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2. (本题4.0分)《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饯,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3. (本题4.0分)在历史项目化学习中,某校学生就先秦以来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整理成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铜铸币是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 B.货币种类的更迭周期越来越短
C.白银只是国家财政的支付手段 D.实物货币流行受商品经济影响
4. (本题4.0分)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一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由此可见( )
A.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
5. (本题4.0分)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6. (本题4.0分)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7. (本题4.0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该赋税制度
A.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征收赋税的标准 B.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
C.按人丁、财产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D.于北魏时期开始实施
8. (本题4.0分)如表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表中所反映现象( )
A.源于赋税制度变革 B.表明土地兼并严重
C.危及国家统治秩序 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9. (本题4.0分)明朝初期朱元璋曾说,“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嘉靖九年(1530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各种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简化了税收环节,限制了官员巧立名目渔利百姓。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 B.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
C.限制苛扰促进农业发展 D.减轻贫困缓和社会矛盾
10. (本题4.0分)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11. (本题4.0分)如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 )
年份 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 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
1928 4.1% 5.5%
1934 28.9% 15.7%
A.源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 B.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
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 D.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
12. (本题4.0分)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铁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锡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煤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1,343
糖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3. (本题4.0分)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一变化
A.有利于实现关税自主 B.结束了外贸入超局面
C.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D.加剧了中外民族矛盾
14. (本题4.0分)如图为1862—1874年中国进口货物关税收入情况统计柱状图(单位:两)。该图体现了中国( )
A.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贸易主权逐步丧失 D.关税成为主要收入
15. (本题4.0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
A.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C.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
D.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6. (本题20.0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
材料二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目的和弊端的相同之处。
17. (本题20.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一 从1943年9月起,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就如何建立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的谈判。美国仰仗其数倍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迫使英国最终忍痛放弃其“凯恩斯计划”。1944年7月1日,在美国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这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是美英两国逐鹿国际金融舞台的结果,是美国称霸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开始。美国不但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可以用美元支付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但是,各国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43年,中国政府甫一收到怀特和凯恩斯计划,就将之当作潜在的财政援助表示欢迎。与怀特提议类似,中国政府支持货币价值需用黄金定值,未经基金理事会同意,汇率不得更改。这与中国需要稳定的货币以吸引外资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的。在美英最终方案出炉前中国官员认为中国“应该为弱国说话”,提议鼓励对于“相当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的投资。1944年6月,中国政府派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在会议上,中国表成功争取到了国土被侵占国家在决定基金原始平价的灵活度。为避免影响会议前途,中国代表团率先主动宣布增加认股额5000万美元,促成各国在认缴股份上取得圆满结果。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为5.5亿美元,投票权5750票,居世界第四位。
——摘编自埃里克赫莱纳《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提出的重建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详解】
材料中可以看出,铲子、刀、纺轮都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都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B正确;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起源于艺术想象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A;题干意在说明布币的形成来源,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到一定程度产生货币,货币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推动了经济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布币、刀币、环钱基本都是铜或者青铜铸币,铸铁技术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
2.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不断改革过程,有利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社会治理的不断改进,D项正确;币制改革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艰难,汉初文景之治经济取得较好发展,排除A项;当币制改革符合社会经济需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现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长,排除B项;材料与制币技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先秦以来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可知,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初期,货币制度不断的演变,但从秦代的秦半两到民国初期的铸币,可以得出铜铸币是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A项正确;货币种类的更迭周期越来越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白银只是国家财政的支付手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物货币流行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4.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黄金成为世界共同承认的通货,说明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D项正确;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排除A项;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排除B项;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1949年,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
6.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
7.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可知是两税法,以资产多少为征税依据,一年秋夏两次征税,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两税法没有消除贫富差距,是唐中期时候实行,排除BD项。故选C项。
8. 【答案】C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唐朝中叶后,国家财税收入比重中,地方留成较大,说明这一时期地方的势力开始危及中央政府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与赋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地方税收留成增多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初朱元璋强调“厚本抑末”,也就是重农抑商,明后期张居正改革却实行“一条鞭法”,“折银征收”税赋,使得农民与市场之间形成联系,显然是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一条鞭法的实行主要是增强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A 项不是从“重农抑商”到“折银征收”税赋这一“调整”的目的;朱元璋强调“减省徭役”“厚本抑末”和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简化税收环节”都是为了限制苛扰促进农业发展,是两者相同点,不是调整变化,C项可以排除;减轻贫困显然不是其主要目的,因为普通农户的负担也需要减轻;此外,无论朱元璋还是张居正都有减轻贫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而非调整的目的,所以D项不准确。
10.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4年与1928年相比,南京国民政府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B项正确;民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官僚资本的膨胀出现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排除C项;关税变化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成本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答案】D
【详解】
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
13. 【答案】C
【详解】
“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是为了迎合英国对华商品倾销的需要,而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关税方针是体现了关税自主,是为了维护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真正发挥关税的作用,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方针已经代表了关税自主的实现,排除A;关税方针的变化无法说明是否结束了外贸入超,排除B;关税自主和是否加剧中外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
14. 【答案】A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中国进口货物关税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时间不符,排除B项;关税收入增加不能体现出贸易主权的逐步丧失,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关税在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因此不能说明关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所说,海关官吏违背正常关税税率,经常索取一倍到三、四倍钱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官员的腐败妨碍了中外的正常交流,D项正确;海关官员的勒索不能维护自然经济、与抵御外来侵略无关、也不会把勒索来的钱财交财政,ABC项错误。
16. 【答案】(1)特点:具有一定继承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汉化、封建化);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涉及范围广;
(2)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
(3)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
【详解】
(1)特点:据材料“……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可知,具有一定继承性;据材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可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汉化、封建化);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涉及范围广。
(2)特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历史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等方面回答。
(3)目的:据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弊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等角度回答。
17. 【答案】(1)背景:国际金融货币关系动荡不安;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难以维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英两国争夺国际金融领导权;
(2)建议:以黄金确定货币价值,稳定汇率;加强对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保护战争受害国的正当利益;
(3)不同点: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争取国际援助,谋求战后发展。
美国: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美国:仰仗自身实力逐鹿国际金融舞台;中国:通过推动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地位。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后,国际金融货币关系动荡不安,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难以维系;根据“从1943年9月起,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就如何建立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的谈判”可知,美英两国争夺国际金融领导权;根据“美国仰仗其数倍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迫使英国最终忍痛放弃其‘凯恩斯计划’”可知,二战后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2)建议: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政府支持货币价值需用黄金定值,未经基金理事会同意,汇率不得更改”可知,以黄金确定货币价值,稳定汇率;根据“提议鼓励对于‘相当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可知,加强对不发达国家的投资;根据“中国‘应该为弱国说话’”可知,保护战争受害国的正当利益。
(3)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美国)迫使英国最终忍痛放弃其‘凯恩斯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是要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根据材料二中“中国需要稳定的货币以吸引外资的发展目标”可知,中国是为了争取国际援助,谋求战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可知,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政府派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在会议上,中国表成功争取到了国土被侵占国家在决定基金原始平价的灵活度”可知,中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过程中,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根据材料一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称霸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开始”“美国不但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可以用美元支付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可知,美国仰仗自身实力逐鹿国际金融舞台;根据材料二中“中国代表团率先主动宣布增加认股额5000万美元,促成各国在认缴股份上取得圆满结果。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为5.5亿美元,投票权5750票,居世界第四位”可知,中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推动国际合作,提高了国际地位。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