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学案+课件(打包5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学案+课件(打包5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5 17:26:03

文档简介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娱乐活动、节庆风俗
2.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原因
3.认识经济繁荣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重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的变化、瓦子的含义
难点:瓦子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图中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的景象,画面细节刻画得十分真实,描写得具体入微、生动形象,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宋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
【思考讨论】 此图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的一部分,那么宋代的衣、食、住、行、文化等到底如何呢?来人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他们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呢?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课本第63页)
点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依据教材上提供的北宋衣食住行的情况,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方式,还可以了解当时更多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提出自己更有独创性的方案。但是,要注意选择的衣食住行方式必须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过的。
2.想一想,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课本第64页)
点拨 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不尽相同,可以先列出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再与教材上描述的宋朝的情况相对照,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来。
(二)思维拓展
1.宋朝服饰从初年的简朴到末年的奢侈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课堂检测
1.下图为北宋东京城(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官府对服式和服色都有明确的规定;到北宋中后期,就日益不受束缚。宋真宗曾经说:“京师士庶,迩来渐事奢侈,衣服器玩,多镶金以饰,虽累加条约,终未禁止。”南宋朱熹也说:“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这些现象说明了(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统治阶级生活日渐奢侈 ③宋朝统治者软弱无能 ④畸形的审美观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4.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最明显的区别是 ( )
A.出现了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B.市、坊不再截然分离
C.商店的营业时间大大延长 D.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在郑州举行,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跃春节期间广大群众的旅游生活,……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年文化品牌,……确定于2010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正式推出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届时将举办规模盛大、多姿多彩的宋文化民俗庙会、灯会、展演等系列活动。
——2010年2月9日豫台网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举办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材料一中的“大宋”在定都开封期间,出现过哪些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哪些特点?
6.识读右图,请回答:
(1)这是哪个朝代的农村住房?有什么特点?
(2)这一时期,稍富裕些和讲究些的人家住宅有什么特点?贵族官僚的宅第又有什么特点?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探究学习
(二)思维拓展
1.答案 (1)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2.答案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2)出现热闹的瓦子。(3)欢乐的节日。
课堂检测
1.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业繁荣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代,城中有早市、夜市,还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勾栏”,所以①②③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为D。
2.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宋时期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在北宋的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或“瓦舍”。所以答案为D。
3.解析 宋真宗和朱熹的话都表明,宋代的服饰由最初的崇尚节俭到后来的日渐奢侈,这当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也是统治阶级追求享乐、豪奢的结果。这种变化与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无关。至于“畸形的审美观”是指妇女缠足的陋习。答案为C。
4.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两朝都城各自的特点。结合各项分析可知:A、B、C、D四项中,在城市布局上最明显的区别应该是B项。正确答案为B。
5.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第(1)、(3)问都是从材料中寻找、概括问题的答案,解决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根据设问寻找有效信息。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目的:弘扬传统文化,活跃群众生活,打造文化品牌。内容:举办宋文化民俗庙会、灯会、展演等系列活动。(2)辽、西夏。(3)特点:人口稠密;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住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6.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宋代住宅的特点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判断出这是宋代农村的住房,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再现课文内容即可。
【答案】 (1)宋代。特点:住房较简陋,多为低矮的茅屋。
(2)这一时期,稍富裕些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相结合,构成一组住宅;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院内还种花草。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衣、食、住、行等、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方面的情况。
2.能力: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2. 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气象万千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像示意法和启发诱导式。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吃、穿、住、行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服饰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内容和小字部分,掌握宋朝服饰的变化,把知识要点找出来。
①宋朝的服饰变化有一个由俭朴到奢侈的演变过程;②宋朝的服饰变化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③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④在宋代,从穿戴的服饰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宋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上衰败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宋朝统治阶级不是采取政治变革图强,而是强化思想控制,从各方面灌输封建伦理纲常的旧观念,进一步从精神上奴化人民。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即维护封建道统为目的的聂崇义《三礼图》。《三礼图》经皇帝钦定,便成为后来朝廷官府礼服制度的蓝本。我国五代时出现妇女缠足,到宋代进一步压迫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汉族统治地区普遍推广,使中国的封建服饰文化更加趋于守旧和封闭。而民间服饰则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刺绣及手工印染技艺来美化生活用品,质朴明朗的蓝印花布服装(药斑布)和民间刺绣服装,形成中国民间服饰艺术的主要格调。
幻灯片显示:
与唐代女装比起来,宋代女装最大的特点:从开放走向封闭。
宋代服饰的特点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我国古代妇女缠足 这一现象?
