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单元综合测试)
1.罗马的《法学总论》说广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则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文中的第二个“法律”是指( )
A.习惯法 B.成文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2.如表所示为秦始皇时期石刻内容(部分)。据表可知,秦朝
石刻 内容
泰山石刻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琅琊石刻 维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之罘石刻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
琅琊石刻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
A.充分肯定了法治思想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传统
C.用严刑酷法治理国家
D.运用法制治维护国家统一
3.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即开展了长达20余年的德国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
时间 民法典立法工作进展
1874年2月28日 成立“准备委员会”,决定制定民法典的计划
1874年6月22日 联邦议会设立委员会,从事起草民法典工作
1888年1月31日 民法典草案公布,受到各方的批评
1890年 联邦议会又任命一个新的委员会对第一草案进行讨论
1896年1月17日 帝国首相将第三草案提交帝国国会
1896年8月18日 皇帝批准
1900年1月1日 正式施行
A.推动了分权制衡体制的形成 B.有利于巩固帝国政治上的统一
C.扩大了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使君主统治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4.《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5.《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
A.世卿世禄制度崩溃 B.宗法制度遭受冲击
C.政权脱离神权影响 D.修身立德受到重视
6.如图为秦律中的有关规定。据图可知,秦代( )
A.改变了官方的统治思想 B.注重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严密的法律体系 D.积极塑造基层社会新风貌
7.“一般地说,在农业社会,妇女的状况日趋恶化,繁荣使很多上层家庭把妻子当作装饰品;国家强盛则促使对妇女的非正规政治权力加以限制。罗马虽然实行了严格的家长制,但它都是这一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促成这一状况的可能因素是
A.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 B.罗马法制约身体暴力和家庭内惩罚
C.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 D.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平等
8.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9.明代《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员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擅勾属官”“奸党”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从实质上反映出明律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维护专制色彩明显 D.严查官员结党擅权
10.在英美国家,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美更善于把道德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司法化、司法问题程序化,这样英美法院就具有了创制法律的广阔空间。这表明英美法系
A.忽视道德价值 B.优于大陆法系 C.崇尚司法专权 D.法官地位突出
11.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共事务的意识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民的身份特权
D.参政议政的权利
12.下表是两则有关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法律条文,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法律 条文
甲 “成年子女必须分家,不得与父母同属于一个户籍。”
乙 “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割家产。”
A.甲应该符合唐代法律之基本精神 B.乙的主张是汉代重道德教化的体现
C.甲的规定为汉代以礼入律的产物 D.就家庭组织的变迁而言,乙早于甲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14.《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詈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及奴婢、部曲诬告主之期亲、外祖父母者,虽引虚(诬告人主动认罪)各不减。这表明唐朝(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统一 B.家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C.注重维护家庭的等级秩序 D.司法判决主张轻罪重罚
15.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回原籍守孝三年,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先秦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明清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C.历代王朝均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学习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时候,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进行有关古代东西方法律条文的收集。
第一小组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作了相关整理:
“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以论妻?妻智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不智,为收。”大意是: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元,妻子藏匿三百元,妻子应该怎样定罪?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元论处,如果不知道,不追究。
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
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第二小组查找到是古代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的部分条文。其中这样描述:
“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如果手和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三百阿司,如为奴隶,则为一百五十阿司。”
第三小组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他们从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些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第四小组收集《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律,全书30卷460条,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等七律。他们收集到的法律条文是这样的内容:《大明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 十恶”,凡犯 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
各组利用收集的资料进行相关探讨,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第一小组、第二小组搜集的信息,请你说明《秦律》与《十二铜表法》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特点?
(2)你认为第三小组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与《十二铜表法》相比,增添了哪些合理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材料)?
(3)根据第四小组收集的材料,概括《大明律》部分条文反映出的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4)假如你参与了材料的收集,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收集来的历史资料?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与后代相比,汉律还存在着律令不分、礼律杂糅的问题,这说明汉律是原始粗糙的。而魏晋法制实现了一个重大进步,魏明帝制成魏律18篇,尽量把刑法的条文纳入其中;晋武帝时又制订了《泰始律》20篇,由此使“律”的内容集中于刑律,行政制度的内容另行置于“令”中,即置于《晋令》40卷中。汉代律、令不分的问题,至此大为改观。晋朝还制定了《晋故事》三十卷,是各个官署的日常行政规程;还制定了“晋礼”,是王朝各种礼制的汇编、帝国所依赖的各种典章,其部类划分大为合理化。唐朝的法律分律、令、格、式四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从汉代“律、令、科、比体制”到隋唐律令格式体制,魏晋、南朝的进步构成了中间环节之一。此外,晋代法学家张斐、杜预为律作注,使法律概念大为规范化。
——摘编自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明太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推翻了元代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代建立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即在于宣称要恢复以唐宋为代表的正统文明,除了在正统王朝谱系的建构、传统礼制的重塑等方面加以着力之外,在法律制度上,明代也强调以唐宋为榜样,力图重建唐宋时期的律令体系。应该说不仅明代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其令也是沿袭了唐宋一脉的令典和单行令的。《大明令》为令典,在篇目上采取六部分类,在内容上不仅有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规定,在刑令部分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如“十恶”“八议”“刑具”“留存养亲”等。除此之外,明太祖还颁行了不少单行令,用于补充律典和令典规定制度的细节。
——摘编自李贵连《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法律同明代法律的相同之处,并分析魏晋时期法律体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太祖法律体系改革的因素。
参考答案:
1.D2.A3.B4.C5.D6.D7.B8.C9.C10.D11.C12.B13.B14.A15.B
16.(1)特点:内容全面,条文清晰;保护私有财产;法律严酷(刑罚严厉);维护等级制度
(2)内容:不得缺席审判;注重证据;注重保护思想自由;注重保护未成年人。
(3)对反抗封建专制统治、冒犯皇权及触犯纲常名教的行为惩治严厉;发展趋势:君主专制强化,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4)鉴别真伪,去伪存真;分类比较,去粗取精;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等
17.(1)相同之处:都具有吏治、礼仪等规定;都有令典的形式。
影响:规范了法律概念;完善了秦汉以来的法律体系;为隋唐以来法律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元明易代维护王朝正统性的需要;唐宋以来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