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第一章第四节透镜成像规律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第一章第四节透镜成像规律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5-26 09:5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第一章
第四节透镜成像规律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答案:A
解析:解答: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焦距为10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故选A.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2倍焦距.
掌握物距的概念,知道物距是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解答: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30cm﹣20cm=10cm,故本选项错误;
B、图乙中,物距u=15cm,像距v=30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本选项正确;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2)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3)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如果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的缩小、倒立的实像,那么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B.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C.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答案:A
解析:解答: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应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透镜,并增大像距,将光屏远离透镜,所以蜡烛和光屏都要向右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要使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后的位置如图,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对于该次实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D.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答案:C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不正确,B错误;
照相机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5.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更近些),在墙上能看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A
解析:解答:窗户在墙上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关键取决于窗户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物距与凸透镜焦距之间的关系,通过题意知凸透镜离墙较近,如果能在墙上成像,像距一定小于物距.所以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小于物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物距;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大于物距.
6.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30cm B.20cm C.10cm D.5cm
答案:A
解析:解答: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像,
则u>2f,即50cm>2f,解得f<25cm,则选项BCD都符合,只有A选项是不可能的.
故选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当u>2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解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7.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解答: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分析:①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②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8.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符合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A、物像上下不颠倒.故A错误.
B、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并且是放大的像.故B正确.
C、物像是缩小的像,故C错误;
D、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是缩小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9.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试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案:A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说明像距不合适,由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像距太远了,所以当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远视眼镜片.
故选A.
分析: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和20cm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凸透镜是L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若凸透镜是L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6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7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解答:(1)若凸透镜是L1,此时物距u=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应该是f<v<2f,.而图中v=10cm,故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当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故A错误,B正确;(2)若凸透镜是L2,此时物距u=40cm=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应该是v=2f=40cm,将光屏移到60cm刻度线处,此时v=10cm,则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故C错误;(3)若凸透镜是L2,此时物距u=40cm=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应该是v=2f=40cm,而小明将光屏移到70cm刻度线处,此时v=20cm,则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1.通过对《多彩的光》学习,以下物理现象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虚像
B.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
C.物体通过平面镜可以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
答案:B
解析:解答:A、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A错误;
B、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B正确;
C、物体通过平面镜可以成正立等大的虚像,C错误;
D、近视眼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之前,所以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先对光线进行发散,使其比原来延迟会聚,D错误.
故选B.
分析:A、物距大于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C、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D、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造成,应佩戴具有发散光线作用的透镜.
1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解析:解答: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2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选C.
分析:(1)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13.一凸透镜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可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解析:解答:一凸透镜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4.小明在光具座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再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则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9cm B.12cm C.15cm D.18cm
答案:D
解析:解答: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此时物距大于2f,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即30cm>2f,f<20cm<2f,则可得15cm<f<20cm,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
15.艾力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34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 cm B.20 cm C.30 cm D.40cm
答案:A
解析:解答:由题意知,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34cm>2f,解得:f<17cm,选项中只有A满足.
故选A.
分析:从图中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应满足u>2f,建立不等式后求解.
二.填空题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是 (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答案:倒立|缩小|照相机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蜡烛在距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照相机.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17.小军同学利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中当光屏距凸透镜18cm时,会在光屏上出现一个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答出一个即可).
答案:缩小|照相机
解析:解答:由题意知,f=15cm,当光屏距凸透镜18cm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会在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分析:当像距处于f和2f之间时,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18.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把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8cm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 的实像.小明站在平面镜前2m,他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距平面镜
m.
答案:缩小|2
解析:解答: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8cm的位置,u>2f,所以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平面镜成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距平面镜的距离为2m,所以他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m.
故答案为:缩小;2.
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2)平面镜成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9.小明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18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的清晰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 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清晰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他可将光屏 凸透镜.
答案:放大|会聚|靠近
解析:解答:已知f=10cm,则2f=20cm,蜡烛在凸透镜前18cm处,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所以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放大;会聚;靠近.
分析:(1)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使像提前形成.
20.如图,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调节光屏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的中间,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则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仍可出现清晰的像.
答案:投影仪|右
解析:解答:(1)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幻灯机或投影仪;(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和凸透镜的中间给凸透镜戴上一片“近视眼镜”,则由于对光线的发散,像将远离凸透镜,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故答案为:投影仪;右.
分析:(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若像距大于物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据此分析像距的变化.
三.解答题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图甲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此时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什么实像?
答案:缩小
(2)如图乙所示.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凸透镜换成了薄玻璃板.此时调节光屏(未画出)的位置,光屏上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答案:一个燃烧的蜡烛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若在透镜上放一个蜘蛛,在光屏上的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只是会变暗.
因为蜘蛛遮住了蜡烛射向凸透镜的一部分光线,但蜡烛射向凸透镜其他部分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所以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解析:解答:答:一个燃烧的蜡烛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若在透镜上放一个蜘蛛,在光屏上的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只是会变暗.
因为蜘蛛遮住了蜡烛射向凸透镜的一部分光线,但蜡烛射向凸透镜其他部分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所以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为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如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30 15
2 20 20
3 15 30
4 5 /
(1)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
答案:正立、放大的虚像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与透镜怎样操作?,将光屏与透镜怎样操作?
答案: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过强,因此需要凹透镜来减弱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即近视眼要用凹透镜来进行矫正
(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透镜方向怎样移动?
答案:远离
解析:解答:(1)用手机拍照片时,其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一样,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过强,因此需要凹透镜来减弱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即近视眼要用凹透镜来进行矫正;
(3)手机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应用是照相机;
当物距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f;
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f,应用是幻灯机或投影仪;
当物距小于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1 由表格数据根据u=2f时的成像特点判断凸透镜的焦距,从而判断第4次成像特点;
②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由此分析解答像要变大时蜡烛和光屏的移动;
2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由此分析像距变化情况.
23.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怎样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答案:会聚;11.0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什么?
答案:光屏上不是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确定不够准确
解析:解答: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而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所以,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的焦点重合,故两个透镜间的距离为10cm+6cm=16cm.
故答案为:16.
分析:(1)通过甲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2)根据物距、像距的确定方法进行分析.
24.视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镜贴近眼睛,观察远处的房屋,眼前“模糊”此时来自远方房屋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什么方?如图所示,他又伸直手臂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房屋清晰的什么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那侧?
答案:解答:视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镜贴近眼睛,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此时来自远方房屋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小明看到眼前“模糊”;
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房屋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像异侧.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右侧.
故答案为:前;实;右.
解析: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成像情况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25.在图中,凸透镜焦距为12cm,当蜡烛在 20cm刻度处时,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倒立的、什么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46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答案:解答:蜡烛在20cm刻度处时,物距u=50cm﹣20cm=30cm,凸透镜焦距是12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蜡烛在46cm刻度处时,物距u=50cm﹣46cm=4cm,凸透镜焦距是12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缩小;不能.
解析:分析:①计算物距,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3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