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同步检测
一、填空题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之谓自谦 B.如恶恶臭
C.故谚有之曰 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谦”通“慊”。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2.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闲居”指“独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其机如此 B.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 D.大人闲居为不善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C项,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D项,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对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③见君子而后厌然 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C
解析:分析:“焉”:①代词,这;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然”: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代词,那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老老而民兴孝
A.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先诚其意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6.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是判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7.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止”,应为“最高的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8.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C.①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桀、纣帅天下以暴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东西。B项,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都是介词,用,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B
解析:分析: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荫”应为“把……安置到树荫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B. ①故万举而不陷,②天下平而无故矣
C. ①赢缩、卷舒,与物推移,②寘诸槖以与之
D. ①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②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B项,①连词,所以;②名词,事情。C项,①介词,跟、同;②动词,送给。D项,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应是“罢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齐:整齐。 B.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
C.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导致。 D.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畏:害怕。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齐:管理;C项,致:求得;D项,畏:敬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B.德者,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C.如见其肺肝然,如恶恶臭
D.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中庸其至矣乎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皆理解为像,好像;A项,第一个“而”是顺承连词,并且;第二个是转折连词,然而;B项,第一个“也”,助词,表判断;第二个是助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D项,第一个“乎”,介词,在;第二个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二、选择题
16.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孟子》。
答案:《大学》|《中庸》
解析:分析:我国流传下来的有关四书的说法,指的是四书共包括《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四部。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答案: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环境,再联系课文内容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8.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环境,再联系课文内容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9.此谓诚于中,形于外,____________。
答案: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环境,再联系课文内容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20.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君子契矩之道也。
答案: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环境,再联系课文内容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译文:
答案: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答案: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译文:
答案: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解析:分析: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的“明”,“诚于中”的“诚”,“形于外”的“形”;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本文大体按“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展开。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答案:路上→居室→庭院→郊野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四句主要描写什么情景?
答案:这四句描写作者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是说路上情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是写回家情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写庭院情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最后写郊野情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不超过45个字)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自己的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儒家为主导;依《四库全书》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尤其是经部为重。
答:
答案:国学是指兴起于20世纪初的以儒学为主体的包括医学、戏剧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解析:分析: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兴起于20世纪初”“以儒学为主体”“包括医学、戏剧等在内”等重要信息。还要注意不能超过字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掌握情况。把长句变成短句时,首先根据句式特点弄清长句包含的所有要素;其次要求每个短句通顺、无语病;最后要涉及长句中的所有要素,不能有遗露。
24.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1 :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2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3 :
答案:(示例)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
解析:分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是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很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掌握情况。把长句变成短句时,首先根据句式特点弄清长句包含的所有要素;其次要求每个短句通顺、无语病;最后要涉及长句中的所有要素,不能有遗露。
25.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下面文字的中心思想。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宏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心思想: (不超过16字)
答案:大乘佛经劝人向善并可以在家修行。
解析:分析:该段文字是引导人们如何向善,并且怎样向善。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