历史发展特点:崇尚简朴 → 盛行奢侈。
民族融合特点: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陋俗观念特点:畸形审美——缠足。
同学们,在宋代的服饰上,除了直接的穿着外,头部的装饰也各有特色,下面我们通过放两组图片,来了解宋朝居民的头部装饰,以扩大同学们的视野。
关于宋代的服饰,除了对服饰常识有一个了解外,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第二 宋代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同学们要注意,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 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缠足是野蛮的、不人道的,它是以破坏人的自然协调发展为前提的,尽管里面包含了审美的成分,或许还有伦理的因素,但都不应该提倡。故近现代凡有识之士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无不对此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的饮食。
2.食——饮食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概括宋代饮食的特点。
学生概括……
设问:如果你是北宋人,住在东京.一天中午,两个南方的朋友到访,你怎么款待他们,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会先做些面食做为主食。
B.我会用动物油做些鲜美可口的猪肉和鱼肉,作为肉食。
C.我会准备一些酒和茶作为饮品。
D.我会请他们品尝赫赫有名的包子和东坡肉。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内容:一是东坡肉,二是宋代的饮茶。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同时他自称“老饕”是颇享盛名的美食家。他为人勤快,无论酒或菜都亲自掌厨。在他的诗作中,咏酒的诗篇极多,光是涉及酒的产地及制法的诗就超过百首。他擅于烹饪,不论鱼、肉、蔬菜经他一琢磨,烹制出来,就味美色鲜,脍炙人口。他原是四川人,任宦经历丰富,后被贬到广东惠州及海南岛。结合仁途遭遇,他善于总结各地饮食制法,最有名的就是“东坡肉”。分曾写有《煮肉歌》:“洗净锅,少著水,柴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九百多年来,东坡肉传遍大江南北。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的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加精细,前人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饼茶制作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北宋宫廷盛行饮茶。北宋初年,宋太宗派特使监制皇家专用的龙、凤团茶(因茶饼表面印有龙、凤凸形故名)。从此开始了宫廷团茶的制造。
北宋夜市中南北小吃皆全,而且都有专店出售。各种小吃,品种多样,季节不同,食品也各异。夏季炎热,所卖的全是凉的,如麻腐、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冬季寒冷,所卖的又全是热的,如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等等。
3.住——住房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58页关于宋代住房的描述,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种(类)?
学生回答:宋代的民居有乡村百姓的茅屋。稍富裕人家的茅屋与瓦房的结合、城市居民草屋或瓦房、四合院等三种。
值得注意的是两宋时期园林式的“宅园”建筑,比之前代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的王公贵戚,朝廷显官以及士大夫等,长期身居闹市,很希望求得一点安静的山林乐趣,常在宅第之中或者近旁营建园林,引水凿池、垒土堆山、栽花植树,厅堂亭榭、楼阁步廊,在山池林木之间错落有序,富有自然情趣。
然而对下层市民来说,由于经济拮据,绝大多数只能赁房而居,拥挤不堪。乡村住宅,即使从《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梁近郊情况来看,也是相当简陋,有些还是墙身矮小的茅草房,更不用说远离都市的广大农村了。
4.行——交通
关于宋代的交通,我们从车、轿、船等方面稍作介绍。
北宋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个武功不振的封建王朝,在其建国时,北方就有辽与之对峙了,后又有西夏。而辽、西夏控制的广大地区都是产马之地,这就造成了北宋马匹来源困难的处境。及南宋建立,马匹更是奇缺。因此两宋承袭隋唐之习,驾车以牛为主,间有骡、驴。自两宋始,乘轿之风渐兴,统治者畏惧乘车之颠簸,而醉心于坐轿之舒适,出行时但求安稳而不求快速。运输货物用的是“太平车”和“平头车”。宋代的水上交通较为发达,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导航设施,使宋元时期的造船和航海事业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前面我们接触的是宋代居民的物质生活即衣、食、居、行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精神生活的内容。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请同学们把本目下内容详细地浏览一遍,掌握黑板上列出来的内容。下面我们就课本上的几幅图来了解一下宋朝的瓦子和节日。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必须掌握。一是关于瓦子的起源,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的内容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二是瓦子的含义和概况。
所谓瓦子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北宋东京又称瓦子为瓦舍、瓦肆。在瓦子中,有许多用栏杆之类东西组成的小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
投影显示:这一时期的节日。然后与今天的节日对比。
【课堂小结】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导入新课】
导入语: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宋朝赵员外一家去游览一番。看看他们的衣食住行。
以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 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归纳提炼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生落实好基础知识,各小组在祖长的协调下,快速交流。?
