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第二讲 地图
目录
CONTENTS
课标要求
1
教材知识梳理
2
重难点突破
3
课标要求
01
课标要求 行为动词等级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应用水平/了解水平
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独立操作水平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了解水平
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了解水平
课标要求
课标
课标要求 行为动词等级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了解水平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理解水平
课标要求
课标
教材知识梳理
02
1. 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三种表现形式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数字式:1∶500000
线段式:
知识点1 地图的基本要素
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计算
(3)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①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图幅的关系
图幅 相同时 比例尺 范围 内容详略 范围 相同时 比例尺 图幅面积 内容详略
大 小 大 大
小 大 小 小
详细
详细
简略
简略
2. 方向
地图类别 一般地图 有指向标的地图 有经纬网的地图
示意图
判断依据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箭头指向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如上图中,A在B正西方,C在
D正北方)
北方
3. 图例
(1)定义: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2)一些常用图例
1. 根据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
使用目的 应参考的地图
游览公园,寻找景点 导游图
外出旅游,确定行程 交通图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地点 世界政区图
定位、汽车导航、交通管理、个人出行 电子地图
知识点2 地图的选择
2. 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1)所查询的区域范围大,选择比例尺较小的地图。
(2)了解某一地区的更多或更详细的情况,选择比例尺较大的地图。
1.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1)海拔: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图中甲点的海拔是
米。
1 500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图中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是 米。
1 000
知识点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 ;等高线数值越
小,地势越 。
高
低
(2)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体不同部位
区分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向高处凸是山谷,即“低凸脊、高凸谷”。
易错易混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1. 五种陆地地形类型
地形类型 海拔 地表状况
平原 小于200米 宽广平坦
高原 大于500米 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
山地 大于500米 地势陡峭
丘陵 小于500米 地势起伏相对较
盆地 - 四周 ,中间
大
高
低
知识点2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1. 山地和丘陵的区别:山地比丘陵海拔高,坡更陡。
2. 平原和高原的区别:两者地面均广阔平坦,区别是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高原海
拔在500米以上,外围较陡。
易错易混
平原
盆地
山地
丘陵
2. 海底地形(课标新增)
(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3)洋盆: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4)洋中脊: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
(5)海沟: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
陡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名师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