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1 20:5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①,兰缸②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注释】①开芳宴:始于唐代的一种习俗,由夫妇中的男方主办,活动内容一般为夫妻对坐进行宴饮或赏乐观戏。②兰缸:燃烧兰膏的灯具,也常用来表示精致的灯具。
1.“接汉疑星落”的“汉”指的是 ,这句诗让我想到了《迢迢牵牛星》中的“ ”一句。
2.诗中画“_____”的句子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
3.这首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是 ,这个节日的习俗有 、 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海内: (2)无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B.第三、四两句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别,去外地做官。
C.第五、六两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饱含深情且富有哲理。
D.最后两句诗中,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落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天街小雨润如酥(sū shū) (2)绝胜烟柳满皇都(dōu dū)
7.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草色遥看近却无( ) A.看 B.想 C.远
(2)最是一年春好处( ) A.地方 B.时 C.居住
8.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
(3)这是一首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9.“酥”的意思是酥油,首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草色遥看近却无”按照由 到 的顺序观察,写出了早春草色 的特点。诗人抓住了 、 这两种景物来描摹,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 之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①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②鸣。
【注释】①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②班马:离群的马。
10.诗中的“青山”“白水”从 的角度写景,“横”字从 (动态 静态)写青山,“绕”字从 (动态 静态)写白水。
11.诗中的“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 ;“落日”比喻诗人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不肯离开友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勇气。
B.诗中的“萧萧”指的是马的嘶叫声。
C.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以马的悲鸣暗示友人心情沉重、不忍离去的情绪。
D.这首诗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盈盈:
(2)才始:
14.在这首词中,“卜算子”是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 ,意思是词人送 (人物)到 (地点)去。
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意思是 。这两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写出了山水的灵秀。
16.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山水之景,下片写送别之情。
B.本词构思别致,下片用了两个“送”和两个“归”,把季节和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表面上吐露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C.最后两句写了词人希望能和友人一起赶上江南春光,并且与春光同住。
D.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送别词,笔调轻松活泼,语言风趣俏皮,想象新颖且充满情趣。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渭城(wèi) B.朝雨(cháo) C.浥轻尘(yì) D.客舍(shè)
18.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作品还有《 》《 》等。
19.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 季的景象,点明了送别的 、 和 。读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写了在一个下过雨的早晨,诗人在渭城的一个旅舍送友人出使安西。
B.前两句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画卷。
C.“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诗人想到朋友此去必定有诸多愁苦寂寞,希望朋友借酒消愁。
D.后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谊,还包含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及真挚祝福。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危樯:高竖的桅杆。危,高。
2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联写江夜近景, 联写江夜远景。
22.下列对诗中加点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垂”即垂挂之意,满天星辰垂挂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之上。
B.“涌”即奔涌之意,一轮圆月倒映在奔腾的江水之中,随着江水奔涌向前。
C.这两个字衬托出了原野的暗淡无光和大江的了无生气。
23.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 的感伤。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②促织③,
夜深篱落④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③[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24.古诗《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朝的 ,诗的内容写的时间是 季的一个晚上,当时作者听到秋风吹动 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从江面上吹来的 寒冷,就想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了。
25.我知道诗句中“ ”的意思是蟋蟀,“ ”的意思是篱笆,“ ”的意思是指旅客思乡之情。
26.我猜到“ , ”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写作者想到自己家乡的孩子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还没睡觉,还挑着夜灯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玩呢。
《小升初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天河,银河 皎皎河汉女 2.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甚至一直绵延不绝至与浩浩天穹连成一片。 3. 元宵节 吃汤圆 看花灯
【导语】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以绮丽笔触勾勒盛唐元宵盛景,全诗如流动的灯彩画卷。“缛彩分地”“繁光缀天”二句尤见匠心,将静态灯火写出流动之势,天地间仿佛被光缕缝合。尾联“千金笑”与“九枝灯”的映照,暗含人面灯影相辉之趣,既见节日欢愉,又藏人世温情。诗人以星月为喻,虚实相生,寻常观灯事竟写出银河倾落之壮美,足见其“初唐四杰”的瑰丽诗风。
