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6.2碳的氧化物(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的生活场景图片,如汽水的生产、炭火取暖、煤气中毒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涉及到的物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碳的氧化物。
明确目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新课讲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5 分钟)
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装有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顺序。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提问学生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向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师将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可提供蒸馏水、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二氧化碳气体等实验用品,让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O + H O = H CO 。接着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得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H CO = H O + CO ↑。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教师演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Ca (OH) + CO = CaCO ↓ + H O。介绍该反应在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应用。简单介绍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NaOH + CO = Na CO + H O。
用途: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如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制汽水等。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5 分钟)
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提醒学生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介绍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教师点燃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2CO + O = 2CO 。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直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CO + CuO = Cu + CO 。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中一氧化碳的作用,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毒性: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一旦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就会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介绍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用途:结合一氧化碳的性质,讨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如作燃料、冶炼金属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比较,组织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种物质性质的理解,认识到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但由于分子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对比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C. 二氧化碳有毒,会使人中毒死亡
D.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组成元素不同
C. 分子构成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它们的排放,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较好地掌握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实验速度较慢,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讲解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讲解抽象知识时,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及尾气处理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3.知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煤炭燃烧时,有时候产生CO2,有时候产生 CO,CO和CO2像是一对亲兄弟。
二氧化碳分子
一氧化碳分子
结论:
观察二氧化碳分子与一氧化碳分子,区别在哪里?
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组成元素相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是否相同呢?
新知探究
知识点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密度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比空气略小(1.250g/L)
与空气密度相近,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CO + O2 2CO2
点燃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 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会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煤炉口
煤炉中部
煤炉底部
2CO + O2 2CO2
点燃
C + O2 CO2
点燃
CO2 + C 2CO
高温
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
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再
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严
重时会危及生命。当一氧化碳在
空气中的含量占到总体积的0.02%时,人在2h~3h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毒性
一氧化碳的毒性
你知道吗?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煤气中毒的事故,使用煤炉应注意什么?
用煤炉取暖时应加装烟囱,并注意通风。
急救措施: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1)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煤炉边上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
(2)有人说他身强力壮,不会煤气中毒,等到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煤炉搬出去,这样做行吗?
不行,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不行,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应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烟囱经常清理
为了让人们易于察觉一氧化碳泄漏,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3)CO有剧毒,那么冬天房间里用煤或木炭取暖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4)我们的家用煤气中常常会添加一些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乙硫醇),你知道为什么吗?
(5)如果发生煤气泄漏怎么办?
(6)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度的怎么办?严重的又该怎么办?
迅速关上煤气总开关,打开门窗,并且不要使用家里的任何电器
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
严重的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C
CO2
点燃
C + 2CuO === 2Cu + CO2 ↑
高温
CO
CO2
点燃
CO + 2CuO?
对比一氧化碳和单质碳
可燃性
可燃性
还原性
还原性?
