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训练(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训练(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8:43:36

文档简介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意思是“邀请”。
B.“咸来问讯”中的“咸”与“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C.“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与“奇山异水”中的“异”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奇异”。
D.“尝采药至衡山”中的“尝”与《卖油翁》“尝射于家圃”中的“尝”都解释为“曾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以其境过清
D.其如土石何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对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B.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C.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D.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5.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2024·济宁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节选自魏学洢《虞初新志·核舟记》)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①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絺褐⑧,而神情风致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长洲周汝瑚言:
(节选自《虞初新志·记桃核念珠》,
有删改)
【注释】①入定:佛教名词,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②龛: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柜子。③趺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双足交叠而坐。④袒跣:袒胸赤足。⑤茶奁:茶具。⑥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 hè): 麻布短衣。
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不盈寸  盈:满
B.盖简桃核  简:简单
C.经卷毕具  毕:全、都
D.不甚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初视之 渔人甚异之
C.而计其长 潭西南而望
D.以山桃核为之 卷石底以出
3.用“/”标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而 神 情 风 致 萧 散 于 松 柏 岩 石 可 谓 艺 之 至 矣!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嘻,技亦灵怪矣哉!
(2)故习兹艺者亦渐少矣。
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微雕技艺的,但两段文字中作者流露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文章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指出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之处。(4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 ”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女有归: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吾将徙之:
(4)已食三世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潦之经吾宫也利   子之不知鱼之乐
B.荆适兴兵欲攻宋 兵革非不坚利也
C.士尹池为荆使于宋 为人谋而不忠乎
D.是故谋闭而不兴 楚释宋而攻郑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5.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2分)
6.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2分)
二、[2024·兰陵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  )。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  )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同“撼”,摇动,震动。⑤汩(ɡ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和“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意思相同。
B.乙文中“龙,云从之矣”中的“矣”是句尾语气词,表请求之意,表达了作者对“龙”应有“云”跟随他的请求,流露作者对君臣依存的愿想。
C.“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名词用作动词,在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D.甲、乙两文都是“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之 其       B.也 乎
C.也 其 D.之 乎
3.乙文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标出。(2分)
异 哉 其 所 凭 依 乃 其 所 自 为 也
4.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文言知识资料卡信:①信用,守信用;②听凭,任意;③的确,确实。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乙文所阐述的寓意。(4分)
一、[2024·扬州]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平山堂记》节选
郑兴裔①
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
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为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 政成之暇,延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亦风流逸事也,心窃向往焉。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②塞道,荒葛罥涂③,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去隆兴④癸未周君淙⑤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⑥之哉?无怪乎斯堂之旋圮⑦也。
(节选自《郑忠肃奏议遗集》,有删减)
【注释】①郑兴裔:宋朝人,曾任扬州知州,有政绩。②荆榛:灌木树丛。③涂:道路。④隆兴:南宋孝宗的年号。⑤周君淙:即周淙,曾在扬州驻军抗金。⑥朴斫而丹雘:修缮装饰。⑦圮:毁坏、坍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为堂于蜀冈之上:
(2)延四方之名俊:
(3)心窃向往焉:
(4)无怪乎斯堂之旋圮也: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徜 徉 乎 其 中 不 醉 无 归 载 月 而 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
4.作者详细描述平山堂优美的风光和欧阳修等先贤的“风流逸事”,有什么作用?(3分)
二、[2024·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15分)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钜坂④如砥, 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莽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梁,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⑤,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 。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释】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②。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或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1)
既畅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2)
龂腭益奇 [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 (3)
要以秋月为胜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 (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酌 憨 憨 泉 坐 吴 王 试 剑 石 摩 挲 石 缝 为 凝 睇 而 沉 思 久 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2)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4.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4分)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2024·长沙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躁。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 ”
