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的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准确说出明朝建立的概况;明太祖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文的影响;明朝对东北的管理;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明确明朝建立(1368年)、灭亡(1644年)的时间节点,以及明朝疆域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过对明朝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认识明朝历史,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联。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甄别信息真伪、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依据可靠史料对明朝历史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例如,在讲解明朝科举制度时,展示明朝科举考试的试卷、考场规则等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史料,深入了解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解释:明朝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明朝科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认识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的弊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使其能够对历史现象作出合理、准确的解释,学会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家国情怀: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地图,了解明朝与东北女真等部、蒙古各部的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建立的过程;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如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立三司、建立厂卫特务机构等; 明朝的科举制度,包括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和影响。
教学难点: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特点和影响,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深远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灾肆虐,瘟疫流行。安徽凤阳一户朱姓人家,贫病交加,半个月内数人去世。家中的幼子难忍饥饿,出家为僧。他就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哪些强化皇权的措施?
(二)、新课讲授:
一、 明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
材料说明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材料: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颖州,领导人是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
同年五月,刘福通率领农民军攻下颍州。刘福通长期以来即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进行反元斗争。他最初在永年推韩山童为首,称韩为宋徽宗八世孙,“河、淮、襄、陕之民,翕然从之”。不料事机泄露,韩山童被捕,其子韩林儿逃至武安,福通即来颍州,攻下朱皋,在朱皋开仓赈济贫民,“从者数十万”。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南方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明朝建立
根据图片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建文帝即位与朱棣夺位
材料: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守卫边疆,依制可配备部分数目的卫队。朱棣封燕王于北京,对元朝残馀势力进行追剿。朱元璋死后,因皇太子早丧而由皇太孙即位。新皇逐步削减藩王权力,引发诸王不满。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进兵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以上材料反映哪一问题?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 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强化皇权: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思考,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措施:
中央:废丞相,设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材料研读: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组训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为了防止丞相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相关史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设立锦衣卫:
材料: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前身是仪鸾司。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
以上材料反映了哪机构的设置?
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地方上:
明太祖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想一想: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以及彼此间的制约,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皇权;
2、影响:
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即不统属,又相互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在实现大权独揽后,明太祖立下“祖训”,明确规定子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的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西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位于江宁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供考生考试的号舍二万多间。
八股取士:
图片反映了哪一问题?
明朝科举考试对答题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一篇文章分为八个部分,其中的后四个部分各有两股对仗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材料:明代学者黄宗羲评论明代科举制度,认为举子们追求应试的学问 “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剿袭之中”而有关兵、农、礼乐及“切于民生日用”的实用书籍,却“荡为荒烟野草”。
思考:八股文有何影响?
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民族关系:
1、与东北女真等部的关系
图片反映明朝的哪一方面措施?
目的: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
措施: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视。
结果: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与蒙古的关系:
明朝初年,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
材料:隆庆和议是明朝隆庆年间,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1571年, 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负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
有什么影响?
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三)课堂小结
朱元璋逐步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所推行的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君权的加强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封建帝王极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机构、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四)课堂作业:
1、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D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B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3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A )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
4、“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B )
A.中央机构完善B.皇权空前强化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一、 明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
2、明朝建立
3、建文帝即位与朱棣夺位
二、强化皇权
1、背景:
2、措施
意义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背景:
2、八股取士:
民族关系:
1、与东北女真等部的关系
与蒙古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