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第四单元《〈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厌:满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
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埽”同“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制”。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3.下列语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己
D.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先之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B项,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项,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项,都是介词,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4.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项,“苟且”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5.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6.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7.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已却悔,如何  已:停止。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已”表示过去,是“完成”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8.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大段”在文中的意思是“仔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长距离”“长时间”或“长篇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9.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0.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B项,“措施”是动词,“实践,施行”的意思。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即“尽心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1.下列语句中,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间:抽空。
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
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
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②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B.①而不知智益昏,②而汲汲于其言者
C.①以冀事业之成,②以自达于圣人也
D.①未尝一日弛于其心,②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①表比较;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B项,①表转折,②表并列。C项,均表目的,用来。D项,①第一人称,②第三人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下列句式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仁以为己任 D乃为人欲引去
答案:B
解析:分析:A、判断句,C、介词宾语前置句,D、被动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下列句中“以”能解释成“来,表目的”的一句是( )
A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B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C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
答案:A
解析:分析:A来,表目的 B相当于“而” C介词,用 D介词,把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下列句中“过”的翻译应该是“过错”的是( )
A 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B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答案:B
解析:分析:A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B过错、过失 C责备 D过于、过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
6.孔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答案:君子喻于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如履薄冰。
答案:如临深渊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朱熹:(1130—1202)___著名___,___,___,诗人,___、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___,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___的体系。
答案: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唯心论|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分析: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字是元晦,后来改名为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号文公。朱文公生于福建,长于福建,终老于福建。19岁就中了进士,授徒讲学将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颐、程颢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朱熹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和《小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 ,被视为
,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 ,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名杰出人物之一。
答案:《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官方哲学|儒学正宗|国学|50
解析:分析:学生要想做好该题,首先要掌握朱熹的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包括:《四书章句集》、《近思录》等,而且要知道朱熹的作品对世界多数国家的影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20.狭义的理学,专指 、 、 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 。
答案:程颢|程颐|朱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理学又广义和狭义之分,而狭义的理学主要是指以程颐、程颢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所主导的学说,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程朱理学。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1) 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
答案:答案 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言之成理即可)
(2) 这两首诗到什么道理呢?
答案: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其一: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对下列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该如何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1)以利移,不为患改
答案: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或“士人不会因为私利或祸患而改变他的志节)
(2) 如拙诚
答案: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笨拙诚实。
(3)倦,所以治己也
答案: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4)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答案:(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解析:分析:注意几个句子中重要字词“患”、“拙”、“所以”、“合时”等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下面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何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答案: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答案: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解析:分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牧斋记
朱 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下面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如何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答案: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答案: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解析:分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二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介的语言对上面文段进行概括分析。
A.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作战队伍也不堪一击,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秦国迅速被平凡的陈涉灭亡。
B.文章从领袖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均不可相提并论,但二者“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促人深思。
C.统一六国后的秦国优势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占有天下,比过去更为强大,最终却因为陈涉起义而国家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这更让人警醒。
D.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中心论点:天下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国却不施行仁义,这是覆灭的根源所在。
答案:A
(2)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①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灭亡了秦王朝。
②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秦国宗庙,(皇子皇孙)都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嘲笑,为什么呢?
解析:分析:“秦国迅速被平凡的陈涉灭亡”不妥,原文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首先找出句子当中的重要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准确翻译,在翻译整个语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