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老子〉五章》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 B.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
C.见素抱朴 见:看见。 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
答案:C
解析:分析:见:显露、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可名,非常名 B.绝学无忧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天下莫柔弱于水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非常”在文中意思是“不是永恒不变的”;B项,“绝学”在文中指“抛弃学问”;C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此三项均与今义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下列语句中加线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名天地之始 ②同谓之玄 ③玄之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⑤行不言之教 ⑥莫之能胜 ⑦弱之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答案:A
解析:分析:①⑤助词,的;②⑥代词,它;③④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助词,无实在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为省略句,应补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6.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云 是以:因此。 B.受国之垢 垢:污垢。
C.是谓社稷主 社稷:指国家。 D.受国不祥 不祥:灾祸。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垢:耻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7.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③其无以易之 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代指水柔弱的本性;④结构助词,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
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
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9.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用不弊 弊:衰败。 B.大盈若冲 冲:空虚,不完满。
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恃:依仗,依赖。 D.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供养。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恃”应为“居功”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下列语句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用不穷 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 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 生而不有 D.天之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分别为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B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D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1.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
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名天地之始,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D.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都是“因此”的意思。A项,名词,根本,本源;副词,才。B项,相当于“夫”,无义;连词,因此,所以。D项,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地方”;助词,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表示“用来……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道可道,非常道 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C.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D.不远千里而来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非常:古义指不是永恒不变的;今义指①特殊的,②十分。B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C项,文章:古义指文辞、文饰;今义指作品、著作等。D项,千里:古今意义一致,都表示路途遥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 B.不远千里而来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旧。B、C、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约束。 B.天下归仁焉 归:归向。
C.请问其目 目:纲目、具体要点。 D.回虽不敏 敏:聪敏,聪明。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归:称许、赞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
16.默写出下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析:分析:这是《老子 道德经》中的第一句,基本概括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准确理解意思并默写。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7.默写出下列名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__________________,斯不善已。
生而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皆知善之为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提示,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即可。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8.“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
解析:分析:做该题必须注意其中的“道”和“常”这两个字的意思:三个道的意思依次是:言说、道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整体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19.“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的名字
解析:分析:翻译之前要把可能影响整句翻译的字词挑出来首先翻译,然后再整句翻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
答案: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
解析:分析:翻译之前,首先要找到句子中的重点实虚词“莫、而、易”等的意思,再做整句翻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答案:①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
(2)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答案:②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解析:分析:注意关键词“躁”、“清静”、“正”的翻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2.阅读下面文字,在最末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表明作者对兴建老子文化园的看法。
深圳大梧桐山拟投资9亿元兴建老子文化园,笔者认为不妨用“老子思想”来“想一想”。在老子看来,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如果要硬性打破,破坏平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一切都要做到因势利导,要符合自然,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人们凭主观意志与愿望去强加干预和改变而导致的结果,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本性。所以说,……。
答案:兴建老子文化园违背“老子思想”
解析:分析:通过对文段的整体阅读,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出:作者的意思是人们的做法完全违背了老子的“事物的发展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改变”这一原则。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分析。
24.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案: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阅读,就能很轻易地得出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和具体语境认真分析。
25.道家与儒家的思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案:儒家强调入世,强调“礼”和“仁”,前者是一种政治秩序,后是最高的道德规范;道家强调出世,阐明“道”是万物本源,所以要道法自然。
解析:分析: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比如说:儒家强调积极入世,而道家强调的是超脱;儒家主导“礼”和“仁”;而道家主导的是“无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儒家和道家基本思想的掌握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