……
王承宗拒命①,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②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③,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④。”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其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拒命:叛变。②吐突承璀:字仁贞,唐朝宦官。③切:言辞尖锐。④难奈:难以忍受。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性浮躁”中“而”的用法与“怒而飞”中“而”字的用法不一样。
B“辞情切至”中的“至”指“达到极点”,“虽有至道”中的“至”是“最好的”之意。
C.“由是多见听纳”与“才美不外见”中“见”字意思相同,都是同“现”,“表现”之意。
D.“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中的“以”是“认为”之意,“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则意为“按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B.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C.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D.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3.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4.《新唐书·白居易传》评论白居易“居易其贤哉”,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白居易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四、[2024·陕西改编]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 ”……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释】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后家长安:
(2)朕不明,乃至是:
(3)时贼珍用山积:
(4)固辞,改工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4.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意思是“邀请”。
B.“咸来问讯”中的“咸”与“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C.“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与“奇山异水”中的“异”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奇异”。
D.“尝采药至衡山”中的“尝”与《卖油翁》“尝射于家圃”中的“尝”都解释为“曾经”。
【解析】C.“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对……感到惊异;“奇山异水”中的“异”:奇异。意思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以其境过清
D.其如土石何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解析】A.副词,竟然、居然/连词,于是。B.都是助词,的。C.介词,用/介词,因为。D.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们的。
3.对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B.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C.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D.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答案: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
5.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分)
二、[2024·济宁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节选自魏学洢《虞初新志·核舟记》)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①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絺褐⑧,而神情风致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长洲周汝瑚言:“吴中人业此者,研思殚精,积八九年,及其成,仅能易半岁之粟,八口之家,不可以饱,故习兹艺者亦渐少矣。”
(节选自《虞初新志·记桃核念珠》,
有删改)
【注释】①入定:佛教名词,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②龛: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柜子。③趺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双足交叠而坐。④袒跣:袒胸赤足。⑤茶奁:茶具。⑥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 hè): 麻布短衣。
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曾不盈寸  盈:满
B.盖简桃核  简:简单
C.经卷毕具  毕:全、都
D.不甚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解析】B.简:挑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为人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初视之 渔人甚异之
C.而计其长 潭西南而望
D.以山桃核为之 卷石底以出
【解析】A.动词,雕刻/介词,对、向;B.都是代词,代指某人或物;C.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不译;D.介词,用/连词,表修饰,不译。
3.用“/”标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而 神 情 风 致 萧 散 于 松 柏 岩 石 可 谓 艺 之 至 矣!
答案:而神情风致/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2分)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嘻,技亦灵怪矣哉!
答案:呀,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分)
(2)故习兹艺者亦渐少矣。
答案:所以学习这种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2分)
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微雕技艺的,但两段文字中作者流露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文章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指出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甲文画线句高度赞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乙文画线句流露出作者对雕刻者所受不公平待遇的同情和对学习这种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的惋惜。(4分)
【 参考译文】
【 乙】得到108枚念珠,(都是)用山桃核做成的,(桃核)圆得就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上刻着三四尊罗汉,有的有五六尊,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拄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在树荫下盘腿坐着讲佛法的,有环坐而指天话地讨论(佛法)的,有袒胸赤足曲拳的,有向南走去、后面跟着的,合计来看,一共有五百人。(这些刻画里)蒲团,竹笠,茶具,挑东西的木杖,(化缘用的)瓶钵,经卷等等都有。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之类动物在中间错杂交坐。乍一看去,不很清楚,(但是)窗明几净,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而佛像很古奥,有的禅衣上织绣着绮丽的纹饰,有的穿着袈裟、麻布短衣,而且(罗汉的)神情风度,在松柏岩石之间,都非常潇洒,(这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极致了啊!……长洲的周汝瑚说:“吴中以此为业的人,反复思考,殚精竭虑,累积八九年,等到它完成,仅仅能够换来半年的粮食,八口之家,不能够拿这些来果腹,所以学习这种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女有归: 女子出嫁
(2)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3)吾将徙之: 使……搬家(迁徙)
(4)已食三世矣: 供养,谋生(每空1分,共4分)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潦之经吾宫也利   子之不知鱼之乐
B.荆适兴兵欲攻宋 兵革非不坚利也
C.士尹池为荆使于宋 为人谋而不忠乎
D.是故谋闭而不兴 楚释宋而攻郑
【解析】A.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名词,士兵/名词,兵器;C.都是介词,替;D.都是连词,表顺承。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答案:在朝廷上修养自己的品德,却能在千里之外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3分)
5.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2分)
