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基础训练(实词+通假字+词义辨析+一词多义+文学常识+默写+翻译+课文理解)(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基础训练(实词+通假字+词义辨析+一词多义+文学常识+默写+翻译+课文理解)(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9:19:11

文档简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8分)
(1)请循其本:
(2)安知鱼之乐:
(3)水击三千里:
(4)亦若是则已矣:
(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齐谐》者,志怪者也: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扶摇: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鲦鱼出游从容 D.其名为鲲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B.怒而飞       怒:愤怒
C.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气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非子,固不知子也  子固非鱼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请循其本
C.鹏之徙于南冥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D.化而为鸟  怒而飞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7分)
(1)庄子,名周,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齐物论》等。庄子主张“ ”和“清静无为”。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3)庄子在《北冥有鱼》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迁徙南冥,振翅起飞时“ , ”的磅礴气势。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一开篇,就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游历组成,既令人叹服于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C.《庄子》中的大鹏形象和“濠梁之辩”都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0分)
(1)虽有至道:
(2)讲信修睦:
(3)教然后知困:
(4)不知其旨也:
(5)教学相长也:
(6)不知其善也:
(7)然后能自反也:
(8)然后能自强也:
(9)故外户而不闭:
(10)故人不独亲其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学学半
B.选贤与能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选贤与能     B.不独亲其亲
C.老有所终 D.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为公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其此之谓乎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不必藏于己 于我如浮云
D.大道之行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16分)
(1)《虽有嘉肴》选自《 》,《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又名《 》《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 所编。
(2)《虽有嘉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 。
(3)《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 。
(4)《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 ,弗食, ; ,弗学, 。
(5)《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 , 。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义相近的两句: ,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9分)
(1)执策而临之:
(2)不以千里称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骈死于槽枥之间: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或: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才美不外见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千里马常有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D.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虽有千里之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13分)
(1)韩愈,字 , 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他是“ ”之一。“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 。
(2)《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 ”。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该文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默写。(29分)
(1)万籁此都寂, 。
(2)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此地为一别, 。(李白《送友人》)
(4) ,寂寞沙洲冷。
(5)谁见幽人独往来, 。
(6) ,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夜久语声绝, 。(杜甫《石壕吏》)
(8)夜来城外一尺雪, ___。(白居易《卖炭翁》)
(9)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不计个人得失、心系黎民百姓的句子是 , 。
(11)“家国情怀”是杜甫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卖炭翁》中,“ , ”两句以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是“ , ”。
(14)李白《送友人》一诗中借离群的马的长鸣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15)《送友人》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 , ”。
(16)《送友人》中描绘青翠山峦寥廓秀丽的图景的句子是“ , ”。
(17)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集中表现作者心境孤独、志趣高洁、坚守本心的两句是“ , ”。
(18)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两句,写冷月笼罩下的夜色,寂寞清冷。
(19)陆游《卜算子·咏梅》中“ , ”以梅花香气不改来表达自己坚守节操、不变志节的品格。
2.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1.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飞
B.男有分,女有归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不独子其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鹏之徙于南冥也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鲦鱼出游从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名为鲲      武陵人捕鱼为业
B.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知鱼之乐
D.不知其旨也 其真无马邪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选贤与能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说》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B.《虽有嘉肴》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形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北冥有鱼》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奇特。
D.《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 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它是由西汉的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49 篇。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韩愈,字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D.《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就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9.下列对《马说》和《北冥有鱼》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乙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乙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乙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乙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
