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习题(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习题(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1 21:2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1、“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2、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3、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4. 汉魏时期,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土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以年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类行为,汉魏皇帝一般也不予追究。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
A.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 B.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
C.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 D.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
5. 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政策的 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  )
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6. 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 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  )
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
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
7. 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
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8. 唐太宗“以天下为家”“唯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9.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材料(  )
A.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垄断选官权 B.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D.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10. 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 )
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
11.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
12. 自科举制创立以来,选官取士,历代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
A.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利于社会公平 B.科举制无法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 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
13. 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  )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 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14.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15.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表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 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选官制度, 概括其影响。
答案:1-5CDDAB 6-10AACCC 11-15ADCDC
16(1)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科举制。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