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君兰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测试物理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5九下·顺德模拟)下图描述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
A.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B.正在发声的音
C.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
D.抽取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错误。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2.(2025九下·顺德模拟)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场景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冰冻的衣服变干” B.“树叶上的白霜”
C.“山林白雾” D.“河面的冰块”
【答案】C
【知识点】物态和物态变化
【解析】【解答】 A.“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树叶上的白霜”,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山林白雾”,是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河面的冰块”,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3.(2025九下·顺德模拟)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 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A、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与图中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故A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不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故C不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2025九下·顺德模拟)如图所示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A.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温度计不属于体温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32℃,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之作用原理为热胀冷缩,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2、正确使用方法:在测量物体的温度时,首先要估测待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等待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3、正确读数方法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碰壁、不接触底部。
5.(2025九下·顺德模拟)2021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如图18名礼兵抬起花篮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缓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列关于礼兵在行进时说法正确的是( )
A.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礼兵方队匀速前进、动作标准,他们做的不是机械运动
C.以礼兵为参照物,花篮时运动的
D.整个队列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机械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解析】【解答】A.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礼兵方队匀速前进、动作标准,他们做的是机械运动,故B错误;
C.以礼兵为参照物,花篮相对于礼兵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花篮是静止的,故C错误;
D.整个队列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6.(2025九下·顺德模拟)下列图片关于声波的利用不符合实际的是
A.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检查身体
B.汽车利用超声波作为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
C.科学工作者用超声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D.医生用超声波清洗牙齿
【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 AB、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检查身体、汽车利用超声波作为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AB不符题意;
C、因为超声波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所以用超声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无法实现,故C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清洗牙齿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7.(2025九下·顺德模拟)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
C.甲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乙物质在6~10 min内要吸热
【答案】D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B错误;
C、由于不能确定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甲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如果是晶体的熔化过程,甲物质在6~10min内是固液共存态;如果是液体的沸腾过程,甲物质在6~10min内是液态,故C错误;
D、乙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2025九下·顺德模拟)完成下列填空:
(1)填单位: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 ; 培才中学校运会的百米比赛记录11.8 。
(2)单位换算:1m= nm。
【答案】(1)cm;s
(2)109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1)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左右,百米比赛的世界记录约为9s左右,所以学校运动会的百米记录为11.8s;
(2)1m=109nm。
【分析】(1)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长度和时间有个初步的了解,根据对生活实际了了解,填入符合实际情况的长度单位即可;
(2)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9.(2025九下·顺德模拟)如题图所示是一款新型的折叠导盲杖,使用时导盲杖会持续发出超声波,若前进方向上遇到障碍物,导盲杖会接收到反射信号并产生提示音,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请回答:
(1)导盲杖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 产生;
(2)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是指提示音的 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3)提示音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说明声能传递 。
【答案】(1)振动
(2)音调
(3)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导盲杖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导盲杖距离障碍物越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提示音越尖锐;
(3)提示音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0.(2025九下·顺德模拟)如图所示是微信启动页。这是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地表高度36000km,利用红外遥感技术拍摄合成的。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图中人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以地面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是 的。(最后一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直线传播;3×108;静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人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以地面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风云四号”卫星是静止的。
