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基础训练 (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句子排序)(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基础训练 (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句子排序)(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9:32:15

文档简介

本卷得分:______/43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16分)
缅怀( )    蛮横( )
瞭望( ) 抉择( )
诀别( ) 联袂( )
拙劣( ) 咄咄逼人( )
相形见绌( ) 强词夺理( )
卑鄙( )( ) 挑拨离间( )( )
外强中干( )(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14分)
诬miè( ) 竹miè( )
duò( )落 zhuì( )落
ɡāo( )药 病入膏huānɡ( )
悲 fèn( ) 格物zhì( )知
不知所cuò( ) 不修边fú( )
名fù( )其实 自yuán( )其说
相fǔ( )相chénɡ( )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7分)
(1)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切勿理解为“在旁边观看(表
演)”]
(2) :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含贬义)
(3)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4) :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含贬义)
(5) :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重在“探究”,是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
(6) :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含贬义)
(7) :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 年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文章慷慨激昂,既有对反对派的怒斥,也有对胜利的展望。
B.《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顾拜旦是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
C.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是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抉择(jué)     彷徨(pánɡ huánɡ)
蛮横(hénɡ) 行将就木(xínɡ)
B.诬蔑(miè) 拙劣(zhuō)
卑鄙(bì) 强词夺理(qiánɡ)
C.中庸(yōnɡ) 堕落(zhuì)
华裔(yì) 挑拨离间(jiàn)
D.捶击(chuí) 赋予(fù)
论语(lún)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瞭望 缅怀 探察 不休边幅
B.悲愤 扶植 严峻 自圆其说
C.抉择 狡辨 指摘 相辅相成
D.襁褓 取缔 枷锁 格物至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黄昏时,只有红光能直达地面,蓝光则被大气散射得分崩离析,出现了令无数游客陶醉的红日依山的美景。
B.台风来袭,来不及回港的渔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很是危险。
C.为装饰而读书,多见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见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D.《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描绘的山峰络绎不绝,奔腾起伏。
4.[2023·临沂] 下面是小文同学写的演讲稿《做自强不息的奋进者》部分内容。阅读后完成后面小题。(6 分)
①自强不息是激昂的音符,能谱写出催人奋进的乐章;示例: , 。②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从“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泱泱华夏,自强自立之君子,比比皆是。④新时代的青年,有的为国立“芯”,让超级计算机的“中国速度”扬威世界,有的攻坚“卡脖子”技术,争当AR领域创新的领跑者……⑤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⑥时代的进步,要求青年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1)请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 分)
(2)上文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4 分)
语病:第 句,修改意见 。
标点:第 句,修改意见 。
5.八年级五班要举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在演讲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做好充分准备。(2分)
①搜集、整理资料


④设计演讲(恰当运用演讲技巧)
(2)《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和众多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围绕下面的某一种精神,确定主题,拟写演讲词,参加“一分钟演讲”。(不超过150 字,6分)
青少年从革命先烈身上继承的精神遗产:①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③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担当精神;④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一、[2024·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7分)
春归次金陵
吴融①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释】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服和车盖,借指官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
B.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
C.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
D.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2.该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脱略虚空②,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跌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作“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作“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一则曰______。