10.下列选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悠闲垂钓的微妙心理。
B.《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一句中“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在此是嘲讽朝廷爪牙得意忘形的丑态。
C.《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愉悦、宁静淡泊。
D.《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向,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11.[2023·济宁二模]近日,济宁市育贤中学将举办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完成相关任务。(8分)
(1)小宁同学为此次活动设计了四个板块的内容,请你完成下面的板块命名。(4分)
板块名称 命名
黑板报 ①
风采展 文化风采我宣传
商贸集市 ②
知识问答 知识问答我抢先
(2)学校邀请孔府楷雕传承人孔先生来我校作了孔府楷雕的相关知识讲座,活动结束后,小宁同学作为学生代表要上台致谢,表示对孔先生的感谢,请你替小宁同学写出感谢辞。(100字左右,4分)
一、[2024·日照]阅读宋诗,回答问题。(7分)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
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
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
2.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二、[2024·郯城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⑤,刑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提到“诚信”,乙文还通过具体的事件突出诚信的重要意义。
B.甲文多处运用对偶和排比,连用铺排,强化了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乙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使叙事生动具体,增强了故事的效果。
D.甲文重在叙事,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乙文重在说理,强调律法的重要性。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   独行其道
B.货恶其弃于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C.秦人皆趋令  皆出酒食
D.令既具  各具情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三处,3分)
行 之 十 年 秦 民 大 说 道 不 拾 遗 山 无 盗 贼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5.乙文卫鞅为推行新法,做了哪些具体事件来凸显诚信的重要性?(3分)
三、[2024·罗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委政卿大夫”的“委”与“相委而去”的“委”,意思不相同。
B.“未尝屈辱”中的“屈辱”,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指受到屈辱。
C.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是判断句,“……者,……也”就是“……是……”的意思。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B.甲文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景象。
C.乙文中淳于髡身高不到七尺,常常与人争论。
D.乙文中齐威王在淳于髡机智的引导下,从安逸放纵的酒色中重新回归政事。
3.请用“/”给乙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于 是 乃 朝 诸 县 令 长 七 十 二 人 赏 一 人 诛 一 人 奋 兵 而 出4.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翻译句子。(4分)
【文言知识资料卡】荒乱:①年荒世乱;②混乱,错乱;③荒唐,荒淫;④荒淫放纵。 侵:①进犯,侵犯;②侵占,夺取;③逐渐;④欺凌,欺负。
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鸟”,庄子眼中的“鹏”和淳于髡说的“大鸟”,各自寄托着他们怎样的想法?(3分)
一、[2023·东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试就该诗谈谈你的理解。(2分)
2.该诗为“盛唐绝作”,展现出诗人“俱臻绝顶”的艺术表现力,试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赏析2个字,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学学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B.则习染而不自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以其境过清
D.忘路之远近 马之千里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4.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3分)
三、[2024·莒南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岳武穆①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②,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值复襄阳,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⑤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⑥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南宋·岳珂撰《金佗粹编》,有删改)
【注释】①岳武穆:岳飞,谥号武穆。②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③介胄:这里是披铠甲之意。④褫(chī):脱去,解下。⑤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⑥甫:才,刚刚。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里的“食”与“食马者”里的“食”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中“数斗”和“一斛”都是数量词,在此句中作定语,此句是定语后置句。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两个“其”,前者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后者表推测。两个“其”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说“天下无马”之人的嘲讽之情。
D.甲文中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找出三处停顿。( BDF )(填写序号)(3分)
3.借助下面文言知识资料卡,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此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
【文言知识资料卡】受:①接受,承受;②听从;③遭受;④同“授”,给予,授予,传授。
4.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一、填空题。(47分,每空1分)
1.1928年,在作者24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 》,也就是后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几章的初稿,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 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 (填人物)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 主义的旗帜与 的教科书。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一样,都是 体小说。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 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 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
6.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他要靠 回到队伍中去。他把所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团征求意见,但 ,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了成功。
7.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 》,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8.保尔·柯察金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 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9.红军攻下了小城谢佩托夫卡,保尔的好朋友 参军了,当了团区委书记。