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意思是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接汉”指连接到天上的银河,“汉”在古代常指天河、银河。它让人想到《迢迢牵牛星》中的“皎皎河汉女”一句。因为“接汉疑星落”写的是地上的灯光与天上的银河相连,而“皎皎河汉女”描绘的是在银河边的织女,两者都提到了银河这一元素,并且都通过对银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在情境和意境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借助银河来寄托情感或营造某种氛围。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中,“缛彩”指斑斓的彩灯,“远缀天”形容灯光与繁星相连。画面可想象为:街巷挂满彩灯,远处灯火如星点缀夜空,天地间一片辉煌。
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和节日习俗。
诗题“十五夜观灯”点明时间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注释提到“开芳宴”为赏乐观戏的习俗。元宵节主要习俗包括赏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4. 全国各地 无须、不要 5.B
【导语】这首诗是王勃送别友人的名篇,以开阔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著称。首联以“三秦”“五津”勾勒出壮阔的空间感,颔联道出同为宦游人的身份认同。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升华主题,将离愁转化为超越时空的知音之情。尾联以“无为”劝慰,避免儿女情长的伤感。全诗在雄浑中见真挚,既有盛唐气象,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海内存知己:四海之内有交心的知己。海内:指四海之内,即天下或全国范围。
无为在歧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无为:无须、不必。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首诗意思是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诗人和杜少府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是两人都在宦游之中,而不是诗人要跟朋友分别去外地做官,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B。
6.(1)sū (2)dū 7. C B 8. √ √ × 9. 比喻 滋润、细腻 远 近 朦胧 春雨 春草 喜爱与赞美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展现了早春的细腻景色,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和细致的观察顺序,描绘了春雨的滋润和草色的朦胧。文章通过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字词读音、解释及诗歌背景的掌握。整体设计既注重文学鉴赏,又兼顾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6.本题考查字音。
(1)天街小雨润如酥(sū) :“意思是柔软、松脆。
都:dōu,1. 副词 表示总括,除疑问句外,所总括的成分放在“都”前。 2. 副词 跟“是”合用,表示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理由。 3. 副词 表示“甚至”。 4. 副词 表示“已经”,句末常用“了”。
dū,1. 名词 首都,全国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 2. 名词 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 3. 名词 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4. 名词 (dū)姓。
(2)绝胜烟柳满皇都::指首都、大城市。
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远远望去草色青青,走近了却看不到绿色。
“遥”的含义:在句中与“近”形成对比,表示“远距离”。“遥看”即“远远地看”。
A.看 → 与“看”字重复,不正确。
B.想 → 与诗意无关。
C.远 → 准确体现空间距离。
故选C。
(2)最是一年春好处: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时节。
“处”的含义:这里不是指具体地点,而是指时间节点。
“春好处”即“春天最好的时候”。
A.地方 → 不符合(不是指地点)。
B.时 → 准确体现时间概念。
C.居住 → 与诗意完全无关。
故选B。
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对古诗的理解。
(1)“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水部员外郎是工部下属官职,主管水利,张籍曾任此职。韩愈写此诗时(公元823年)张籍正任此职。本题叙述正确。
(2)韩愈(768-824)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以散文著称,但诗歌也自成一家(如“以文为诗”特点) 本题叙述正确。
(3)此诗为七言绝句(4句28字),不是律诗(律诗需8句且讲究对仗)。通过赞美早春美景(“最是一年春好处”),邀请友人共赏春光,重点在写景而非抒情。本题叙述错误。
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
“润如酥”将春雨的滋润比作酥油,运用了比喻,“如”是比喻词。写出了春雨细密、滋润、柔和的特点。
观察顺序:“遥看”→“近却无”可知是远到近的顺序,而草色特点是若有若无、时隐时现,所以是若隐若现,或稀疏浅淡。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人抓住小雨和草色的喜爱赞美。
10. 视觉 静态 动态 11. 不定 依依惜别 12.A
【导语】这首《送友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深挚的别离之情。诗中“青山”“白水”的动静相映,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暗喻了友情的恒久与流动。“浮云”“落日”的意象运用巧妙,将游子的漂泊与诗人的眷恋具象化,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尾联以马鸣作结,借物抒情,余韵悠长。全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在自然景物的烘托下,将离别的惆怅与友情的真挚融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中见细腻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青山”是青色的山峦,“白水”是白色的流水,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景色的,所以①处填“视觉”。
“横”字描绘出青山横亘在城北的状态,给人一种稳定、静止的感觉,是从静态角度写青山,所以②处填“静态”。
“绕”字表现出白水环绕东城的动态画面,水在流动,呈现出动态感,所以③处填“动态”。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旨情感。
诗中“浮云”漂泊不定,就像友人的行踪一样四处飘荡、不定,所以①处填“漂泊不定”。
“落日”缓缓下沉,不愿离开大地,诗人借此比喻自己不肯离开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②处填“依依不舍”。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诗中“孤蓬”是枯后根断、随风飞旋的蓬草,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是说友人漂泊不定,而非喻指友人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勇气。故错误。
故选A。
13. 仪态美好的样子 方才 14. 词牌名 标题 鲍浩然 浙东 15.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比喻 山水 美人的眉眼 16.C