【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11.(2025九下·顺德模拟)洗完头以后,我们常用电吹风把头发快速吹干,用电吹风可以加快头发中水的蒸发的原因是热风提高了水的 ,加快了水表面的 ,此外,我们在吹头发的过程中还不停地把头发撩起,是为了增大水的 。
【答案】温度;空气流动速度;表面积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电吹风吹出的热风使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头发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可使头发上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人头发上的水吹干;我们在吹头发的过程中还不停地把头发撩起,是为了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电吹风快速把头发吹,说明头发上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掉了,因此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入手去分析此题。
12.(2025九下·顺德模拟)常温下,如图所示,取一个不漏水的空易拉罐,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熔点:-75.5℃,沸点:-57℃)放入易拉罐中,过一会儿干冰变少了,这是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用电子温度计测得易拉罐底部白霜的温度是-22℃.小明认为白霜是易拉罐外部空气中的气态二氧化碳凝华而成,小明的观点 (选填“正确”、“错误”),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应在低于 ℃的温度才会变成固态。
【答案】升华;错误;-78.5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过一会儿干冰变少了,这是固态干冰直接变成了气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发生了升华,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用电子温度计测得易拉罐底部白霜的温度是-22℃。小明认为白霜是易拉罐外部空气中的气态二氧化碳凝华而成,小明的观点错误,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应低于-75.5℃的温度才会变成固态,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13.(2025九下·顺德模拟)儿童公园中设置了如题13—1图金属管做的传音筒,有题13—2图甲、乙、丙三个声音(甲乙丙三个声音在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下)分别从同一根金属管这边喇叭传到另一头的喇叭位置(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路径相同)。其中 和 两个声源发声时每秒内振动次数相同, 的响度最小。
【答案】甲;乙;乙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甲和乙声音的频率相同;从图2中波形图可知,乙的振动幅度最小,响度最小。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影响因素是振动的幅度。
14.(2025九下·顺德模拟)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前2s内,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 运动;(选填“东”或“西”)
(2)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前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1)西
(2)不相等
(3)2m/s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 (1)前2s内,在相同的时间里,乙物体运动的距离大于甲,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西运动;
(2)由图象得,第4s末甲运动,乙静止,故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不相等;
(3)前4s内,乙物体运动的路程为8m,所用的时间为4s,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m/s。
【分析】(1)在相同的时间里,乙物体运动的距离大于甲,即乙的速度大于甲;
(2)s-t图象描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3)利用速度公式v=进行求解。
三、作图题(1小题,(1)题2分,(2)题3分,(3)题2分,共7分)
15.(2025九下·顺德模拟)
(1)如图,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它们运动过程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图(乙)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请在图(乙)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
(2)如图,请画出井底之蛙a看到天空的范围。
(3)如图中,OAB表示水沸腾时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增加了水的质量,再重新做实验,请在图中大致描绘出加水后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
【答案】(1)
(2)
(3)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图(乙)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其速度大小为1m/s,对应的(甲)中,当路程为6m时,所用的时间为6s,故乙通过4m,所用的时间为2s,故乙的速度为v==2m/s,在图(乙)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下所示:
(2)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连接井底之蛙到井沿并延长即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如图。
(3)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不会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会改变,但水量增加会使水的温度上升变慢,即加热时间变长。
如下图中的虚线部分:
【分析】(1)图(乙)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可知其速度大小为1m/s,从而找出对应的(甲)中的图线,确定乙的图像,根据速度公式得出乙的速度,在图(乙)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
(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画出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
(3)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改变,水量增加则加热时间会增加。
16.(2025九下·顺德模拟) 实验题(3小题,16题5分,17题7分,18题7分,共19分)
16.
(1)如图中,甲刻度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乙刻度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使用 刻度尺测量更精确。
(2)如图,温度计示数是 ℃。
(3)如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
【答案】(1)3.2cm——3.3cm;3.24cm-3.26cm;乙
(2)-26
(3)140s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如图1: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端与2.0cm对齐,右侧的读数为5.2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cm-2.0cm=3.2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2.00cm对齐,右侧的读数为5.28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8cm-2.00cm=3.28cm;由于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比甲的小,所以用乙刻度尺测量比较精确。
(2)如图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液柱的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所以温度计的读为-26℃。
(3)如图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指在2到3之间且偏向2;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1个小格代表0.1s,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秒表的读数为t=2min20s=140s。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量程以及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线的位置读数。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17.(2025九下·顺德模拟)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填测量器材)。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___(填序号)。
A.水蒸气 B.小水珠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萘是 (填:“晶体” 或“非晶体”)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约持续 分钟.