10.保尔最后的著作是《 》。
11.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水浒传》,我们能感受到梁山好汉们除暴安良的决心;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示例: 。
12.保尔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 ,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 ,还有他的结发妻子 。
1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 锻炼成长为 。
14.作为一部闪烁着 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15.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写人物以 为主,同时穿插 、 、 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16.描写保尔的一次精神危机的内容部分,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出保尔在 、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 、动摇以及最终 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17.保尔在 、 的情况下,以 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 进行写作,这也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 的精神正是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幽默的语言则衬托出保尔 的性格,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国内战争 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被 (填人物)誉为“对火热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颂歌”。
19.保尔与铁匠阿尔焦姆是 关系;瓦莉亚与谢廖沙是 关系;把保尔从一个无知少年引上革命道路的最主要的人物是 ; 是保尔年少时的朋友,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20. 在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的精神, 的意志, 的高贵品质。
21.保尔后来戏剧性地被释放出来,原因就是他在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手下一个上校面前撒了一个谎,说自己是因为 而被抓的。
22.保尔加入红军后,起初是在陆军,后来跑到 兵部队。在行军间隙,他阅读了《 》一书,深受感动。
二、选择题。(36分)
1.下列选项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保尔13岁时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B.书中描写了保尔怎样对待监狱生活、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等。
C.保尔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邮差弄丢过。
2.保尔的妻子是( )(3分)
A.瓦莉亚       B.冬妮娅
C.达雅 D.丽达
3.保尔老年在纸上战斗的助手是( )(3分)
A.达雅 B.烈杰尼奥夫
C.加莉亚 D.丽达
4.“现在你浑身已经发出卫生球的味道了”是保尔对( )说的。(3分)
A.谢廖沙 B.冬妮娅
C.希特勒 D.斯大林
5.在保尔转战各地作战时,只有两次不得不暂时离开革命风暴,第一次是因为腿受伤,第二次是因为( )(3分)
A.得了伤寒 B.失去胳膊
C.单眼失明 D.患有肠炎
6.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保尔为了祖国到处打仗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无限力量的书是( )(3分)
A.《牛虻》 B.《加里波第》
C.《资本论》 D.《华沙温卡》
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疾恶如仇,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后来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8.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沙俄余党想发动一场暴乱,谢廖沙却提前一晚领导三百名士兵破坏了叛军接头点,一场风暴平息了。
B.保尔和共青团员被调去修铁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同志们克服了困难,铁路如期修通。保尔被同志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C.在海滨疗养时,保尔认识了丽达——一个出身工人家庭的女孩儿。在丽达家中,保尔鼓动了她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了苏维埃。
D.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成了科托夫斯基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他特别喜欢《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
9.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保尔在给大锅灌水时睡着了,水流了出来,且越流越多,漫过了许多客人与他们的行李,这让堂倌们恼羞成怒,把保尔打了一顿并赶出了车站食堂。
B.一天晚上,朱赫来出去后就没有回来。保尔在街上打听朱赫来的下落,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解着时,果断地救了朱赫来。后来保尔被冬妮娅告发,被抓到城防司令部。
C.保尔头部受重伤治疗出院后,因暂时不适宜上前线,他便跟朱赫来一起参加肃清反革命的工作。肃反委员会繁重的工作损害了保尔的神经。
D.保尔的好友谢廖沙在与反革命军的战斗中,被远处飞来的一颗流弹打中,全身哆嗦一下,没有喊叫,左右摇晃一下,随后就直挺挺地倒在地上,牺牲在战场上。
10.下列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伙夫,他后来参加了红军,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B.保尔在打捞木材中得了急性风湿病,但他愤愤地拒绝了领取抚恤金的安排。
C.保尔双腿瘫痪后,只有右手还能活动,他要和达雅离婚,但达雅不同意。
D.保尔申请在莫斯科定居,在妻子和母亲的支持下,保尔开始写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1.[2023·邯郸期末]请选出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法有误的一
项( )(3分)
A.保尔把一撮烟末撒进神父家做复活节蛋糕用的面团里,因此被神父赶出教室。
B.保尔离开学校的第一份工作是跟着母亲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折磨。后来,他的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份工作。
C.谢廖沙偷偷地跑到列辛斯基家的花园里,偷走了武装带和手枪。
D.红军解放了保尔的家乡,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教保尔学习打拳,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12.[2023·济宁期末]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保尔的五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冒死救朱赫来脱险
②筑路时战胜伤寒死里逃生
③在筑路现场与冬妮娅决裂
④在神父家的面团里撒烟末
⑤高度残疾时选择文学创作之路
A.③④①②⑤ B.②①④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④①③②⑤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8分)
(1)请循其本: 追溯
(2)安知鱼之乐: 怎么
(3)水击三千里: 拍打
(4)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
(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完备
(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盘旋飞翔
扶摇: 旋风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3分)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鲦鱼出游从容 D.其名为鲲
【解析】A.“冥”同“溟”,海。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B.怒而飞       怒:愤怒
C.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气息
【解析】B.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我非子,固不知子也  子固非鱼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请循其本
C.鹏之徙于南冥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D.化而为鸟  怒而飞
【解析】A.副词,固然/副词,本来。 B.表示选择/代词,代指之前的问题。C.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7分)
