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费县第一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5节《力的分解》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费县第一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5节《力的分解》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5-26 08:17:41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 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 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充分发挥 媒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 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二、学生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 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 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应适当放慢速度,培养学生作图的规范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
2.能运用力的分解解释有关现象,并能进行计算和应用
3.运用知识,能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力的分解概念、规律和分解依据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观察分析实例,经历力的分解探究过程,判断力的分解依据,提高建立物理模型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探究实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和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验“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体会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科学的研究态
3.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图片展示,图表展示,flash课件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上课前作为新课引入我给学生展示图片,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教学中我用图表展示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引桥和支架等图表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运用上播放flash课件师生互动,运用知识,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应用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复习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并总结
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新课引入
1.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
2.演示实验:体会重力的作用效果
3.借助图片点出课题
观察图片和实验,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展示图片,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
展示课件讲授新知识
1.尝试进行力的分解,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
1.展示图片:
斜拉力作用
归纳
力的分解的依据
通过实验,得出要按效果分解
1.师生讨论
2.用展示台展示同学的不同结果
实例分析
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生活现象,学习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展示引桥、支架等图片
知识运用
1.能否用钩码使细绳获得比钩码重力大的拉力效果
2.设问:怎样把一陷于泥中拖拉机拉出
3.评价各组方案
?
讨论交流,解释实验原理
师生互动,运用知识,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应用巩固所学内容
归纳小结
归纳整堂课的知识线索,总结全课内容,突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布置作业
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自我小结和评价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 对于力的分解含义和遵循的规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理解较难。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通过亲身 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 语言解释生活现象。
?
(2)通过展 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再通过相应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 能力,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26张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5 力的分解预知未来,把握现在!【复习引入】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合力?
2、什么是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求合力遵循什么法则?
水滑梯体会重力的作用效果能解决什么问题塔吊模型【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理解,分力与合之是等效替代关系而不是同是作用在物体上的。
3、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已知力的方法。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2、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责、分解已知力的方法。
一、力的分解与法则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同样体现了等效替代思想。根据类比,很显然力的分解是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邻边。加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两种有唯一解的简单情况)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唯一解)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唯一解)F1F2F1F2二、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 二、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 实例1: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GG1G2把重力分解为:
使物体平行于斜面下滑的力G1,
使物体垂直于斜面压紧斜面的力G2。G1=Gsin ?G2=Gcos??
?
思考:斜面倾角?越大,G1、G2的大小 将如何变化?G1 增大, G2减小分解力的步骤: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呢?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与 水平方向成?角的拉力F的作用。F1=F? cos?F2=F? sin?实例2: 竖直向上提
水平向前拉
产生两个效果F【变式训练】三、交流与讨论物理与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到力的分解的例子吗?泥潭拔车F1F2物理与生活若将斧头磨锋利之后物理与生活现在讨论课本P13页问题。ACB矢量相加法则要遵循三角形定则
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的实质是一样的。1、分力与合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通常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小  结【课堂小结】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变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