C + O2 === CO2
2CO + O2 === 2CO2
实验探究: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
反应物:固体
反应条件:高温
反应物:固体+气体
反应条件:加热
CO
CuO
澄清
石灰水
CO有毒,
需尾气处理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实验步骤:
防止CO不纯,点燃或加热后发生爆炸。
(1)实验前先检查CO的纯度。
(2)先通入一会儿CO,然后对装有CuO的位置加热。
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避免CO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3)反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
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实验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CuO失去氧变成Cu,具有氧化性;CO得到氧变成CO2,具有还原性。
实验结论:
CO具有还原性,CuO + CO Cu + CO2
尾气处理的常见方法
一氧化碳的尾气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多余的一氧化碳点燃;二是将多余的一氧化碳收集再利用。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CO的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毒性
CO的用途 作气体燃料 冶金工业 /
还原性
冶炼金属(如炼铁)
CO +
Fe2O3 = === =
Fe +
CO2
3
高温
3
2
决定
反映
一氧化碳的性质——还原性(冶炼金属)
3CO + Fe2O3 === 2Fe + 3CO2
高温
赤铁矿
(主要成分Fe2O3)
宏观
微观
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相同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
同:
异:
碳元素质量分数不同
同:
异:
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
不同种分子
不同种物质
CO
CO2
碳原子
氧原子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
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不同
决定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
物质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色 态 味
密度
水溶性
难溶于水
比空气稍小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能溶于水
比空气大
排水法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物质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
与水反应 ——
与石灰水 反应 ——
毒性
主要用途
相互转化
2CO+O2 ===2CO2
灭火、温室肥料、化工原料
燃料、冶炼金属
CO2+ C === 2CO
点燃
高温
有毒
无毒
CO2+Ca(OH)2==CaCO3↓+ H2O
CO2+H2O==H2CO3
在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O+Cu===Cu+CO2
△
2CO+O2 === 2CO2
点燃
典例1 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D
解析:CO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无法吸收CO,不能防止CO中毒。
典例2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是( )
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说明产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既能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D.有效地防止反应中多余的一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
B
1.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 CO 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 CuO B. O2 C. Fe2O3 D.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2.一 氧化碳可以用于冶炼金属,在反应 CO+CuO Cu+CO2 中, CO 表现出 ( )
A.氧化性 B.可燃性 C.助燃性 D.还原性
D
【点方法】氧化性和还原性都是反应物具有的性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都是反应物发生的反应。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键:看该物质是“得氧”还是“失氧”,“得氧”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失氧”发生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3.某地一对夫妻因天气寒冷在房内放置炭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该事件提醒我们要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下列有关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规范使用煤炉,装上烟囱并使其完整
B.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C.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
D.煤气中常加入少量有特 殊气味的乙硫醇 (C2H 5SH),防止煤气中毒
【点拨】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产生的一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可能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C 错误。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4.木炭或燃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 CO 气体,下列关于 CO 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CO 气体可以作燃料
B. 高温下, CO 气体可与 Fe 2O3 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 Fe 和 CO2
C. 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 CO 气体容易使人中毒
D. 将 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拨】CO 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A 正确; CO具有还原性,可与 Fe2O3 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 Fe 和CO2, B 正确; CO 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 C 正确; CO 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错误。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5. [2023·大庆期中 ] 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
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对该实验
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实验前,应先点燃装置①的酒精灯,再通入一氧化碳
B. 实验中可观察到装置①的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C. 装置②可验证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一定量 二氧化碳
D. 实验结束时,先熄灭装置①的酒精灯,继续通 入一氧化碳至玻璃管冷却
【点拨】由于 CO 具有可燃性,为了防止发生爆炸,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再点燃装置①的酒精灯, A 错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单质铜,氧化铜是黑色的,单质铜是红色的, B 正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装置②可检验二氧化碳并吸收一定量二氧化碳, C 正确;热的铜能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故实验结束时,要先熄灭装置①的酒精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玻璃管冷却, D 正确。
【答案】 A
【点方法】做 CO 还原 CuO 的实验,一定要牢记两个先后顺序,切勿颠倒: CO 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会爆炸,后者颠倒会氧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6. 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 酒 精灯移至 CuO 处加热。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
B.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反应过程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
D. 装置中发生反应: 2CuO+C 2Cu+CO 2↑
【点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没有混合在一起,不能发生反应。该装置中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再将酒精灯移至氧化铜处加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D 错误。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7.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下面是这三种物质的一些具体应用。
A. 碳酸饮料 B.高炉炼铁
C.干冰 D. 燃料燃烧
这些物质中:
(1) 可作制冷剂,用于人工增雨的物质是______ (填名称) 。
干冰
(2) 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的物质是______ (填化学式)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高炉炼铁利用了一氧化碳的 ___________性。
(4) 写出可用作燃料的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
CO2+H2O H2CO3
还原
2CO + O2 2CO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8.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 能相互转化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 燃料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 多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9. [2023·沧州期中 ] 碳及其化合物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C → CO CO2 X(“→”表示一种物质能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上述由 C 转化为 CO2 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