(1)庄子,名周,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 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3)庄子在《北冥有鱼》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迁徙南冥,振翅起飞时“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磅礴气势。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北冥有鱼》一开篇,就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游历组成,既令人叹服于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C.《庄子》中的大鹏形象和“濠梁之辩”都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解析】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0分)
(1)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2)讲信修睦: 培养
(3)教然后知困: 困惑
(4)不知其旨也: 味美
(5)教学相长也: 推动、促进
(6)不知其善也: 好处
(7)然后能自反也: 反思
(8)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
(9)故外户而不闭: 从外面把门带上
(10)故人不独亲其亲: 指父母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3分)
A.学学半
B.选贤与能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解析】A.前一个“学”同“ ”,教导。B.“与”同“举”,推举 。D“矜”同“鳏”,老而无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3分)
A.选贤与能     B.不独亲其亲
C.老有所终 D.故外户而不闭
【解析】A.贤、能,形容词用作名词。B.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C.“老”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天下为公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其此之谓乎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不必藏于己 于我如浮云
D.大道之行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解析】A.都是判断动词,是。B.表推测/代词,它。C.介词,在/介词,对,对于。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16分)
(1)《虽有嘉肴》选自《 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礼运》。《礼记》又名《 小戴礼记》《 小戴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 戴圣所编。
(2)《虽有嘉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 教学相长也。
(3)《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4)《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
(5)《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义相近的两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勉励自己。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9分)
(1)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3)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干
(5)骈死于槽枥之间: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7)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吃 或: 有时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3分)
A.才美不外见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千里马常有
【解析】A.“见”同“现”,表现、显现。B.“食”同“饲”,喂。C.“祗”同“ (只)”,只、仅。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3分)
A.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D.故外户而不闭
【解析】B.“策”名词用作动词,本义是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虽有千里之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A.副词,常常,经常/形容词,普通的。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C.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13分)
(1)韩愈,字 退之, 唐 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 说明道理。
(2)《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该文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解析】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
1.默写。(29分)
(1)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此地为一别, 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6)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
(8)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___。(白居易《卖炭翁》)
(9)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不计个人得失、心系黎民百姓的句子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家国情怀”是杜甫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卖炭翁》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以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14)李白《送友人》一诗中借离群的马的长鸣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5)《送友人》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16)《送友人》中描绘青翠山峦寥廓秀丽的图景的句子是“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17)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集中表现作者心境孤独、志趣高洁、坚守本心的两句是“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18)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两句,写冷月笼罩下的夜色,寂寞清冷。
(19)陆游《卜算子·咏梅》中“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以梅花香气不改来表达自己坚守节操、不变志节的品格。
2.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解析】C.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1.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怒而飞
B.男有分,女有归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不独子其子
【解析】A.“怒”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生气。B.“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D.“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3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鹏之徙于南冥也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鲦鱼出游从容
【解析】A.食,同“饲”,喂。B.冥,同“溟”,海。C.与,同“举”,推举。D.没有通假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其名为鲲      武陵人捕鱼为业
B.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知鱼之乐
D.不知其旨也 其真无马邪
【解析】A.叫作/作为。B.同“现”,表现/看见。C.都是“怎么”的意思。D.代词,它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选贤与能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解析】A.名词,才能/名词,才干出众的人。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它的。C.均为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C.虽:即使。