(5)通过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
【答案】(1)均匀受热;慢
(2)停表
(3)B
(4)晶体;6
(5)温度不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受热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3)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选B。
(4)由图象知,萘在第4min到第10min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段时间是萘的熔化过程,所以萘熔化经过了10min-4min=6min;由图可知萘是晶体;
(5)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温度不变。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受热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中可以发现,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从记录的数据找实验测量的工具。
(3)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时会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4)结合图像分析。
(5)根据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进行判断
18.(2025九下·顺德模拟)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其中a装置加有较为密闭的盖子).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
(2) 图丙中的沸点升高说明液体的沸点可能与 有关。
(3) 图甲与图乙中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是由于所加热水的 不同所致。
(4)通过实验我们可归纳出水的沸腾规律:水要沸腾过程中 热,温度 。
【答案】(1)丙;甲;乙
(2)气压
(3)质量或多少
(4)吸;不变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a图中加盖了,气压高于标准气压,故丙图中沸点为102℃,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丙图;b与c图相比,c水更多,加热时间更长,但沸点相同,故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甲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乙图;
(2)a加热装置中加盖了,气压高于标准气压,对应的丙中沸点为102℃,说明液体的沸点可能与气压有关;
(3)图甲与图乙中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是由于所加热水的质量不同;
(4)根据图像可知,水加热时先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后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故水沸腾时的特点为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 (1)液体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叫做沸点,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吸热的多少与液体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3)在液体的温度变化量不变时,减小液体的质量可以减少液体吸收的热量,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
(4)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四、计算题(2小题,19题6分,20题7分,共13分)
19.(2025九下·顺德模拟)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可以用仪器来接收,若地震发生的中心位置在海中,并且到陆地距离是90km,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与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相隔360s,则:
(1)地震发出的次声波通过海水传到陆地上的仪器需要多长时间?
(2)海啸海浪推进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解:次声波传到陆地的路程:s=90km=9×104m--
(2)解: t2=360s+60s=420s-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地震中心到陆地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变形求出地震发出的次声波通过海水传到陆地上的仪器需要的时间;
(2)根据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与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相隔360s求出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海啸海浪推进的速度。
20.(2025九下·顺德模拟)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6s,刹车前以25m/s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35m。
(1) 在司机反应时间0.6s内,汽车行驶了多少米?
(2) 图中汽车制动距离是多少?
(3) 司机若饮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此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70m, 饮酒后反应时间是多少?
【答案】(1)解: 司机反应距离:s反应=vt反应=25m/s×0.6s=15m
(2)解:汽车制动距离:s制动=35m-15m=20m-
(3)解: s’反应=70m-20m=5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知道汽车行驶的速度和司机的反应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变形求出在司机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根据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行驶的总路程减去反应距离求出制动距离;
(3)根据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行驶的总路程减去制动距离求出反应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饮酒后反应时间。
五、综合能力题(3小题,21题6分,22题5分,23题8分,共19分)
21.(2025九下·顺德模拟)
(1)2020年6月21日,我国多地都观测到非常壮观的“金边日食”。产生“日食”是由于光 形成。据推测,“日全食”将在今年12月14日太平洋一带出现。我们可用图来分析,到时太平洋应该位于图中的 区域(选填“A”、“B”、“C”或“D”)。
(2) 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甲是 态,其中乙至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答案】(1)沿直线传播;C
(2)固;液;凝华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物态和物态变化
【解析】【解答】(1)“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图1中,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图中C区域的光全部被月球挡住,可出现日全食,B区域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部分被月球挡住,人们看到的是日偏食。
(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由图2可知,丙吸热可变为甲,而甲吸热可变为乙,由此推断,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从乙至丙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凝华现象。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根据图1可判断出现“日全食”的区域;
(2)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据此判断。
22.(2025九下·顺德模拟) 古筝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小红在古等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
(1)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做 ;
(2)小红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音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3)小红轻轻弹和加大力度弹同一根琴弦,则琴弦发出声音的 不同。
【答案】(1)粗细;ab;控制变量法
(2)音调;松紧程度
(3)响度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材料和长度相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