B. CO 只能通过与 O2 反应转化为 CO2
C. CO 2 通过与 C 反应转化为 CO,化学方程式为 C+CO 2CO2
D. X 可能是碳酸
【点拨】C、 CO、 CO2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0、 + 2、 +4,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 A 正确; CO 在加热时还原氧化铜也可以生成 CO2, B 错误;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 正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所以 X 可能是碳酸, D 正确。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10.三氧化二碳(化学式为 C2O3)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可溶于 水,与水反应生成草酸,且常温下不稳定, 三氧化二碳的其他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 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三氧化二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3
B.三氧化二碳具有还原性
C. 三氧化二碳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
D. 三氧化二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没有相似之处
课堂小结
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
还原性:CuO+CO Cu+CO2
可燃性:2CO+O2 2CO2
点燃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谢谢观看!(共58张PPT)
6.2碳的氧化物(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的生活场景图片,如汽水的生产、炭火取暖、煤气中毒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涉及到的物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碳的氧化物。
明确目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新课讲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5 分钟)
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装有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顺序。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提问学生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向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师将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可提供蒸馏水、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二氧化碳气体等实验用品,让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O + H O = H CO 。接着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得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H CO = H O + CO ↑。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教师演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Ca (OH) + CO = CaCO ↓ + H O。介绍该反应在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应用。简单介绍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NaOH + CO = Na CO + H O。
用途: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如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制汽水等。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5 分钟)
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提醒学生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介绍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教师点燃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2CO + O = 2CO 。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直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CO + CuO = Cu + CO 。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中一氧化碳的作用,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毒性: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一旦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就会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介绍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用途:结合一氧化碳的性质,讨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如作燃料、冶炼金属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比较,组织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种物质性质的理解,认识到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但由于分子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对比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C. 二氧化碳有毒,会使人中毒死亡
D.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组成元素不同
C. 分子构成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它们的排放,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较好地掌握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实验速度较慢,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讲解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讲解抽象知识时,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再次体会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4.发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关联词搜索
温室
效应
碳中和
汽水
呼吸
作用
光合
作用
碳达峰
灭火
低碳
生活
合成
淀粉
气体
肥料
碳循环
CO2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二氧化碳
CO2是地球生命活动的基石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温室
效应
碳中和
汽水
呼吸
作用
光合
作用
碳达峰
灭火
低碳
生活
合成
淀粉
气体
肥料
碳循环
关联词搜索
CO2
生活中的CO2
蔬菜大棚中的
CO2发生器
生态缸补充CO2
CO2作气体肥料
CO2用于灭火
CO2灭火器
思考:
1. CO2可燃吗?
2. CO2能支持燃烧吗?
思考问题:
1.烧杯内的蜡烛熄灭了,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2.为什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CO2制汽水
雪碧配料表:
水、果葡糖浆、白砂糖
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柠檬酸、柠檬酸钠、苯甲酸钠等)、食用香精
问题1:CO2能溶于水吗?
问题2: CO2与水混合后液体性质变了吗?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实验验证——CO2的溶解性
现象
结论
解释
塑料瓶变瘪了
CO2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所以瓶会变瘪
实验验证的思路:被溶解物质的量减少。
颜色 气味 密度 (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无色 无味 比空气的大 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易升华。
干冰的升华
比较CO2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对大小的方法
1.将两个相同规格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托盘上,调节平衡。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入一侧的烧杯中,可观察到该侧托盘下沉。
2.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表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取三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Ⅰ喷水
纸花不变色
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纸花不变色
CO2不能使石蕊变红
II直接放入CO2中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纸花由紫变红
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H2CO3能使石蕊变红
Ⅲ喷水后放入CO2中
Ⅳ将Ⅲ步实验后的纸花烘干
纸花由红变紫
H2CO3不稳定,受热后易分解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CO2和H2O(H2CO3
CO2↑ + H2O)。
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不是CO2,而是CO2与H2O反应生成的H2CO3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物质,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a(OH)2+CO2 CaCO3↓+H2O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来检验CO2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总结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H2O H2CO3。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
CaCO3↓+H2O。
4.二氧化碳能与C反应: C+CO2 2CO。
高温
交流讨论: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粉刷墙壁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墙壁会“出汗”。为什么?
