深:从词语释义到句子翻译,最后升华至人物形象分析,符合文言文阅读的认知规律。全文弘扬孝道文化,其"天下无双"的结语既是对黄香的赞誉,也暗含对传统美德的推崇,具有鲜明的教化意义。
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以待亲之安寝”的意思是“来让父母舒服地睡觉”,“安”在这里是 “舒服、安心”的意思,形容父母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入睡,故选b。
(2)“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意思是“号称是‘天下没有第二个,江夏的黄香’”,“号”是“号称”的意思,表明黄香因孝行而获得这样的称誉,故选c。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这句话的重点词语分析: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到了”。 身:自己的身体。暖:使动用法,使……温暖。亲:父母。衾:被子。
句子意思: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使他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能够暖和地睡觉。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文中“扇父母帷帐”“以身暖其亲之衾”等动作,写出了黄香在夏日为父母扇凉帷帐、驱赶蚊虫,在冬日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父母的被子这两件事。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黄香为了让父母舒适,不辞辛劳,主动付出。从中可以看出黄香是一个非常孝顺、体贴、懂事的孩子。他年纪虽小,但懂得关爱父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孝道,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
【点睛】参考译文:从前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他)年纪才九岁,就懂得侍奉父母的道理。每当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黄香)就用扇子扇父母的帐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使蚊虫远远地避开(父母的床榻),来让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能暖和地入睡。于是(黄香的事迹)声名传播到了京城,号称是“天下没有第二个(能比得上他的),江夏的黄香(是最孝顺的)”。
18. 一会儿,不久。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19.C 20.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知音难觅
【导语】这篇古文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知音”的深刻含义。文章结构清晰,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情节紧凑,情感真挚。文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形象地描绘了伯牙琴音所表达的意境,同时也突出了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深刻理解。结尾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更是将失去知音的悲痛推向高潮,强调了知音的珍贵与不可替代。成语“高山流水”由此成为知音的象征,寓意深厚,流传至今。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少选:一会儿。
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无足”意思是没有值得的。而“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0.本题考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明确阐述了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的原因,即“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之弹琴的人了。
结合文章内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弹琴时,无论是心中想着泰山还是流水,锺子期都能准确领会他的心意。所以“知音”指的是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意、志趣,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的人。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源于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它象征着伯牙与锺子期之间那种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因此,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用来形容乐曲的高妙。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聆听。刚开始弹琴的时候,伯牙心里想着泰山,锺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太棒了!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