【注释】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该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②脱略虚空:不拘束,又包容万物。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张脸非常不买账”,“不买账”是指不妥协、不屈服、不逢迎。
B.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义词褒用,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C.第④段中作者将萧伯纳等人的外貌与鲁迅先生的外貌做对比,衬托鲁迅先生外貌的特别,“正好像他自己”。
D.如果要从文中选两个词语填入最后一段的横线上,应依次填入“好玩”“好看”。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解释“中国”“五四”在句中的含义,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3.请从“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语句”中任选一种,分析作者是怎样提示演讲思路的。(3分)
4.“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是锤炼语言,增强演讲感染力的方法之一。请从第⑦段中任举一例,简要分析。(4分)
一、[2024·南山二模改编]阅读诗歌,完成小题。(7分)
湖上晚归
林逋①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②。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③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④,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释】①林逋:北宋诗人,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②蓬瀛:蓬莱和瀛洲,亦泛指仙境。③蕖:荷花。④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悠闲地卧枕在船舷边,“卧”字点明乘坐小船的状态,轻松自然,无拘无束。
B.颔联的景物以远景为主,虽都是静景,但作者巧妙使用“横”“倚”两字,化静为动。
C.尾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全诗语言清丽自然。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二、[2023·莱芜区二模]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1分)
都云哲人痴,谁解其中味
宗 璞
①父亲给同僚学生们的印象,是个戴眼镜、着长衫、留长髯、说话急的时候有点结巴,而做事情却“不着急”的哲学家。可能是受冯家祖上习武的影响,这个书生身上有股豪气。在父亲身上,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又有道家的豁达洒脱。秉此二气,他穿越了中国的在苦难中奋斗的二十世纪。
②1945年,祖母去世,父亲回河南老家奔丧,县长来家拜望,父亲不送,而家里旧亲友来,都送到大门,“北平来的大教授”在乡里一时传为美谈。1948年,他从美国带回一个冰箱,在清华是唯一的,全北京城也没几台,但得知校医院需要,他当即就捐了。也是在那年,他身为清华文学院院长,自不能公开站在学生一边,但受国民党军警迫害的进步学生都信得过他,我们在工字厅的家里不知来过多少位避难的同学,父亲只是一律掩护,连人家姓名都没问过。多年后有位国家领导人来看他,才知道被父亲掩护的是姚依林。
③父亲沉醉哲学,对外界事物尤其是生活琐事有些漠然。
④“文革”期间,我家房子多被人占了,全家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当时我在城里工作,有一天回家,母亲就说来包饺子改善生活。结果煮饺子的时候盘子不见了,找了半天,原来是父亲坐在这盘饺子上。他一点没觉得不舒服,因为他早就神游自由王国去了。“文革”中常有批斗,一次对他批斗得十分凶猛,父亲回家来稍事休息,神色平静地对母亲说:“我们吃饭吧。”母亲言及时不觉泪下。父亲的精神中有一块思想圣地,虽从荆棘中走过,仍是泰然自若。
⑤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我还是听金岳霖先生幽默对我提起。抗战初期,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你爸爸开始考虑:放和不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结果还没等考虑完,手已经撞骨折了。”
⑥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所以父亲的一生中得有人料理俗务,他才能有纯粹的精神世界去研究他的哲学。这么多年,我觉得父母一直认为生命中有比世俗生活更高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在父亲,就是他的哲学他的教育事业;在母亲,就是帮助父亲成就他的事业。
⑦父亲总是在思索,因为过于执着专注,难免有些呆气。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我那几近失聪失明、自嘲为“呆若木鸡”的老父,用口授方式写成了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他的头脑就是个图书馆,中国几千年来哲学思想的发展在里面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他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一个85岁老翁,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志。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但更有一种严谨和对追求真理的热诚。
⑧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他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身兼秘书、管家、门房、护士兼跑堂的我,连忙转达这好意,
⑨书写成后四个多月,这支毕生思考的风中之烛,终于安详地泪干而去,只是他临终的那句“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根据相关文章删改)
1.文章着重写了父亲对哲学的“痴”,请结合第④⑤段简要概括体现父亲“痴”的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语“呆若木鸡”。(3分)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画横线的句子。(3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5分)
4.有人说文章第②段是“闲”笔,与父亲作为哲学家的身份无关,谈谈你的看法。(6分)本卷得分:______/43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16分)
缅怀( miǎn )    蛮横( hènɡ )
瞭望( liào ) 抉择( jué )
诀别( jué ) 联袂( mèi )
拙劣( zhuō ) 咄咄逼人( duō )
相形见绌( chù ) 强词夺理( qiǎnɡ )
卑鄙( bēi )( bǐ ) 挑拨离间( tiǎo )( jiàn )
外强中干( qiánɡ )( ɡān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14分)