CO2+ Ca(OH)2 ==CaCO3 ↓+ H2O
A
A.二氧化碳不能溶于水
B.二氧化碳无色无味
C.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能
典例1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可作致冷剂,用于人工增雨、制造舞台云雾背景等。
用来灭火。
可作气体肥料,参与植物光合作用。
可作化工原料,生产纯碱。
物理性质
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
3 使人呼吸急促
10 使人丧失知觉、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CO2无毒,但CO2不能供给呼吸。
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换气!
CO2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产生途径
消耗途径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关联词搜索
温室
效应
碳中和
汽水
呼吸
作用
光合
作用
碳达峰
灭火
低碳
生活
合成
淀粉
气体
肥料
碳循环
CO2
温室效应——CO2的过量排放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增强,会导致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后果:
(1)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
(2)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
(3)极端天气频发;
(4)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等。
降低CO2含量——碳减排、碳转化等
典例2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明确提出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发展氢能源 D.推广燃煤发电
D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不能溶于水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C.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
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2. [2023·三亚期中 ] 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的是 ( )
A.灭火
B.人工增雨
C.供给呼吸
D.作气体肥料
【点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A 不符合题意;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增雨, B 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C 符合题意;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3.下列实验现象中,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B.软塑料瓶变瘪
C.石蕊溶液变红 D.气球上浮
【点拨】蜡烛自下而上熄灭,体现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该实验既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证明其化学性质, A正确;软塑料瓶变瘪,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体现其物理性质, B 错误;通入二氧化碳后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体现其化学性质, C 错误;倒入二氧化碳后气球上浮,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体现其物理性质, D 错误。
【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4.按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
(1) A 中的实验现象说明 CO2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 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 2 CaCO3↓+H2O
(3) C 中干石蕊纸花不 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5.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C.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偏高,会导致海洋酸化
D. 同一年度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会明显高于冬季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6. [2023·江西 ] 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
A.走路上学 B.随手关灯
C.焚烧垃圾 D.植树种草
C
【点方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可从实际生产生活出发。可以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少用一张纸,种植一棵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7.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 间内, CO2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1) 大气中 CO2 过多会导致____________加剧。
温室效应
(2) 下列是常用的碳中和方案。
① 碳捕集:应选择碱性试剂吸收捕集 CO2。
② 碳循环:为降低 CO2 含量,科 学家正在研 究一 种 新 型“人造树叶”,它 能吸收空气中的 CO2 并转变 为乙醇(化学式为 C2H5OH)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2CO2+3H2O C2H5OH+3X, 则 X的化学式为_______ 。
O2
③ 碳替代:选用氢气作为碳替代能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气可以采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得,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作为碳 替代能源的有_______________ (答一种即可)。
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2H2O 2H2↑+O2↑
风能(合理即可)
(3)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________(填字母) 。
A.双面使用纸张 B.植树造林
C.露天焚烧垃圾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8.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 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木条熄灭,则该 气体是 CO2
C. 干冰可用来制造舞台云雾背景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 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点拨】CO2+H2O H2CO3,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并不是 CO2 具有酸性, A 错误;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 CO2,还可能是氮气等, B 错误; CO2 不能供给呼吸,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要做灯火试验, CO2 无毒, D 错误。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9.为了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情况,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 1 所示实验装置。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压强传感器和一支装有 20 mL 蒸馏水的注射器,迅速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烧瓶内的压强变化曲线如图 2 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BC 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水进入烧瓶,导致气 体被压缩
B. CD 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
C. 该实验说明 1 体积水能溶解 1 体积的二氧化碳
D. 实验结束后取少量烧瓶中的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课堂小结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的大
化学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O2+H2O H2CO3
CO2+Ca(OH)2 CaCO3 +H2O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