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5-26 08:20:04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五节 宇宙航行
发射——绕地飞行——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绕月飞行——撞月学习目标
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正确理解卫星的变轨问题。
考纲要求
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建立起卫星发射过程的正确图景。
发 射绕 地 飞 行变 轨绕 月 飞 行一、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牛顿设想:抛出速度很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二、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规律
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它到地心的距离为r,计算人造卫星的运行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同理

结论:r 越大, 越小, 越小,T越长。
近地卫星 解: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思考:
我们能否发射一颗线速度为9km/s的卫星呢?
结论:
是最大的轨道运行速度。 不能!!
地球同步卫星特点:
(1)周期 24h 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
(2)定点在赤道上空
(3)距离地面的高度高度一定(约距
地面36000km)
同步卫星 挑战高考

(2008年山东理综) 据报道,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后,于5月1日成功定点在东经77°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关于成功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行速度大于7.9 km/s
B.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
C.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
D.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BC三、卫星变轨(1)卫星从低轨道变到高轨道需加速,还是减速? 需加速。加 速后,万有引力提供不了以更大的速度运行所需要的向心力,做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大。(2)卫星从高轨道变到低轨道需加速,还是减速? 需减速。减速后,万有引力大于以更小的速度运行所需要的向心力,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小。
变轨问题处理方法:利用万有引力与所需向心力的大小关系,判断卫星做离心运动,还是做近心运动,确定轨道半径的大小变化。
热点链接
我国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卫星由地面发射后,由发射轨道进入停泊轨道,然后再由停泊轨道调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再次调速后进入工作轨道,开始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对月球进行探测,其奔月路线简化后如图所示。
⑴卫星从停泊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速度应增加还是减小?
⑵若月球半径为R,卫星工作轨道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试求:卫星在工作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和周期。解:(1)速度增加。
(2)卫星在绕月飞行时,月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公式解得:由公式解得:发射——绕地飞行——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绕月飞行——撞月成果展示 2003年4月9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Nikolai Budarin拍到的俄罗斯Lada温室里的一个情景:叶子上的球形水滴,其中还悬浮着一个空气气泡,水滴安然的待在叶子上,而植物的茎不会因为水滴的重量而弯曲。神州五号太空育种 巨型南瓜重逾300斤
太空南瓜每周施一次农家肥,最多时一天能长10斤,成熟后的重量在五六百斤太空丝瓜,形体如蛇,被称为蛇丝瓜太空佛手长在空中的太空地瓜一 、强健的身体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献身精神
四、团结协作精神
我是一名航天员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宇宙航行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5节 内容,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实践成就,及航天事业的巨大成果和发展。是上一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 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在高考中常有涉及。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 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的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许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航天理论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且,在课前,学生已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了有关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合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v、周期T、角速度与半径R的关系,建立起卫星发射过程的正确图景。
(3)正确理解卫星的变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的整个发射过程,建立过程图景。
(2)猜想—理解—探讨,着重分析飞船运行的理论支持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航天现状,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四、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自主互助□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多媒体课件;敦煌《飞天》壁画视频欣赏,“嫦娥一号”发射过程;“东方红一号”反射过程。
(2)动画:同步卫星,卫星变轨
(3)自制教具:离心魔盘
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
首先,播放敦煌《飞天》壁画视频欣赏,“嫦娥一号”的发射视频就此提出问题。
问题: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现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总结它奔月的整个过程总共分为几个步骤?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播放播放敦煌《飞天》壁画视频欣赏,“嫦娥一号”的发射视频
二、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 ?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我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 ? 1.发射原理? 沿着前人的足迹,大胆猜想
(1)苹果成熟,从树上掉下,将做何种运动?什么原因?
(2)若将苹果水平抛出,做何种运动?
(3)若将水平初速度增大,水平位移如何变化?
(4)水平初速度增大到一定的程度,苹果将如何运动,此时万有引力又是什么作用?
? ? ?2、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规律? (重点)
? ? ? ? ?(1)计算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
(2)近地卫星速度?
?(3)地球同步卫星?
3.卫星变轨 (难点)
?? (1)卫星从低轨道变到高轨道需加速,还是减速?
?? (2)卫星从高轨道变到低轨道需加速,还是减速?
情景一:动画播放:苹果落地,引入探究问题。
情景二:动画播放同步卫星,引入探究问题。
情景三:动画播放卫星变轨,引入探究问题。
?
情景四:离心魔盘演示,解决探究问题。
展示视频、动画,自制教具。图片
三、总结方法、知识
? ? 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详细解说“嫦娥一号”的奔月过程,总结本节知识规律
总结本节课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进行巩固、强化、应用。
回扣新课引入视频
四、?作业检测
?实时作业检测
巩固知识
101网校平台检测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
?
?网络搜索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宇宙航行》是我看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所设计的一个案例。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奔月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其发射、绕地飞行、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绕月飞行每一个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正好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相吻合。于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过程为主要线索,我设计了本节课。
课堂教学以视频“飞天”为新课导入方式,接着播放“嫦娥一号”奔月视频,使同学们的思想延伸到浩瀚的宇宙空间,顺利导出本课主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科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优化了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中通过“动画课堂”所提供的“卫星发射”、“宇宙速度”、“不同轨道卫星”的动画模拟,将遥不可及的卫星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课堂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另外,采用类比的方法来突破 “变轨问题”这一教学难点,效果也较为明显,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不同轨道的卫星”动画的使用上,先让学生观察不同轨道卫星的角速度、线速度的特点,并适时质疑动画模拟是否正确,要同学们运用所学理论推导验证,起到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的良好效果,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 ?另外,运用多媒体视频再现“神七”航天员出舱过程及我国航天的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信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 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及课后教学调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整合,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