答案:他为周围邻居着想,并没有强行让房子遮挡了他家的邻居搬家,而且理解周围邻居的难处,积水流经自己家院子也觉得平常。(2分)
6.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2分)
答案: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民心所向,才能使国家立誉国际。(2分)
【 参考译文】
【 乙】士尹池替楚国出使到宋国,司城子罕宴请他。(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让他拆了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他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样做的原因,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不能养家。’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西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因为这个缘故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谏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能任用人才。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劳,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所以)楚国放弃了攻打宋国而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上修养自己的品德,却能在千里之外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二、[2024·兰陵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  )。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  )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同“撼”,摇动,震动。⑤汩(ɡ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和“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意思相同。
B.乙文中“龙,云从之矣”中的“矣”是句尾语气词,表请求之意,表达了作者对“龙”应有“云”跟随他的请求,流露作者对君臣依存的愿想。
C.“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名词用作动词,在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D.甲、乙两文都是“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解析】A.“策之不以其道”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按照,依照”,“能以径寸之木”的“以”,介词,可译为“用”。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之 其       B.也 乎
C.也 其 D.之 乎
3.乙文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标出。(2分)
异 哉 其 所 凭 依 乃 其 所 自 为 也
答案: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共2分。每处1分,超过两处不给分)
4.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答案:失去它所凭借的云,确实是不行的啊!(共4分。每句2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意通顺即可)
      文言知识资料卡信:①信用,守信用;②听凭,任意;③的确,确实。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乙文所阐述的寓意。(4分)
答案:乙文中作者以龙比喻明君,以云比喻贤臣。(1分)指出明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就是:明君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明君的赏识提拔才能荷重行远;(2分)要使国家长治久安,明君和贤臣缺一不可。(1分)(共4分,要求结合文本点明寓意)
【 参考译文】
【 乙】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辽阔的天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们的光芒,震动产生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淹没山谷。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灵异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确实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出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作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一、[2024·扬州]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平山堂记》节选
郑兴裔①
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
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为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政成之暇,延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亦风流逸事也,心窃向往焉。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②塞道,荒葛罥涂③,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去隆兴④癸未周君淙⑤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⑥之哉?无怪乎斯堂之旋圮⑦也。
(节选自《郑忠肃奏议遗集》,有删减)
【注释】①郑兴裔:宋朝人,曾任扬州知州,有政绩。②荆榛:灌木树丛。③涂:道路。④隆兴:南宋孝宗的年号。⑤周君淙:即周淙,曾在扬州驻军抗金。⑥朴斫而丹雘:修缮装饰。⑦圮:毁坏、坍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为堂于蜀冈之上: 建造
(2)延四方之名俊: 邀请
(3)心窃向往焉: 暗自,私下
(4)无怪乎斯堂之旋圮也: 不久,随即(每空1分,共4分)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徜 徉 乎 其 中 不 醉 无 归 载 月 而 返
答案: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每处1分,共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
答案:平山堂的左右,碧绿的树木耸入云端,清风慢慢地吹来,即使是最炎热的盛夏,也感觉不到暑热。(4分)
4.作者详细描述平山堂优美的风光和欧阳修等先贤的“风流逸事”,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体现平山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1分)同时表现作者对历史文化古物被破坏而无人维护的惋惜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之情,(1分)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1分)
【 参考译文】
天地间没有长久而不毁坏的东西,那些还有留存的,必定是被人所关注,然后人去保存它。不是这样的话,历经变故、经过岁月洗礼,即使是金石的质地,也还是不能跟天地一样长久不毁坏。
庆历年间,庐陵的欧阳先生(欧阳修)实际上镇守这个地方,在蜀冈之上建造了平山堂,依仗高处眺望远方,江南的众多山峦,都仿佛在栏杆前拱手作揖,好像与堂是平齐的,所以取名叫平山堂。平山堂的左右,碧绿的树木耸入云端,清风慢慢地吹来,即使是最炎热的盛夏,也感觉不到暑热。政事处理完后的闲暇时间,邀请四面八方的知名才俊,采摘邵伯湖的荷花,传递花朵饮酒,分韵赋诗,安闲自在地在其中游乐,不醉不归,乘着月光返回,也是风流潇洒的事迹啊,(我)内心暗自向往。等到到扬州任职,探访平山堂的旧迹,却是灌木树丛堵塞道路,荒草覆盖道路,残垣断梁,大多已经破败腐烂无法支撑。距离隆兴癸未年周淙重新修建的日子,不到三十年就凋零残破到了这种地步。唉!自从国家多有变故,兵马践踏,先贤遗留的地方,一半成为砍柴放牧的区域,文人雅士,很少有经过并询问的,又有谁去保护和爱惜它,去修缮装饰它呢?怪不得这座堂不久就倒塌了。
二、[2024·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15分)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莽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梁,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⑤,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释】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②。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或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1) 有人
既畅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2) 已经,……后
龂腭益奇 [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 (3) 更加
要以秋月为胜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 ③(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酌 憨 憨 泉 坐 吴 王 试 剑 石 摩 挲 石 缝 为 凝 睇 而 沉 思 久 之
答案: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3分)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答案:(坡石)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2分)