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需使长度和粗细相同,材料不同,因此需选择a和b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3)用大小不同的力来弹奏,琴弦的振幅不同,声音的大小不同,即声音的响度不同。
【分析】(1)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23.(2025九下·顺德模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成功,“天宫二号”在距地面高度380km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运行,绕地球一圈的运行时间是90分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由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于2017年4月22日与“天宫二号”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如图1所示,为我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由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 的(选填“运动”“静止”);当“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时,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 的(选填“运动”“静止”);
(2)空间实验室在圆形轨道上正常运行,此时天宫二号所做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选填“属于”或“不属于”)
(3)如图2所示,设地球半径为6370km,“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圆形轨道上正常运行,圆形轨道的半径为 km,圆形轨道的周长为 km。(周长C=2πR,圆周率π=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及正常入轨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对接时“天舟一号”的运行速度为 m/s;
【答案】(1)运动;静止
(2)不属于
(3)6750;40500;7500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天舟一号”随着火箭升空,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运动的;当“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时,“天舟一号”相对“天宫二号”没有位置的变化,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2)空间实验室在圆形轨道上正常运行,此时天宫二号所做的运动方向改变,不属于匀速直线运动。
(3)“天宫二号”在距地面高度380km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运行,由图2知,地球半径为6370km,所以圆形轨道的半径r=380km+6370km=6750km,圆形轨道的周长:c=2πr=2×3×6750km=40500km,“天宫二号”绕地球一圈的运行时间是90分钟,对接时“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速度相等,运行路程s=c=40500km,所以“天舟一号”的运行速度:v== 7500 m/s。
【分析】(1)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2)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进行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保持不变。
(3)由图3可计算出圆形轨道的半径,利用c=2πr计算其周长;由v=计算对接时“天舟一号”的运行速度。
1 / 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君兰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测试物理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5九下·顺德模拟)下图描述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
A.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越远
B.正在发声的音
C.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
D.抽取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小
2.(2025九下·顺德模拟)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场景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冰冻的衣服变干” B.“树叶上的白霜”
C.“山林白雾” D.“河面的冰块”
3.(2025九下·顺德模拟)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 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4.(2025九下·顺德模拟)如图所示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5.(2025九下·顺德模拟)2021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如图18名礼兵抬起花篮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缓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列关于礼兵在行进时说法正确的是( )
A.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礼兵方队匀速前进、动作标准,他们做的不是机械运动
C.以礼兵为参照物,花篮时运动的
D.整个队列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6.(2025九下·顺德模拟)下列图片关于声波的利用不符合实际的是
A.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检查身体
B.汽车利用超声波作为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
C.科学工作者用超声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D.医生用超声波清洗牙齿
7.(2025九下·顺德模拟)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
C.甲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乙物质在6~10 min内要吸热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2025九下·顺德模拟)完成下列填空:
(1)填单位: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 ; 培才中学校运会的百米比赛记录11.8 。
(2)单位换算:1m= nm。
9.(2025九下·顺德模拟)如题图所示是一款新型的折叠导盲杖,使用时导盲杖会持续发出超声波,若前进方向上遇到障碍物,导盲杖会接收到反射信号并产生提示音,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请回答:
(1)导盲杖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 产生;
(2)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是指提示音的 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3)提示音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说明声能传递 。
10.(2025九下·顺德模拟)如图所示是微信启动页。这是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地表高度36000km,利用红外遥感技术拍摄合成的。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图中人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以地面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是 的。(最后一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11.(2025九下·顺德模拟)洗完头以后,我们常用电吹风把头发快速吹干,用电吹风可以加快头发中水的蒸发的原因是热风提高了水的 ,加快了水表面的 ,此外,我们在吹头发的过程中还不停地把头发撩起,是为了增大水的 。
12.(2025九下·顺德模拟)常温下,如图所示,取一个不漏水的空易拉罐,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熔点:-75.5℃,沸点:-57℃)放入易拉罐中,过一会儿干冰变少了,这是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用电子温度计测得易拉罐底部白霜的温度是-22℃.小明认为白霜是易拉罐外部空气中的气态二氧化碳凝华而成,小明的观点 (选填“正确”、“错误”),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应在低于 ℃的温度才会变成固态。