【导语】这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送别之情融为一体。上片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描绘山水之美,下片则通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表达惜别之情。全词语言风趣俏皮,想象新颖,既展现了山水的灵秀,又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盈盈”:本义有形容清澈、晶莹,也有仪态美好的意思。在本词中,它描绘出江南山水的秀丽动人,仿佛美人眉眼般饱含情韵,灵动且充满魅力,所以解释为形容山水秀丽灵动。
“才始”:从字面拆解,“才”有刚刚、方才之意,“始”也有开始的意思。在词中组合起来表示刚刚开始的意思,强调送春与送友这两个行为在时间上的紧密衔接。
1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古代词一般由词牌和题目组成,词牌规定词的格律等形式,“卜算子”是常见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内容,即送别鲍浩然前往浙东。
①词牌名②题目③鲍浩然④浙东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意思是:那清澈的江水,如同美人顾盼时流动的眼波;连绵的山峦,好似美人发愁时蹙起的眉峰。词人将自然山水赋予人的特征,把水比作美人的眼波,灵动流转;把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山水的秀丽灵韵,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
①那清澈的江水,如同美人顾盼时流动的眼波;连绵的山峦,好似美人发愁时蹙起的眉峰 ②比喻③水和山④美人的眼波和眉峰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最后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是词人希望鲍浩然到江南后,能赶上春天,与春光同住,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并非词人想和友人一起赶上江南春光并同住。故错误。
故选C。
17.B 18.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居秋暝 19. 春 地点 时间 天气 清晨的小雨沾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旅舍周围柳树的枝叶被雨冲洗后焕然一新 20.C
【导语】《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经典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渭城朝雨、客舍柳色等清新景象,营造出离别时的宁静与感伤。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不舍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
17.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B.朝雨(cháo)——zhāo。
故选B。
1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在诗歌领域成就颇高,山水田园诗尤为突出,同时在绘画方面也有很深造诣。其作品还有《相思》《使至塞上》等。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点明是早晨刚下过雨,春天多春雨,且柳树新绿也是春天的典型特征,所以是春季。“渭城”点明送别地点,“朝雨”点明时间,“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客舍周围清新的环境。通过诗句中的意象,发挥想象描绘出相应画面。
示例:①春②地点③时间④天气
⑤渭城的清晨,一场细雨刚刚停歇,湿润的空气让路上的尘土都不再飞扬。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清新嫩绿。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前两句诗描绘的是渭城早晨下雨后,诗人在客舍送友人出使安西的情景。故正确。
B.“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雨后清新的环境、翠绿的柳色,呈现出清新、明朗的画面。故正确。
C.“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友人西出阳关后路途遥远、环境陌生,再难遇故旧,诗人借此表达不舍和牵挂,并非单纯希望朋友借酒消愁。故错误。
D.后两句诗既体现了依依惜别的情谊,也有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祝福。故正确。
故选C。
21. 首 颔 22.C 23.漂泊无依
【导语】杜甫《旅夜书怀》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孤舟夜泊的苍茫图景。首联“细草微风”与“危樯独夜”形成微渺与孤高的张力,中二联“星垂”“月涌”以动态字眼激活天地,宏阔中暗藏飘零之叹。尾联“沙鸥”之喻,将个人命运置于无垠宇宙间,宦海沉浮、才名虚掷的悲怆喷薄而出。全诗景语皆情语,沉郁顿挫的笔力下,是诗人对生命渺小与精神孤绝的深刻体悟,堪称盛唐律诗中“以壮景写哀情”的典范。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五言律诗的结构,通常是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结合所给古诗,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描写近处景物:细草、微风、桅杆、孤舟,体现“近景”。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广阔星空、原野和奔腾的江流,体现“远景”。
2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A.结合所给诗句“星垂平野阔”,“垂”形容星辰低垂,突出原野的辽阔,符合诗意。
B.结合所给诗句“月涌大江流”,“涌”表现月光随江流奔涌的动态画面,符合意境。
C.“暗淡无光”“了无生气”理解错误。诗中“垂”“涌”展现的是壮阔与生机,而非暗淡无光。
故选C。
23.本题考查古诗情感。
结合古诗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知作者以沙鸥自喻,表达诗人因战乱漂泊、年老多病、孤独无依的感伤,呼应全诗苍凉的意境。
24. 宋 叶绍翁 秋 梧桐树 秋风 25. 促织 篱落 客情 26.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导语】《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旅人思乡之情。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与“江上秋风动客情”两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思乡的氛围。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以儿童的嬉戏反衬出旅人的孤寂,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看阅读材料或结合自身文学常识积累,可知《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借助注释和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由此可知,诗中写的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秋风吹动梧桐树叶,让人感到寒冷。
2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注释③,可知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蝈蝈;
结合注释④,可知篱落就是篱笆;
结合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抓住关键词“情”,可知旅客思乡之情指的是“客情”。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整首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抓住题干中的“孩子”“夜深人静”“挑着夜灯”“蟋蟀”,可知诗句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