6.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解析】D.货:财物。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马说》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B.《虽有嘉肴》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形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北冥有鱼》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奇特。
D.《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解析】B.《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 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它是由西汉的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49 篇。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韩愈,字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D.《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就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解析】C.韩愈字退之。
9.下列对《马说》和《北冥有鱼》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乙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乙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乙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乙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
【解析】B.作者借“大鹏”迁往南海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而非“展现了作者的恐惧”。
10.下列选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悠闲垂钓的微妙心理。
B.《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一句中“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在此是嘲讽朝廷爪牙得意忘形的丑态。
C.《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愉悦、宁静淡泊。
D.《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向,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解析】A.《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意思是“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该句阐释了作者生在盛世,却闲居在家,渴望出仕报国的心境,选项中“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悠闲垂钓的微妙心理”表述错误。
11.[2023·济宁二模]近日,济宁市育贤中学将举办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完成相关任务。(8分)
(1)小宁同学为此次活动设计了四个板块的内容,请你完成下面的板块命名。(4分)
板块名称 命名
黑板报 ① 文化板报我来办
风采展 文化风采我宣传
商贸集市 ② 商贸集市我参与
知识问答 知识问答我抢先
(2)学校邀请孔府楷雕传承人孔先生来我校作了孔府楷雕的相关知识讲座,活动结束后,小宁同学作为学生代表要上台致谢,表示对孔先生的感谢,请你替小宁同学写出感谢辞。(100字左右,4分)
示例:孔先生,您好!我是育贤中学的学生代表小宁,感谢您百忙之中抽身来我校作这场精彩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孔府楷雕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一、[2024·日照]阅读宋诗,回答问题。(7分)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
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
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
【解析】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理解有误。“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意为:在梅雨季节里,天气是一半潮湿一半晴朗,走在道路上能感受到这种复杂的天气状况;而在麦收时节,天气忽冷忽暖,变化不定。由此可见,梅雨季节天气是半湿半晴的,并非“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于文无据。
2.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的尾联中,诗人称自己拥有豁达的心境,对外界俗世琐事毫不顾虑,以简单的生活和洒脱的心态自得其乐。(2分)他把自己比作“地行仙”,表现出他在生活中超然脱俗、不被世俗纷扰的豁达心境。(2分)
二、[2024·郯城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⑤,刑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甲、乙两文都提到“诚信”,乙文还通过具体的事件突出诚信的重要意义。
B.甲文多处运用对偶和排比,连用铺排,强化了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乙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使叙事生动具体,增强了故事的效果。
D.甲文重在叙事,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乙文重在说理,强调律法的重要性。
【解析】D.甲文重在说理,乙文重在叙事。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   独行其道
B.货恶其弃于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C.秦人皆趋令  皆出酒食
D.令既具  各具情态
【解析】A.只/独自。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三处,3分)
行 之 十 年 秦 民 大 说 道 不 拾 遗 山 无 盗 贼
答案: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每处1分,3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答案: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2分)
5.乙文卫鞅为推行新法,做了哪些具体事件来凸显诚信的重要性?(3分)
答案: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即“立木南门,徙者奖励”。(1分)②太子犯法,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即“太子犯法,与庶人同罪”,通过立信于民,以达到秦人遵从法令的目的。(2分)
【 参考译文】
【 乙】(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百姓感到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商鞅)又说:“能搬动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将要按照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都遵照新法执行。新法施行十年,百姓都非常高兴,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进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三、[2024·罗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委政卿大夫”的“委”与“相委而去”的“委”,意思不相同。
B.“未尝屈辱”中的“屈辱”,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指受到屈辱。
C.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是判断句,“……者,……也”就是“……是……”的意思。
【解析】C.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甲文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B.甲文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景象。
C.乙文中淳于髡身高不到七尺,常常与人争论。
D.乙文中齐威王在淳于髡机智的引导下,从安逸放纵的酒色中重新回归政事。
【解析】C.“常常与人争论”有误,是“能言善辩”。
3.请用“/”给乙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于 是 乃 朝 诸 县 令 长 七 十 二 人 赏 一 人 诛 一 人 奋 兵 而 出
答案: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每处1分,共3分)
4.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翻译句子。(4分)
答案: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文言知识资料卡】荒乱:①年荒世乱;②混乱,错乱;③荒唐,荒淫;④荒淫放纵。 侵:①进犯,侵犯;②侵占,夺取;③逐渐;④欺凌,欺负。
答案:文武百官荒淫放纵,诸侯各国一起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早晚之间,齐威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4分)