(2)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答案:(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2分)
4.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4分)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答案:望月时可以欣赏到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月亮引人遐想,望月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望月寄托情感,抒发思念之情;望月发现自然规律,收获人生启迪。(意对即可,每条1分,共4分)
【 参考译文】
虎丘山,是吴王阖闾用“扁诸”名剑埋葬自己的地方,有白虎蹲踞在墓上的气势,以至于秦始皇(东巡至此),也看到了奇异的景象。如今阖闾王的墓穴已不知道在哪里了,有人说在佛塔的下面,有人说在剑池的下面。剑池的两岸像裂开似的,直立的石壁高达十多丈,大概是天然形成的石头裂缝,寒冷的泉水从洞中涌出,积水成为深潭。吴王的墓穴应当不在剑池下面,大概是靠近佛塔的地方。
从阊门进去,雇小船,走五里路就到了虎丘寺的大门。刚进去,先喝了憨憨泉的泉水,再坐在吴王试剑石上,用手摩挲着石头的缝隙,长时间地凝视着并陷入深深的沉思。再往里走,就看见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石头,石缝间龇牙咧嘴的怪石更加奇特。坚硬的坡石像磨刀石一样,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石头与泉水交汇的地方,是白莲池。靠近池塘而被荒草堵塞的地方,是清远道士放鹤的涧谷。沿着涧谷上去,登上大雄阁,向右转经过剑池的石桥,就可以望着佛塔休息了。尽情游览后,再下来可以到中亭,观看生公点头石。然后向右继续上山,品尝陆羽泉,石洞里的水像慧山的水,但味道略逊一筹。
这里游客络绎不绝,尤其在秋天明月之夜更是风景优美。在千人石上古树盘绕高大,举杯对着月亮,醉了就枕石而眠,抬头看那慢慢下降的碧蓝天空。确实让人感觉仿佛乘着木筏在斗牛星和织女星的中间遨游。如果登到佛塔的顶部,只见苍茫一片平地,远眺湖天之间,一轮明月高悬,遍照苏州城,(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三、[2024·长沙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躁。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
王承宗拒命①,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②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③,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④。”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其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拒命:叛变。②吐突承璀:字仁贞,唐朝宦官。③切:言辞尖锐。④难奈:难以忍受。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而性浮躁”中“而”的用法与“怒而飞”中“而”字的用法不一样。
B“辞情切至”中的“至”指“达到极点”,“虽有至道”中的“至”是“最好的”之意。
C.“由是多见听纳”与“才美不外见”中“见”字意思相同,都是同“现”,“表现”之意。
D.“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中的“以”是“认为”之意,“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则意为“按照”。
【解析】C.“由是多见听纳”的“见”是“被”的意思,“才美不外见”的“见”同“现”,“表现”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B.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C.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D.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解析】句意: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是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不是轻率地进言。“死亡之诛”是一个合成词,不能拆开,“盖”表原因,“拔擢”是提拔的意思,所以“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不能拆开。
3.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答案: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关键词:“谓”“绝”“子”每点1分,3分)
4.《新唐书·白居易传》评论白居易“居易其贤哉”,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白居易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①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还受到过顾况的迎门礼遇,顾况对他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②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别人上奏劝谏,只有他用尖锐的言辞当面进行劝谏。③忠君报国/知恩图报:他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以此报答皇帝对他的大力提拔;白居易第一个上疏抓捕诛杀宰相武元衡的盗贼。(任选一则事例即可,结合文章内容任答一点得2分,三点5分)
【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
他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善作诗文,但是秉性轻浮(看不起别人,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亲自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
……
王承宗叛变,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人有七八人上奏劝止,白居易当面劝谏皇上(不要任命吐突承璀为招讨使),情辞极其恳切。接着又奏请停止河北用兵,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唯独上谏吐突承璀这件事言辞太尖锐,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是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不是轻率地进言。陛下想要开谏诤之路,就不应该阻止白居易讲话。”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元和五年,按例应当改授官职。皇上对崔群说:“白居易官职小俸禄少,限于资历地位,不能超等提拔,愿任何职可让他根据自己的意愿奏报上来。”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捕贼来一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前议论政事,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说白居易不适合治理州郡,(于是)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
四、[2024·陕西改编]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释】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后家长安: 安家
(2)朕不明,乃至是: 这,这样
(3)时贼珍用山积: 像山一样
(4)固辞,改工部: 推辞(每空1分,共4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解析】“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A.不同,连词,来。B.相同,介词,因为。C.不同,介词,凭借。D.不同,介词,按照、依照。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答案: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2分)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答案:(为官)清廉侍奉国家,名声一定不虚假。(2分)
4.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为人耿直。以死劝谏文帝不要因为牲畜财产杀戮一千多人。②洁身自好。在别的将士争抢珍宝时,他独善其身,不为所动。③有自知之明,知道进退。对自己不胜任的官职坚决推辞。(有性格1分,有分析1分,写出两条性格并且有分析就得4分)
【 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在长安安家。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审察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藏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逮捕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怎能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呢?”文帝斥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解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白这个道理,竟然到这个地步。现在应当免除慕容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屈突通)随军平定薛仁杲,当时薛仁杲的珍宝堆积如山,众将领争相抢夺,唯有屈突通没有取一分一毫。太宗听说后,说:“(为官)清廉侍奉国家,名声一定不虚假。”……数年后,应召为刑部尚书。屈突通自认为没有学习文化知识,坚决推辞,改为任职工部尚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