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五单元《求谏》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五单元《求谏》同步检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求谏》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慰问。 D.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勖:勉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金器不已,必玉为之,②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B. 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C. ①举其愆过,②太宗知其若此
D. 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A
解析:分析:均为动词,做。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它,代意见。C项,①代词,代君主;②代词,情况。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3.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③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分析: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加线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 ①而耻学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副词,竟然;A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对于;D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转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5.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A.便即护短不纳 B.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C.必虚己纳之 D.或有人臣谏事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无活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6.下列各句与“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B.下为百姓所怨
C.安能谏人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和B项都是被动句,C项反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7.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8.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 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渐”的意思是“开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9.下列语句中加线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B.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 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②朕所为事
D. ①遂答云“已为之”,②竟不为停改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都是动词,当做、作为。B项,①表被动;②动词,制造。C项,①判断词,是;②动词,做。D项,①动词,做;②介词,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0.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 B.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换取。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不亦鲜哉 鲜:新鲜。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鲜: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B.有与之临乎渊谷者/遂与之俱出
C.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则或咎其欲出者
D.宜乎臣之噤口卷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语气词,表感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介词,和。C项均为指示代词,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读之数过 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然纵不读书
C.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木受绳则直 D.变而为院本 化而为鸟
答案:C
解析:分析:第一个“则”表示判断,那么;第二个“则”是连词,表顺承关系。A项,代词;B项,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成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乃为人欲引去 B.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C.君子喻于义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D
解析:分析:例句与D项为判断句。A项,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5.下列各句中,与“决定目之为经矣”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B.笔之于书 C.吾妻之美我者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活用为形容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
16.唐太宗曾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7.谏官制度的核心是________。
答案: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
解析:分析:所谓谏就是劝谏的意思,谏官的职责就是项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指出君主的毛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8.记录唐太宗时的政治状况的《 》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之作。
答案:《贞观政要》
解析:分析:《贞观政要》就是一部专门记录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状况的经典之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19.人欲自照,________;________,必藉忠臣。
答案: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20.惟君臣相遇,_______,则海内可安。
答案:有同鱼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三、问答题
21.《贞观政要》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答案:该书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写的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共40篇,合为八卷。
解析:分析:《贞观政要》是一部专门研究唐太宗时期的政绩和君臣论证的重要著作,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吴兢,全书共有8卷,内容全面,具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2.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徴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答案: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1)“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答案: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解析:分析:注意几个句子中重要字词“匡”、“目耳”、“下”以及“怨滞”等的意思。注意几个句子中重要字词“诋诃”、“芜词”、“拙迹”等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2) 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刘邦性格:工于心计,善于应变、擅长用人,能言善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学生可以根据人物在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来具体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打量阅读优秀作品,培养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
24.在下文标号的①②③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1 :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2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3 :
答案:(示例)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
解析:分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是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很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掌握情况。把长句变成短句时,首先根据句式特点弄清长句包含的所有要素;其次要求每个短句通顺、无语病;最后要涉及长句中的所有要素,不能有遗露。
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谏论下
苏 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答案: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的能纳谏的国君。
(2)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答案: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
解析:分析:注意几个句子中重要字词“患”、“拙”、“所以”、“合时”等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