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综测)
1.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延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
C.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 D.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2.以下是新中国的一些外交文件和会谈的引文,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②“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③“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④“‘上海五国’进程中形成……‘上海精神’是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A.③①②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3.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
4.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及帝国主义对中国承认问题时表示,“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就不给它们“在中国以合法地位”。他相信根据这种逻辑思考外交,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解放,才能说中国人站起来了。符合这一逻辑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6.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7.《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两拳出击”反美抗苏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8.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这次发言( )
A.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成功推动了朝鲜问题解决
C.拓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
9.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10.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
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 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11.“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可能出自( )
A.日内瓦会议 B.首届亚非会议
C.《中美上海公报》 D.《中日联合声明》
12.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A.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C.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13.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早期盟长在各部旗长中自行推选,后来改由皇帝任命。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B.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践行了民族繁荣的思想 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互惠
14.周恩来在五十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中我国( )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出现了建国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20世纪70年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建交高潮。其中促成第二次建交高潮的事件是
A.中苏建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尼克松访华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嬉,亦称冰戏、冰技,是指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娱乐形式,其中包含多个运动项目。冰嬉中包含的“跑冰戏”和“蹴鞠之戏”等项目,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后金宫廷就开始流行,后来成为清代宫廷冰上娱乐活动的泛称。
入主中原的清朝主政者,将北方民族传统冰上活动与流传两千多年的宫廷百戏相结合,创造了冰嬉盛典,并写入清代的典志体史书之中。从此开始,冰嬉成为清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庆典活动,由传统冰上娱乐活动转变为王朝国家超越民族、超越地城、超越时空的宫廷盛典。
(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代冰嬉盛典的形成因素。
材料二 乾隆十年(1745),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
“国俗”是认同清王朝“天下”的子民共同保持的风俗习惯,也是区分清王朝与异城外邦最具有标志性、符号性、象征性的特征。
在康乾盛世末期的乾隆朝,国家危机逐渐凸显,冰嬉于是作为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乾隆朝将冰嬉盛典完美地融入清代礼乐制度,体现了王朝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将具有“自我文化认同”价值的因素融入国家典礼的过程。王朝国家对生民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悄然成为清王朝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冰嬉作为“国俗”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2.A3.B4.D5.B6.A7.B8.C9.B10.D11.B12.C13.B14.C15.C
16.(1)原因:冰嬉与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清朝统治者的推崇;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族人民的交流交融;政府的重视;大一统思想和民族认同感的加强。
(2)意义:强化了民族认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形成,是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强化了文化认同;丰富了清代礼乐制度内涵;有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成为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17.(1)《国际联盟盟约》开始限制战争;《非战公约》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2)世界大战的教训;国际合作的加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