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鸟”,庄子眼中的“鹏”和淳于髡说的“大鸟”,各自寄托着他们怎样的想法?(3分)
答案:庄子笔下的大鹏,蕴含着“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寓意;(1分)淳于髡跟齐威王说“鸟”,隐含着规劝齐威王早日觉醒、振兴国家的意思。(2分)
【 参考译文】
【 乙】淳于髡是齐国的“上门女婿”。身高不足七尺,语言流畅、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理朝政,把政事托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诸侯各国一起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早晚之间,齐威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入朝议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国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的齐国土地。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了长达三十六年。
一、[2023·东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试就该诗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王维这首《观猎》,以一个“猎”字贯穿全篇,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这组图又分为出猎图和猎归图。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意境恢宏而含蓄。诗歌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颇具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分)
2.该诗为“盛唐绝作”,展现出诗人“俱臻绝顶”的艺术表现力,试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赏析2个字,2分)
示例:“疾”,指敏锐、锐利。青草枯黄使得老鹰目光更为锐利,写出了老鹰发现猎物时的敏捷,衬托了将军打猎时敏锐的形象,暗示了将军打猎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轻”,指轻快。冰雪融化后追击猎物,战马奔驰格外轻快,形象地刻画出将军打猎时矫健豪迈的英姿,表现了将军打猎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不知其旨也: 味美
(2)教然后知困: 困惑
(3)学学半: 同“”,教导(每空1分,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B.则习染而不自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以其境过清
D.忘路之远近 马之千里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勉励自己。(2分)
(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答案: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2分)
4.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都和学习有关。甲文强调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占学的一半。乙文强调做学问不进步就会退步,要持之以恒,开阔眼界,多交流。(3分)
【 参考译文】
【乙】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缠,也仍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问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一无所见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需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三、[2024·莒南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岳武穆①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②,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值复襄阳,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⑤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⑥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南宋·岳珂撰《金佗粹编》,有删改)
【注释】①岳武穆:岳飞,谥号武穆。②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③介胄:这里是披铠甲之意。④褫(chī):脱去,解下。⑤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⑥甫:才,刚刚。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里的“食”与“食马者”里的“食”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中“数斗”和“一斛”都是数量词,在此句中作定语,此句是定语后置句。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两个“其”,前者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后者表推测。两个“其”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说“天下无马”之人的嘲讽之情。
D.甲文中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A.二者读音不同。
2.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找出三处停顿。( BDF )(填写序号)(3分)
答案:而秣不A择粟B饮不C择泉D揽辔E未安F踊跃G疾驱
3.借助下面文言知识资料卡,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3分)
(2)此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
答案: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3分)
【文言知识资料卡】受:①接受,承受;②听从;③遭受;④同“授”,给予,授予,传授。
4.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案:第一问: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1分)
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 参考译文】
【乙】岳飞入朝觐见,皇帝从容地问道:“爱卿是否有得到好马?”岳飞回答说:“好马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它们每天吃几斗豆类,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给它披挂奔驰,开始时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快速奔驰。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适逢收复襄阳,不幸相继而死。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要死了一样。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皇帝说好,(称赞)说:“你今天的议论很是精辟深刻。”
一、填空题。(47分,每空1分)
1.1928年,在作者24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 科托夫斯基》,也就是后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几章的初稿,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 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 朱赫来(填人物)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 理想主义的旗帜与 人生的教科书。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一样,都是 自传体小说。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 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
6.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他要靠 文学创作回到队伍中去。他把所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团征求意见,但 书稿在途中丢失,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了成功。
7.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 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8.保尔·柯察金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 维克托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9.红军攻下了小城谢佩托夫卡,保尔的好朋友 谢廖沙参军了,当了团区委书记。
10.保尔最后的著作是《 暴风雨所诞生的》。
