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十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十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8:59:49

文档简介

一、[2024·齐齐哈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拉索”(LHAASO)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 410米的海子山。目前,已有32个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
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拉索”继发现超高能伽马射线后,又产出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科学家利用“拉索”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
【材料二】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南京大学研究员柳若愚说,探究宇宙线起源之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据介绍,“拉索”此次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距我们约5 000光年,尺度超过1 000万个太阳系。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最高达到2千万亿电子伏。
“拉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说:“随着观测时间增加,‘拉索’将可能探测到更多千万亿电子伏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
1.请概括出上述材料中介绍的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一项重要成果。(2分)
答案: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2分)
2.材料一中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案:不能删去。“目前”是“现在”的意思,起限制作用,用在句中说明不排除今后有更多的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的可能。(1分)去掉后太绝对了,“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列数字(列数据);(1分)运用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泡状结构内的光子能量之大。(1分)
4.请你运用从两则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在科技小组活动时向同学介绍“宇宙线”。(2分)
答案: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1分)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1分)
二、[2024·烟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动物在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但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1分)②动物在冬眠时不会产生疾病;(1分)③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1分)
2.下列说法与该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D )(2分)
A.第①段点明该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① 作比较(1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② 通过对比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和冬眠时的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突出强调了冬眠与常态睡眠的区别,表现冬眠现象的特殊性及冬眠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1分)。(2分)
4.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2分)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答案:“极有可能”起限制作用,指的是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的。在文中指的是尽管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这一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1分)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有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不一定绝对是事实。“极有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 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3分)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答案:我同意小语的观点,理由:这段文字提供了现代人类在低温下失去生命体征后复苏的实例,进一步支撑了人类可能具有冬眠能力的观点,并作为连接,将现代人类与远古人类关于冬眠的讨论串联起来,使文章逻辑更加顺畅,因此应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3分)
三、[2024·泸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幔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信。2024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的“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来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答案:(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9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公斤,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公斤。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
答案: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飞行全过程的各个阶段;(1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1分)嫦娥六号在月背采样的技术突破;(1分)嫦娥六号开展的国际合作任务。(1分)
2.材料二第①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案:列数字。(1分)准确地说明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的成功率之高,使文章更加具体客观,增强了说服力。(1分)。
3.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4分)
示例:我国航天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2分)我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怕困难,为将来报效祖国不断奋斗。(2分)(能提到“不怕困难、勇敢拼搏、按照计划踏实前行、不断创新、甘于奉献”等即可)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①自然界中宏观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优先的方向,遵循的规律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熵增加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事物总是向无序的方向(或者说充满更多可能性的状态)发展,而这种无序的程度(或者说不确定性)即为“熵”。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从物理层面的运动到精神层面的思考,都会消耗能量并产生熵,打破原有的平衡。在人体中,大脑是打破平衡状态的主要驱动力,其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是消耗的能量却达到整体消耗的二到三成。