13.(2025九下·顺德模拟)儿童公园中设置了如题13—1图金属管做的传音筒,有题13—2图甲、乙、丙三个声音(甲乙丙三个声音在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下)分别从同一根金属管这边喇叭传到另一头的喇叭位置(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路径相同)。其中 和 两个声源发声时每秒内振动次数相同, 的响度最小。
14.(2025九下·顺德模拟)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前2s内,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 运动;(选填“东”或“西”)
(2)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前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三、作图题(1小题,(1)题2分,(2)题3分,(3)题2分,共7分)
15.(2025九下·顺德模拟)
(1)如图,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它们运动过程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图(乙)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请在图(乙)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
(2)如图,请画出井底之蛙a看到天空的范围。
(3)如图中,OAB表示水沸腾时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增加了水的质量,再重新做实验,请在图中大致描绘出加水后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
16.(2025九下·顺德模拟) 实验题(3小题,16题5分,17题7分,18题7分,共19分)
16.
(1)如图中,甲刻度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乙刻度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使用 刻度尺测量更精确。
(2)如图,温度计示数是 ℃。
(3)如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
17.(2025九下·顺德模拟)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填测量器材)。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___(填序号)。
A.水蒸气 B.小水珠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萘是 (填:“晶体” 或“非晶体”)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约持续 分钟.
(5)通过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
18.(2025九下·顺德模拟)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其中a装置加有较为密闭的盖子).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
(2) 图丙中的沸点升高说明液体的沸点可能与 有关。
(3) 图甲与图乙中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是由于所加热水的 不同所致。
(4)通过实验我们可归纳出水的沸腾规律:水要沸腾过程中 热,温度 。
四、计算题(2小题,19题6分,20题7分,共13分)
19.(2025九下·顺德模拟)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可以用仪器来接收,若地震发生的中心位置在海中,并且到陆地距离是90km,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与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相隔360s,则:
(1)地震发出的次声波通过海水传到陆地上的仪器需要多长时间?
(2)海啸海浪推进的速度是多少?
20.(2025九下·顺德模拟)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6s,刹车前以25m/s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35m。
(1) 在司机反应时间0.6s内,汽车行驶了多少米?
(2) 图中汽车制动距离是多少?
(3) 司机若饮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此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70m, 饮酒后反应时间是多少?
五、综合能力题(3小题,21题6分,22题5分,23题8分,共19分)
21.(2025九下·顺德模拟)
(1)2020年6月21日,我国多地都观测到非常壮观的“金边日食”。产生“日食”是由于光 形成。据推测,“日全食”将在今年12月14日太平洋一带出现。我们可用图来分析,到时太平洋应该位于图中的 区域(选填“A”、“B”、“C”或“D”)。
(2) 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甲是 态,其中乙至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22.(2025九下·顺德模拟) 古筝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小红在古等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
(1)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做 ;
(2)小红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音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3)小红轻轻弹和加大力度弹同一根琴弦,则琴弦发出声音的 不同。
23.(2025九下·顺德模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成功,“天宫二号”在距地面高度380km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运行,绕地球一圈的运行时间是90分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由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于2017年4月22日与“天宫二号”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如图1所示,为我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由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 的(选填“运动”“静止”);当“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时,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 的(选填“运动”“静止”);
(2)空间实验室在圆形轨道上正常运行,此时天宫二号所做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选填“属于”或“不属于”)
(3)如图2所示,设地球半径为6370km,“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圆形轨道上正常运行,圆形轨道的半径为 km,圆形轨道的周长为 km。(周长C=2πR,圆周率π=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及正常入轨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对接时“天舟一号”的运行速度为 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错误。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2.【答案】C
【知识点】物态和物态变化
【解析】【解答】 A.“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树叶上的白霜”,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山林白雾”,是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河面的冰块”,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A、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与图中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故A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不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故C不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A.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温度计不属于体温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32℃,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之作用原理为热胀冷缩,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2、正确使用方法:在测量物体的温度时,首先要估测待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等待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3、正确读数方法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碰壁、不接触底部。