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根据人数多少又可分为两个分组,每个分组在4-6人,看图,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探讨宋代社会的生活特点,每个小组重点探究一个方面。每小组找一个发言人,汇集本组讨论的意见,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穿越时空来到北宋,参加“东京一日游”,体验宋代社会生活。并提出旅游要求:你的旅游必须体验北宋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首先决定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旅游时要尽量吃到你认为北宋最好吃的东西,到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去玩;入城后你将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当你玩累了,你要到哪里休息呢?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通过有趣的问题,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比单纯的你问我答式检测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事半功倍。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让老师带领大家到宋朝的赵员外家去参观一下。大家一定要细心哟!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先从赵员外家里的衣食住行开始参观。
第一篇:衣食住行
(一)穿衣——双蝶绣罗裙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
宋代官吏公服: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课件展示赵员外儿子的官服展示图。
教师补充:
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紫——三品以上;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
展示课件图片—三寸金莲,解释: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教师提出问题:宋朝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崇尚节俭;对各级官员的服饰都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学生根据组员的答案和投影出的图片,逐点感悟和归纳出衣服变化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以上所观察的图片,结合教材第一段知识,总结归纳答案,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教师总结:崇尚简朴→盛行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畸形审美—— 缠足。
教师提出问题:赵员外家人多为北方人,仆人有一部分来自于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他们的饮食习惯。
(二)饮食——民以食为天
课件展示两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图片,说说宋朝南北方的饮食风俗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利用以上两组图片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教师再用多媒体对比展示以下答案)
第二组同学回答,归纳:南北方差异大、品种多、茶风气盛行。
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用直观方式再现宋朝饮食习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利用图片把握知识。
(三)住房——主人起楼何太高
课件展示四幅图片,观察当时赵员外家的住房及周围的住房。
教师提出问题:宋代赵员外家 “都市街景” 和“市郊村野”的住房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之间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观察更仔细,不同点找的既多又准确。
这一环节,是小组竞赛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学生一回答:农村的住房较简陋,多为低矮的茅屋;稍富裕的人家,茅屋和瓦房相结合。
学生二回答:城市平民的住房,屋顶以草或瓦覆盖;有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
学生三回答: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堂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教师总结:大家的答案非常全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总结:“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 “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
(四)出行——未尝敢以人代畜
吃过早饭,赵员外家的儿子要出门。
教师提出问题:他在街上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呢?当时缺马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当天他要在外住宿的话,当时他应该住在哪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学生容易总结完整的答案。
提示学生注意“邸店”两个字的书写。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引起学生注意。
【活动探究】动脑筋想一想,宋代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观点阐述一下,其他小组同学可与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宋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朝代。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赵员外一家的衣、食、住、行,进一步了解了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一家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的多姿多彩。
第二篇:文化生活
在假期,我们会去逛街,看电影,甚至去骑车,晚上,忙了一整天的赵员外一家到街上去游玩,可以去哪里呢??
第三组同学回答有关“娱乐”的知识点:“瓦子”、“勾栏”,及其“瓦子”的概念,兴起原因,表演的节目。?
由当今的一些娱乐方式引出宋代的娱乐(图表区分“瓦子”和“勾栏”,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看到了当时人们的哪些娱乐活动?什么是“瓦子”和勾栏?“瓦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根据教材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多媒体展示“瓦子”与“勾栏”的关系,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一组诗句。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据所接触过的诗歌,能够回答出上面这些传统的节日。
教师提出问题:临近元旦了,赵员外家是怎样过节日的?