11.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水浒传》,我们能感受到梁山好汉们除暴安良的决心;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示例: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12.保尔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 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 丽达,还有他的结发妻子 达雅。
1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 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 无产阶级战士。
14.作为一部闪烁着 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 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15.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写人物以 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 内心独白、 书信和日记、 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16.描写保尔的一次精神危机的内容部分,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出保尔在 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 内心的绝望、动摇以及最终 战胜软弱、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17.保尔在 身体残疾、 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 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 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这也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 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幽默的语言则衬托出保尔 乐观豁达的性格,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国内战争 十月革命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被 罗曼·罗兰(填人物)誉为“对火热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颂歌”。
19.保尔与铁匠阿尔焦姆是 兄弟关系;瓦莉亚与谢廖沙是 姐弟关系;把保尔从一个无知少年引上革命道路的最主要的人物是 朱赫来; 谢廖沙是保尔年少时的朋友,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20. 在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钢铁般的意志, 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1.保尔后来戏剧性地被释放出来,原因就是他在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手下一个上校面前撒了一个谎,说自己是因为 把哥萨克兵的旧马鞍割下一块做鞋底而被抓的。
22.保尔加入红军后,起初是在陆军,后来跑到 骑兵部队。在行军间隙,他阅读了《 牛虻》一书,深受感动。
二、选择题。(36分)
1.下列选项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D )(3分)
A.保尔13岁时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B.书中描写了保尔怎样对待监狱生活、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等。
C.保尔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邮差弄丢过。
2.保尔的妻子是( C )(3分)
A.瓦莉亚       B.冬妮娅
C.达雅 D.丽达
3.保尔老年在纸上战斗的助手是( C )(3分)
A.达雅 B.烈杰尼奥夫
C.加莉亚 D.丽达
4.“现在你浑身已经发出卫生球的味道了”是保尔对( B )说的。(3分)
A.谢廖沙 B.冬妮娅
C.希特勒 D.斯大林
5.在保尔转战各地作战时,只有两次不得不暂时离开革命风暴,第一次是因为腿受伤,第二次是因为( A )(3分)
A.得了伤寒 B.失去胳膊
C.单眼失明 D.患有肠炎
6.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保尔为了祖国到处打仗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无限力量的书是( A )(3分)
A.《牛虻》 B.《加里波第》
C.《资本论》 D.《华沙温卡》
【解析】A.《牛虻》是保尔在祖国各地转战时读的一本书,他从书中汲取了革命的力量并把它读给自己的战友,传播这种革命精神。B.《加里波第》是保尔在铁路枢纽站的锅炉房上班的时候读的书,当时他还没有参加革命,与题干的要求不符。C.《资本论》是保尔因疾病缠身在疗养院养病时学习的一本书。D.《华沙温卡》是瓦莉亚被白匪逮捕后实行绞刑前,她唱的就义歌。
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疾恶如仇,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后来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A.保尔父亲死得早,母亲做苦力以养家糊口。选项中“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有误。B.保尔是独自前往的,“达雅陪同”有误。C.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选项中“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有误。
8.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沙俄余党想发动一场暴乱,谢廖沙却提前一晚领导三百名士兵破坏了叛军接头点,一场风暴平息了。
B.保尔和共青团员被调去修铁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同志们克服了困难,铁路如期修通。保尔被同志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C.在海滨疗养时,保尔认识了丽达——一个出身工人家庭的女孩儿。在丽达家中,保尔鼓动了她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了苏维埃。
D.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成了科托夫斯基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他特别喜欢《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
【解析】A.是朱赫来提前一晚上破坏了叛军的接头点。B.是朱赫来被同志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C.在海滨疗养时,保尔在一次交谈中认识了达雅,而不是丽达。
9.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因为保尔在给大锅灌水时睡着了,水流了出来,且越流越多,漫过了许多客人与他们的行李,这让堂倌们恼羞成怒,把保尔打了一顿并赶出了车站食堂。
B.一天晚上,朱赫来出去后就没有回来。保尔在街上打听朱赫来的下落,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解着时,果断地救了朱赫来。后来保尔被冬妮娅告发,被抓到城防司令部。
C.保尔头部受重伤治疗出院后,因暂时不适宜上前线,他便跟朱赫来一起参加肃清反革命的工作。肃反委员会繁重的工作损害了保尔的神经。
D.保尔的好友谢廖沙在与反革命军的战斗中,被远处飞来的一颗流弹打中,全身哆嗦一下,没有喊叫,左右摇晃一下,随后就直挺挺地倒在地上,牺牲在战场上。
【解析】B.保尔后来被维克托告发,之后被抓到城防司令部。
10.下列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伙夫,他后来参加了红军,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B.保尔在打捞木材中得了急性风湿病,但他愤愤地拒绝了领取抚恤金的安排。
C.保尔双腿瘫痪后,只有右手还能活动,他要和达雅离婚,但达雅不同意。
D.保尔申请在莫斯科定居,在妻子和母亲的支持下,保尔开始写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D.保尔写的是《暴风雨所诞生的》。
11.[2023·邯郸期末]请选出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法有误的一
项( C )(3分)
A.保尔把一撮烟末撒进神父家做复活节蛋糕用的面团里,因此被神父赶出教室。
B.保尔离开学校的第一份工作是跟着母亲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折磨。后来,他的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份工作。
C.谢廖沙偷偷地跑到列辛斯基家的花园里,偷走了武装带和手枪。
D.红军解放了保尔的家乡,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教保尔学习打拳,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解析】C.是保尔偷了住在列辛斯基家的德国中尉的“曼利赫尔”手枪。
12.[2023·济宁期末]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保尔的五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①冒死救朱赫来脱险
②筑路时战胜伤寒死里逃生
③在筑路现场与冬妮娅决裂
④在神父家的面团里撒烟末
⑤高度残疾时选择文学创作之路
A.③④①②⑤ B.②①④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④①③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