5.【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机械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解析】【解答】A.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礼兵方队匀速前进、动作标准,他们做的是机械运动,故B错误;
C.以礼兵为参照物,花篮相对于礼兵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花篮是静止的,故C错误;
D.整个队列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6.【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 AB、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检查身体、汽车利用超声波作为倒车雷达探测障碍物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AB不符题意;
C、因为超声波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所以用超声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无法实现,故C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清洗牙齿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7.【答案】D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B错误;
C、由于不能确定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甲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如果是晶体的熔化过程,甲物质在6~10min内是固液共存态;如果是液体的沸腾过程,甲物质在6~10min内是液态,故C错误;
D、乙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8.【答案】(1)cm;s
(2)109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1)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左右,百米比赛的世界记录约为9s左右,所以学校运动会的百米记录为11.8s;
(2)1m=109nm。
【分析】(1)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长度和时间有个初步的了解,根据对生活实际了了解,填入符合实际情况的长度单位即可;
(2)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9.【答案】(1)振动
(2)音调
(3)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导盲杖发出的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导盲杖距离障碍物越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提示音越尖锐;
(3)提示音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0.【答案】直线传播;3×108;静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人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以地面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风云四号”卫星是静止的。
【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11.【答案】温度;空气流动速度;表面积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电吹风吹出的热风使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头发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可使头发上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人头发上的水吹干;我们在吹头发的过程中还不停地把头发撩起,是为了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电吹风快速把头发吹,说明头发上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掉了,因此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入手去分析此题。
12.【答案】升华;错误;-78.5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过一会儿干冰变少了,这是固态干冰直接变成了气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发生了升华,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用电子温度计测得易拉罐底部白霜的温度是-22℃。小明认为白霜是易拉罐外部空气中的气态二氧化碳凝华而成,小明的观点错误,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应低于-75.5℃的温度才会变成固态,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13.【答案】甲;乙;乙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甲和乙声音的频率相同;从图2中波形图可知,乙的振动幅度最小,响度最小。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影响因素是振动的幅度。
14.【答案】(1)西
(2)不相等
(3)2m/s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 (1)前2s内,在相同的时间里,乙物体运动的距离大于甲,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西运动;
(2)由图象得,第4s末甲运动,乙静止,故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不相等;
(3)前4s内,乙物体运动的路程为8m,所用的时间为4s,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m/s。
【分析】(1)在相同的时间里,乙物体运动的距离大于甲,即乙的速度大于甲;
(2)s-t图象描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3)利用速度公式v=进行求解。
15.【答案】(1)
(2)
(3)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图(乙)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其速度大小为1m/s,对应的(甲)中,当路程为6m时,所用的时间为6s,故乙通过4m,所用的时间为2s,故乙的速度为v==2m/s,在图(乙)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下所示:
(2)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连接井底之蛙到井沿并延长即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如图。
(3)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不会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会改变,但水量增加会使水的温度上升变慢,即加热时间变长。
如下图中的虚线部分:
【分析】(1)图(乙)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可知其速度大小为1m/s,从而找出对应的(甲)中的图线,确定乙的图像,根据速度公式得出乙的速度,在图(乙)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
(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画出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
(3)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改变,水量增加则加热时间会增加。
16.【答案】(1)3.2cm——3.3cm;3.24cm-3.26cm;乙
(2)-26
(3)140s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如图1: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端与2.0cm对齐,右侧的读数为5.2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cm-2.0cm=3.2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2.00cm对齐,右侧的读数为5.28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8cm-2.00cm=3.28cm;由于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比甲的小,所以用乙刻度尺测量比较精确。
(2)如图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液柱的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所以温度计的读为-26℃。