②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运动响应的频率越高,大脑活动产生的熵越多;而在脑力劳动的过程中,认知努力越多越频繁,大脑活动产生的熵也越多。童年时期的大脑甚至更加“贪吃”,对氧的需求量较成年人更大。研究还表明,学习效率受到神经网络总熵的限制。神经元学习越慢,产生的热量和熵越少,学习效率越高。而根据赫布理论,对神经元的重复刺激使得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增加,细胞在某些模式下激活得更好,由此产生的想法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更加强化。
【材料二】①将孩子日程表排满,真的能让孩子变聪明吗?父母们认为,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如饥似渴地吸收信息的年纪,这是学习的绝佳阶段,不应该浪费。但心理学家对大脑的研究显示,“满”不一定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②学习不只是接受大量的信息,它还需要整合信息,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人在整合信息时用到的大脑神经元比感知外在信息时用到的神经元还多。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什么时候大脑更容易整合呢?放松、玩耍、睡觉、发呆、自由联想的时候,整合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但如果孩子一直忙于吸收各种信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知识、保存知识,更别提输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了。
【材料三】你现在的大脑还是以前那个大脑吗?所以也会一直都是吗?并非如此。人类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能够适应各种极端情况。比如有一些失明的人,他们的听力会显著提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大脑调动了补偿机制,用视觉皮层和其他资源来处理听觉。而一些人在切除一半大脑后,生活依然过得很好,这是因为剩下的那一半大脑,会开始调动海马体中一种叫齿状回的部分,适应新的环境,一些神经元也会更新,恢复大脑的正常运转。
【材料四】①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哈佛大学科研人员给出答案: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提升智力,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因为大脑内的神经细胞是通过树状分支上的“叶片”(即突触)相互接触的,而运动可以促进这些分支的生长,从根本上增强大脑功能。
②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育快慢密切相关。比如,缺少家务劳动的孩子,脑前额叶的发育比较迟缓。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哪怕做些诸如洗衣、刷碗、整理房间这样的小事,都是在塑造孩子的大脑,也能让他变得越来越聪明。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神经元学习越慢,学习效率就越高;对神经元重复刺激,能强化由此产生的想法。
B.整合信息只能在大脑放松的时候完成,大脑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整合的。
C.一些失明的人听力会显著提升,可能是由于大脑调动了“补偿机制”,这是大脑可塑性的表现。
D.孩子的动手能力弱有可能是缺少家务劳动,从而导致其脑前额叶的发育比较迟缓。
【解析】从材料二第②段“什么时候大脑更容易整合呢?放松、玩耍、睡觉、发呆、自由联想的时候,整合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可知,选项中“整合信息只能在大脑放松的时候完成”是错误的。
2.请围绕“大脑活动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首先介绍了“熵增加原理”,(1分)随后指出人的生命也遵循这一原理,(1分)接着说明了人在体力与脑力劳动中大脑活动产生的熵的增加规律,(1分)最后指出大脑活动(或神经元学习)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1分)
3.材料四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示例:①打比方。把大脑的神经突触比作叶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脑内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途径与方式。②举例子。列举缺少家务劳动的孩子的特点,具体说明了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育快慢密切相关。③引用。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了家务劳动能塑造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任答两点即可,4分)
4.邻居李阿姨有个很聪明的儿子,上了初中后,李阿姨就给他报了语数外各种培优班,希望优质的学习内容和充足的学习时间能让儿子越来越聪明。但事与愿违,李阿姨发现她的儿子“变得越来越笨了”,她很是沮丧和无助。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跟她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并结合上述相关材料给她提供一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建议。(5分)
示例:李阿姨,您好!(1分)您的儿子看上去“变得越来越笨了”,其实是因为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都太“满”了。(1分)学习活动越多越频繁,大脑活动产生的熵就越多,学习效率就越低;(1分)同时,学习不只是接受大量的信息,还需要整合信息,而人在放松时更易整合信息,没有时间放松,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知识、保存知识,更谈不上“变聪明”了。(1分)要想让孩子变聪明,我建议您可以让他适当放慢学习节奏,多复习、多巩固、多运动或多做做家务。(1分)(合理即可)
二、[2023·青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湟源排灯
刘大伟
①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箱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告排灯,后来演化为排灯。这种排灯首见于道光九年(1829),当年的元宵节展出了大量过街排灯。光绪后期,古城内的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到民国初年时,湟源排灯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元宵之夜,丹噶尔古城内灯笼高悬,彩布篷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所有的排灯被点亮时,整条街道流光溢彩,宛如白昼。好看的排灯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一路蜿蜒,犹如长龙,一直延伸到万安街、张家尕铺;还有一路排灯直下丰盛街,及至火祖阁。人们拖儿带女,一路赏灯,间或聆听街头的吹拉弹唱,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③在那个年代,四方商旅齐聚丹噶尔古城,用精湛的排灯艺术,表达着生活的内容。对于本土民众而言,排灯是灿烂的生活一角,而对于那些常年旅居高原的客商而言,排灯也许就是他们的乡愁。
④那么,这种交织着生活与乡愁的民间艺术是如何呈现的呢?据民间艺人讲述,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逸事等画面。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⑤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百姓非常重视这份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特别是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灯箱调整为落地式灯箱,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形式;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湟源民间艺人杨增贵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选自《凝眸青海道》,有删改)
1.该文的说明对象是示例:湟源排灯(或排灯)(2分)。(2分)
2.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将下面关于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图补充完整。(4分)
① 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2分)② 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2分)
3.请你结合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3分)
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示例:“约”表示推测和估计,说明排灯的长度大约有一丈,如去掉则与事实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意思相近即可得3分)