学生一回答:洒扫庭户;
学生二回答:挂年画,贴“桃符”;
学生三回答:饮酒唱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等。
教师总结:由于赵员外是当时的一大户人家,可以详细地来考虑。如:
①丫头打扫庭院;
②厨娘购置年货,备年宴;
③长工买年画、鞭炮,挂桃符;
④管家安排除夕夜和元旦的娱乐活动等。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的赵员外家参观了一番。下面四句话来概括这节课看到的:宋代气象万万千, 衣食住行多了眼,风土民俗有情趣, 心旷神怡好新鲜。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
二、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
三、宋代出现的传统节日
【课堂总结】
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学习目标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归纳,并引导学生分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构建知识框架。
课件25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宋代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衣食住行娱乐节日 动脑筋想一想,宋代服饰的特点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活动一官员服饰——劳动者服饰—— 陋习——从节俭变为奢侈;受少数民族影响,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黑白两色;妇女缠足。一、衣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紫——三品以上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小常识缠足的来历 缠足,又称裹足 ,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时期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 ,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活动二宋朝时南北方饮食有何差异?这种差异现在还存在吗?二、美食的天堂1)南北饮食差异北方:面食、羊肉南方:米饭、鱼肉2)南北方共有喝腊八粥饮茶之风活动三宋代的住房有何特点?三、宋代的住房地位: 住房:农村百姓 ——城市平民 ——贵族官僚 ——园林建筑茅屋和瓦房茅屋看一看注意以下几幅民居图片,看一看哪幅是农村百姓的房屋?哪幅是城市平民的房屋?哪幅是达官贵人的宅院?茅屋瓦房园林建筑活动四宋朝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富人:轿子、马车
百姓:牛车、驴车陆路内河:轻便的小舟
海上:庞大的海船水路四、行旅游业-邸店驴车牛车轿子船活动五宋代的娱乐场所叫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娱乐场所?
瓦子里有什么?五、多姿多彩的娱乐生活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
瓦子中还有许多商业摊位。东京城里的瓦子六、快乐的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当中,那些节日在宋代时已有了? 宋 代 节 日课堂练习 1.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北宋的肉食主要是( )
A.鱼类  B.牛肉 C.猪肉 D.羊肉
3.宋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 )
A.马车   B.驴车 C.牛车   D.轿子
4.宋代已经有以下哪些节日(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BDCABCD课件29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知识目标:掌握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的变化。
2.能力目标:过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宋代社会生活出现丰富多彩现象的原因和条件,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代日常生活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学习目标重点
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和瓦子。
难点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以及瓦子的含义 。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宋朝赵员外一家去游览一番。看看他们是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适应当时人们生活的?情境预设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穿衣——双蝶绣罗裙 动脑筋想一想,赵员外家上上下下服饰的特点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穿衣——双蝶绣罗裙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穿衣——双蝶绣罗裙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畸形的审美观念——缠足 穿衣——双蝶绣罗裙 陋习—缠足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饮食——民以食为天 赵员外家家人多为北方人,仆人有一部分来自于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他们的饮食习惯。你知道吗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饮食——民以食为天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住房——主人起楼何太高你知道吗贵族官僚的宅第私家园林说说这些住宅的主人的身份:农村里的茅屋城市中的瓦房说说这些住宅的主人的身份:农村
城市普通百姓:茅草屋
稍富裕些的:茅屋和瓦房结合1.普通平民住房:草屋或瓦房;
2.稍讲究些的人家: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
3.官僚贵族宅第:前堂后寝,以空廊相连,
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出行——未尝敢以人代畜 你知道吗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宋朝缺马,多用牛车、驴车。文化生活 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演出勾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 日 请找找诗中所反映的北宋过年的习俗,在你的家乡还保留这些过年的风俗吗?宋代气象万万千,
衣食住行多了眼,
风土民俗有情趣,
心旷神怡好新鲜。本课小结巩固检测1.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夏季还有冷饮
B.宋代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C.肉食中两宋都以猪肉为主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CC3. 关于宋代衣食住行中的“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
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
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
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DC4.王安石 “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针对下列哪一现象 ( )
A. 宋代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B. 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C.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