(3)如图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指在2到3之间且偏向2;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1个小格代表0.1s,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秒表的读数为t=2min20s=140s。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量程以及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线的位置读数。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17.【答案】(1)均匀受热;慢
(2)停表
(3)B
(4)晶体;6
(5)温度不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受热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3)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选B。
(4)由图象知,萘在第4min到第10min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段时间是萘的熔化过程,所以萘熔化经过了10min-4min=6min;由图可知萘是晶体;
(5)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温度不变。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受热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中可以发现,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从记录的数据找实验测量的工具。
(3)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时会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4)结合图像分析。
(5)根据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进行判断
18.【答案】(1)丙;甲;乙
(2)气压
(3)质量或多少
(4)吸;不变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a图中加盖了,气压高于标准气压,故丙图中沸点为102℃,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丙图;b与c图相比,c水更多,加热时间更长,但沸点相同,故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甲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乙图;
(2)a加热装置中加盖了,气压高于标准气压,对应的丙中沸点为102℃,说明液体的沸点可能与气压有关;
(3)图甲与图乙中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是由于所加热水的质量不同;
(4)根据图像可知,水加热时先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后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故水沸腾时的特点为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 (1)液体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叫做沸点,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吸热的多少与液体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3)在液体的温度变化量不变时,减小液体的质量可以减少液体吸收的热量,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
(4)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9.【答案】(1)解:次声波传到陆地的路程:s=90km=9×104m--
(2)解: t2=360s+60s=420s-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地震中心到陆地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变形求出地震发出的次声波通过海水传到陆地上的仪器需要的时间;
(2)根据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与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相隔360s求出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海啸海浪推进的速度。
20.【答案】(1)解: 司机反应距离:s反应=vt反应=25m/s×0.6s=15m
(2)解:汽车制动距离:s制动=35m-15m=20m-
(3)解: s’反应=70m-20m=5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知道汽车行驶的速度和司机的反应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变形求出在司机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根据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行驶的总路程减去反应距离求出制动距离;
(3)根据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行驶的总路程减去制动距离求出反应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饮酒后反应时间。
21.【答案】(1)沿直线传播;C
(2)固;液;凝华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物态和物态变化
【解析】【解答】(1)“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图1中,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图中C区域的光全部被月球挡住,可出现日全食,B区域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部分被月球挡住,人们看到的是日偏食。
(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由图2可知,丙吸热可变为甲,而甲吸热可变为乙,由此推断,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从乙至丙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凝华现象。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根据图1可判断出现“日全食”的区域;
(2)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据此判断。
22.【答案】(1)粗细;ab;控制变量法
(2)音调;松紧程度
(3)响度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材料和长度相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
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需使长度和粗细相同,材料不同,因此需选择a和b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3)用大小不同的力来弹奏,琴弦的振幅不同,声音的大小不同,即声音的响度不同。
【分析】(1)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23.【答案】(1)运动;静止
(2)不属于
(3)6750;40500;7500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天舟一号”随着火箭升空,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运动的;当“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时,“天舟一号”相对“天宫二号”没有位置的变化,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则“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2)空间实验室在圆形轨道上正常运行,此时天宫二号所做的运动方向改变,不属于匀速直线运动。
(3)“天宫二号”在距地面高度380km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运行,由图2知,地球半径为6370km,所以圆形轨道的半径r=380km+6370km=6750km,圆形轨道的周长:c=2πr=2×3×6750km=40500km,“天宫二号”绕地球一圈的运行时间是90分钟,对接时“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速度相等,运行路程s=c=40500km,所以“天舟一号”的运行速度:v== 7500 m/s。
【分析】(1)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2)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进行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保持不变。
(3)由图3可计算出圆形轨道的半径,利用c=2πr计算其周长;由v=计算对接时“天舟一号”的运行速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