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坛经>两则》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住:担任。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住”应解释为“停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衣将为信禀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动词,作为。其余三项均为介词,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3.下列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5.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应为“当令(弟子们)自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6.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原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7.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宗:派别。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疾:快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8.下列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便传顿法及衣,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B. ①法以心传心,②为之斗斛以量之
C. ①世人尽传南能北秀,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D. ①故名渐顿,②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①连词,和;②动词,等到。B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C项,①副词,全都;②动词,吃完,吃光。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所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9.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读懂语句的意思,然后按照意思来判断分句之间的关系。
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笈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法器时的危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说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却: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持:拿来。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准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安排。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艰辛贫乏,于市卖柴,②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
B. ①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②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C. ①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②因此便立南北
D. ①今故远来礼拜和尚,②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①副词,就;②连词,却。另注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①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C项,都是“就”的意思。D项,都是“特意”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4.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分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排除这两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5.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大段:仔细。
B.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 切己:切身。
C.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
D.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自文:自己写文章。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自文:自然成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
16.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_____、_____、_____三家。
答案:儒|释|道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思想学派主要有儒、释和道三家。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佛教历史上有许多经典,其中多是从_____传入的。
答案:印度
解析:分析:因为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所以我国历史上许多的佛教经典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记述唐朝禅宗慧能弘法的_____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
答案:《坛经》
解析:分析:《坛经》这部经典著作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它再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是唐朝时禅宗慧能弘法的作品,更是佛教史上喊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书的著作。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9.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 _____,____。
答案: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20._____,_____,故名渐顿。
答案:法无渐顿|人有利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结合自己平时对诗歌名句的积累,准确填写语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三、问答题
21.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答案:从信仰上看,包括如来佛,观音菩萨等进入中国人崇拜的神灵体系; 从观念上说,色空理论,轮回思想,因果报应等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
解析:分析:佛教在我国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信奉佛教的人在中国已然很多。可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词语或句子,并对这些字词句进行不同方面的赏析,然后对赏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
22.“佛”究竟是什么?
答案:佛是“佛陀”的略称,而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正因为这种觉悟,佛又是一个能够普度众生的神。
解析:分析:B项,“住”应解释为“停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3.如何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答案: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答案: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解析:分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自贤”的“贤”和反问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两个反问句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
一只蛋壳里的鸡,正准备顶破蛋壳,忽听外面的同伴说:“下雨了,快躲;刮风了,快逃;猫来了,快藏!”蛋壳里的鸡一阵紧张:“多亏我没有出去,原来外面如此烦恼,我何不舒舒服服地蹲在壳内呢!”不久,这只小鸡未出世便憋死在蛋壳内。
答:
答案:面对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不能一味逃避。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虽然浅显,却有大智慧,就如《百喻经》里的小故事,耐人寻味。很明显,蛋壳里的小鸡因为害怕外面的风雨,选择了一味逃避,以致最后死在蛋壳里,是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难免,我们要勇于面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25.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下面文字的中心思想。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宏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心思想: (不超过16字)
答案:大乘佛经劝人向善并可以在家修行。
解析:分析: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三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为佛经分类。本题主要考查对象为大乘佛经,是压缩语段和使语言简明。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