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同步检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日知录〉三则》同步检测
一、填空题
1.下列加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
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损:危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马牛而襟裾 B.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C.焉足重哉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称道。其他三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3.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学者”在文中指“学习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对下列语句中加线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②乐道人之善也 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分类正确: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的。⑤代词,指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与例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C.泣孤舟之嫠妇 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答案:A
解析:分析:例句中的“襟裾”为名词作动词,只有A项中的“水”是名词作动词,B项中的“观”为动词作名词,C项中的“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中的“上”为名词作状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
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7.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中心论点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8.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    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粉饰自己。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9.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固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縢、固扃
B. ①士当以器识为先,②倒戟以御公徒
C. ①摭我华而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①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①副词,本来;②动词,加固。B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C项,都是连词,却。D项,①连词,到;②副词,来得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0.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行身陷不义”的意思是“行事立身陷不义”。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推崇,重视。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概。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致”的意思是“达到,求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国乃灭亡,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 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D. ①有不始于贪求者哉,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①副词,就;②副词,才。B项,①语气副词,岂;②代词,他的。C项,都是介词,把。D项,①介词,从;②介词,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马牛而襟裾 D.范增数目项王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均为名词作动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C.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D.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均为被动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5.下列各项中加线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辍耕之陇上 B.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C.吾欲之南海 D.故吾国之文学中
答案:BD
解析:分析:D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他均为动词,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二、填空题
16.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有“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论述。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论述归纳成八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道人之善也。
答案:纪政事也|察民隐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8.文章岂不贵,______________。
答案:经训乃菑畲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9.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20.顾炎武(1613—1682),__________(朝代)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__________。昆山(今属江苏)人。曾参加“______”反对宦官擅权的斗争。一生严于律己,操行卓越,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精神。顾炎武著作,有《亭林诗文集》、__________、《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答案:明末清初|亭林先生|复社|《日知录》
解析:分析: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擅权的斗争。一生严于律己,操行卓越,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精神。顾炎武著作,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21.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增无奈的心情。
答案:刘邦圆滑的表演|张良机智的安排|樊哙忠勇的行为
解析:分析: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中出现的这几个人的不同的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打量阅读优秀作品,培养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阅读题
2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翻译下列各句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答案: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今与足下开生今世。
答案: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也。
答案: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例如《汉书·扬雄传》中,就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3.阅读下面文段,解答后面小题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荀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以外,像《老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庄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管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shuzhai.org / gushi / wenyan / _blank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1)《著书之难》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案: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为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什么现象?
答案: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解析:分析:通读全文,学生不难看出:作者的观点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批判的社会现象是后人虽然出书的速度很快,数量也很多,但是错误也很多。究其原委,是后人把写一本书看的太容易了,由于轻视写作,而导致错误的频繁出现。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翻译: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答案: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
(2)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侮辱赵王?
答案:令
(3)根据上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答案:勇敢;机智。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回答“忠君爱国”也可得分。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信达的雅”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上面文段有哪些经世致用的思想?
答案:《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写文章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他的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分析:课文节选的三则札记,在《日知录》中编次相近,是顾炎武论文章及文人的经典段落。学生要首先了解这三篇札记的内容,然后探讨它们的经世致用的重要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题干的要求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因为该题一个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根据题干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组织语言,进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