4.请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归纳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示例:①湟源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②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③培养出了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答出两点即可,3分)
三、[2023·云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
江 华
①扬派盆景始于唐代,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扬派盆景历经几代艺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的层次与姿态。
③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需要深厚功力,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剪”,指剪去不需要的部分;“扎”,指用棕榈树叶撕成的棕丝,将留下部分进行绑扎,形成理想的形态。在剪扎过程中,扬派盆景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组合运用不同的绑扎方式,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形态,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
④扬派盆景的个性在于“云片”,“云片”的布局在于立意,立意的显现在于树本。缘于此,在创作扬派盆景时,主要是剪扎出形态各异的“云片”。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应在剪扎树木的基础上制作圆形顶片,即根据“枝”的原有形态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绑扎方式,形成主枝或小枝,然后将枝叶剪平。其次,从上至下剪扎成中下“云片”,即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要实现挺拔,其关键在于功底,而这功底指的就是娴熟掌握各类剪扎技巧。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⑥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摘编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好一盆扬派盆景的关键步骤有哪些?(2分)
答案:①精心挑选树本;②运用剪扎技艺形成理想造型。(2分)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点明说明对象——扬派盆景;总说扬派盆景特征和艺术价值;引出下文对扬派盆景制作技艺和艺术追求方面的具体介绍。(3分)
3.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下图扬派盆景的特点。(3分)
答案:云片层次丰富、挺拔,体现了“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特点;造型优美,游龙弯式造型,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展现曲线美,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体现“枝无寸直”的画理,寸长之枝有三弯;意境深邃,端庄大气,清丽古雅,富有诗情画意。(3分)一、[2024·齐齐哈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拉索”(LHAASO)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 410米的海子山。目前,已有32个国内外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
宇宙线被称为“宇宙飞弹”,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拉索”继发现超高能伽马射线后,又产出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一个超级宇宙线源。科学家利用“拉索”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
【材料二】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南京大学研究员柳若愚说,探究宇宙线起源之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据介绍,“拉索”此次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距我们约5 000光年,尺度超过1 000万个太阳系。
“拉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说:“随着观测时间增加,‘拉索’将可能探测到更多千万亿电子伏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
1.请概括出上述材料中介绍的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一项重要成果。(2分)
2.材料一中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请你运用从两则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在科技小组活动时向同学介绍“宇宙线”。(2分)
二、[2024·烟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3分)
2.下列说法与该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点明该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①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② 。(2分)
4.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2分)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 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3分)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三、[2024·泸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幔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信。2024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的“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来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材料二】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公斤,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公斤。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
2.材料二第①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3.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①自然界中宏观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优先的方向,遵循的规律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熵增加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事物总是向无序的方向(或者说充满更多可能性的状态)发展,而这种无序的程度(或者说不确定性)即为“熵”。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从物理层面的运动到精神层面的思考,都会消耗能量并产生熵,打破原有的平衡。在人体中,大脑是打破平衡状态的主要驱动力,其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是消耗的能量却达到整体消耗的二到三成。
②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运动响应的频率越高,大脑活动产生的熵越多;而在脑力劳动的过程中,认知努力越多越频繁,大脑活动产生的熵也越多。童年时期的大脑甚至更加“贪吃”,对氧的需求量较成年人更大。研究还表明,学习效率受到神经网络总熵的限制。神经元学习越慢,产生的热量和熵越少,学习效率越高。而根据赫布理论,对神经元的重复刺激使得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增加,细胞在某些模式下激活得更好,由此产生的想法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更加强化。