诬miè( 蔑 ) 竹miè( 篾 )
duò( 堕 )落 zhuì( 坠 )落
ɡāo( 膏 )药 病入膏huānɡ( 肓 )
悲 fèn( 愤 ) 格物zhì( 致 )知
不知所cuò( 措 ) 不修边fú( 幅 )
名fù( 副 )其实 自yuán( 圆 )其说
相fǔ( 辅 )相chénɡ( 成 )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7分)
(1)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切勿理解为“在旁边观看(表
演)”]
(2)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含贬义)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4) 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含贬义)
(5)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重在“探究”,是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
(6)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含贬义)
(7)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 年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文章慷慨激昂,既有对反对派的怒斥,也有对胜利的展望。
B.《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顾拜旦是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
C.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是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解析】B.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解析】⑤句提出观点,强调“乐‘生’是人的本分”,应该放在开头,可排除A、B两项。再从提出观点之后运用的材料来看,①句列举杀身成仁的志士来说明他们是乐“生”的人,接其后更合适。③句阐述这些乐“生”的人为何能将生命视作敝履,接①句之后。④句中,“这样深的爱”是对③句的概括,应接其后。②句是总结句,应放最后。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抉择(jué)     彷徨(pánɡ huánɡ)
蛮横(hénɡ) 行将就木(xínɡ)
B.诬蔑(miè) 拙劣(zhuō)
卑鄙(bì) 强词夺理(qiánɡ)
C.中庸(yōnɡ) 堕落(zhuì)
华裔(yì) 挑拨离间(jiàn)
D.捶击(chuí) 赋予(fù)
论语(lún) 不知所措(cuò)
【解析】A.蛮横(hènɡ)。B.卑鄙(bǐ),强词夺理(qiǎnɡ)。C.堕落(duò)。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B )(3分)
A.瞭望 缅怀 探察 不休边幅
B.悲愤 扶植 严峻 自圆其说
C.抉择 狡辨 指摘 相辅相成
D.襁褓 取缔 枷锁 格物至知
【解析】A.不修边幅。C.狡辩。D.格物致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黄昏时,只有红光能直达地面,蓝光则被大气散射得分崩离析,出现了令无数游客陶醉的红日依山的美景。
B.台风来袭,来不及回港的渔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很是危险。
C.为装饰而读书,多见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见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D.《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描绘的山峰络绎不绝,奔腾起伏。
【解析】A.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用错对象。B.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此处望文生义。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使用对象错误。
4.[2023·临沂] 下面是小文同学写的演讲稿《做自强不息的奋进者》部分内容。阅读后完成后面小题。(6 分)
①自强不息是激昂的音符,能谱写出催人奋进的乐章;示例:自强不息是响亮的号角, 能吹奏出激动人心的旋律。②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从“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泱泱华夏,自强自立之君子,比比皆是。④新时代的青年,有的为国立“芯”,让超级计算机的“中国速度”扬威世界,有的攻坚“卡脖子”技术,争当AR领域创新的领跑者……⑤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⑥时代的进步,要求青年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1)请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 分)
(2)上文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4 分)
语病:第 ⑥句,修改意见 去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中的“的”。
标点:第 ④句,修改意见 “扬威世界”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5.八年级五班要举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在演讲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做好充分准备。(2分)
①搜集、整理资料
② 撰写演讲稿(或写演讲稿)
③ 熟悉演讲稿(或背诵演讲稿)
④设计演讲(恰当运用演讲技巧)
(2)《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和众多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围绕下面的某一种精神,确定主题,拟写演讲词,参加“一分钟演讲”。(不超过150 字,6分)
青少年从革命先烈身上继承的精神遗产:①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③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担当精神;④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答案:示例一: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拥有一颗爱国心”。作为一名中国人,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心底常常涌动着自豪之情。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快乐,这是成千上万先烈用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的,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刻入我们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记得提醒自己:爱我中华,勿忘初心!