【材料二】①将孩子日程表排满,真的能让孩子变聪明吗?父母们认为,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如饥似渴地吸收信息的年纪,这是学习的绝佳阶段,不应该浪费。但心理学家对大脑的研究显示,“满”不一定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②学习不只是接受大量的信息,它还需要整合信息,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人在整合信息时用到的大脑神经元比感知外在信息时用到的神经元还多。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什么时候大脑更容易整合呢?放松、玩耍、睡觉、发呆、自由联想的时候,整合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但如果孩子一直忙于吸收各种信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知识、保存知识,更别提输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了。
【材料三】你现在的大脑还是以前那个大脑吗?所以也会一直都是吗?并非如此。人类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能够适应各种极端情况。比如有一些失明的人,他们的听力会显著提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大脑调动了补偿机制,用视觉皮层和其他资源来处理听觉。而一些人在切除一半大脑后,生活依然过得很好,这是因为剩下的那一半大脑,会开始调动海马体中一种叫齿状回的部分,适应新的环境,一些神经元也会更新,恢复大脑的正常运转。
【材料四】①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哈佛大学科研人员给出答案: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提升智力,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因为大脑内的神经细胞是通过树状分支上的“叶片”(即突触)相互接触的,而运动可以促进这些分支的生长,从根本上增强大脑功能。
②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育快慢密切相关。比如,缺少家务劳动的孩子,脑前额叶的发育比较迟缓。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哪怕做些诸如洗衣、刷碗、整理房间这样的小事,都是在塑造孩子的大脑,也能让他变得越来越聪明。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经元学习越慢,学习效率就越高;对神经元重复刺激,能强化由此产生的想法。
B.整合信息只能在大脑放松的时候完成,大脑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整合的。
C.一些失明的人听力会显著提升,可能是由于大脑调动了“补偿机制”,这是大脑可塑性的表现。
D.孩子的动手能力弱有可能是缺少家务劳动,从而导致其脑前额叶的发育比较迟缓。
2.请围绕“大脑活动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3.材料四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4.邻居李阿姨有个很聪明的儿子,上了初中后,李阿姨就给他报了语数外各种培优班,希望优质的学习内容和充足的学习时间能让儿子越来越聪明。但事与愿违,李阿姨发现她的儿子“变得越来越笨了”,她很是沮丧和无助。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跟她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并结合上述相关材料给她提供一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建议。(5分)
二、[2023·青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湟源排灯
刘大伟
①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箱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告排灯,后来演化为排灯。这种排灯首见于道光九年(1829),当年的元宵节展出了大量过街排灯。光绪后期,古城内的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到民国初年时,湟源排灯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元宵之夜,丹噶尔古城内灯笼高悬,彩布篷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所有的排灯被点亮时,整条街道流光溢彩,宛如白昼。好看的排灯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一路蜿蜒,犹如长龙,一直延伸到万安街、张家尕铺;还有一路排灯直下丰盛街,及至火祖阁。人们拖儿带女,一路赏灯,间或聆听街头的吹拉弹唱,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③在那个年代,四方商旅齐聚丹噶尔古城,用精湛的排灯艺术,表达着生活的内容。对于本土民众而言,排灯是灿烂的生活一角,而对于那些常年旅居高原的客商而言,排灯也许就是他们的乡愁。
④那么,这种交织着生活与乡愁的民间艺术是如何呈现的呢?据民间艺人讲述,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逸事等画面。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⑤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百姓非常重视这份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特别是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灯箱调整为落地式灯箱,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形式;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湟源民间艺人杨增贵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选自《凝眸青海道》,有删改)
1.该文的说明对象是示例: 。(2分)
2.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将下面关于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图补充完整。(4分)
① ②
3.请你结合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3分)
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4.请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归纳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三、[2023·云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
江 华
①扬派盆景始于唐代,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扬派盆景历经几代艺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的层次与姿态。
③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需要深厚功力,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剪”,指剪去不需要的部分;“扎”,指用棕榈树叶撕成的棕丝,将留下部分进行绑扎,形成理想的形态。在剪扎过程中,扬派盆景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组合运用不同的绑扎方式,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形态,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
④扬派盆景的个性在于“云片”,“云片”的布局在于立意,立意的显现在于树本。缘于此,在创作扬派盆景时,主要是剪扎出形态各异的“云片”。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应在剪扎树木的基础上制作圆形顶片,即根据“枝”的原有形态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绑扎方式,形成主枝或小枝,然后将枝叶剪平。其次,从上至下剪扎成中下“云片”,即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要实现挺拔,其关键在于功底,而这功底指的就是娴熟掌握各类剪扎技巧。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⑥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摘编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好一盆扬派盆景的关键步骤有哪些?(2分)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3.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下图扬派盆景的特点。(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