示例二: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奉献者最美”。在我心中有一群最美的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走过了血雨腥风的艰难历程。他们身上,有着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砥砺前行。让年轻的我们一起厚植情怀,乐于奉献,像他们一样成为最美的人吧!
一、[2024·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7分)
春归次金陵
吴融①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释】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服和车盖,借指官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
B.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
C.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
D.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解析】B.首联的意思为:远望中春雨后的金陵灰蒙蒙的,归舟连夜赶到金陵停泊。首联渲染的是春雨后金陵的凄迷氛围,而并非是雨前的情景。
2.该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尾联掉尾回首,与“自有情”“趁晚程”照应,全诗一团精神,聚而不散。末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句,以清新之语,状轻快、恬适之心情,颇有特色。( 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脱略虚空②,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跌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作“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作“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一则曰______。
【注释】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该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②脱略虚空:不拘束,又包容万物。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这张脸非常不买账”,“不买账”是指不妥协、不屈服、不逢迎。
B.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义词褒用,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C.第④段中作者将萧伯纳等人的外貌与鲁迅先生的外貌做对比,衬托鲁迅先生外貌的特别,“正好像他自己”。
D.如果要从文中选两个词语填入最后一段的横线上,应依次填入“好玩”“好看”。
【解析】D.应依次填入“好看”“好玩”,与文章内容相照应。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解释“中国”“五四”在句中的含义,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含义:具有中国特点、具有“五四”精神。效果:两个名词活用作形容词,精练简洁,又别致新颖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外貌的特点:既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的刚直、坦然、儒雅凝练的特点,又具有“五四”时期进步人士的独立、进步、创新的特点。(4分)
3.请从“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语句”中任选一种,分析作者是怎样提示演讲思路的。(3分)
答案:示例一:提示性词语:例如,全文以“好看”“好玩”为关键词,将演讲分为两部分,最后以“总之”做总结,再次强化“好看”“好玩”。各层次观点清晰,思路明了。在第⑥⑦段演说鲁迅先生“好玩”时,用“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他的“革命”文章“好玩”,“他的语气和风姿”多样,这些提示性词语,分三个层次讲出鲁迅先生的“好玩”。思路清晰。
示例二:关联性词语:第②③④段在讲鲁迅先生“好看”时,从看照片到相貌与其文学、脾气、命运、地位与声名的相配,再到其相貌的地域与时代的独特性,用“所以”“而且”这样的关联性词语,将“好看”的三方面层层推进,有条不紊,十分清晰。
示例三:过渡性语句:演讲稿的第⑤段就是过渡段,上承“好看”,下启“好玩”,由相貌到为人。思路清晰,衔接严密。(3分)
4.“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是锤炼语言,增强演讲感染力的方法之一。请从第⑦段中任举一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一:一是解说“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时,用四个排比短句,将“激愤”与“放松”、“深刻”与“游戏”、“挑衅”与“自嘲”、“批判”与“话又说回来”对比列出,列举其文章特点,强化人格魅力,既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又整齐和谐,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充分地体现了鲁迅的“革命”文章也很有人格张力与维度,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体现“好玩”。
示例二:解说“他的语气和风姿”不只“峻急锋利”这一路时,用五个排比短句“忽而……,如……”,语言风格加上例证,既突出“他的语气和风姿”的多样性,又整齐和谐,短促有力、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也从“他的语气和风姿”的多样性上体现“好玩”。(4分)
一、[2024·南山二模改编]阅读诗歌,完成小题。(7分)
湖上晚归
林逋①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②。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③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④,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释】①林逋:北宋诗人,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②蓬瀛:蓬莱和瀛洲,亦泛指仙境。③蕖:荷花。④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首联写诗人悠闲地卧枕在船舷边,“卧”字点明乘坐小船的状态,轻松自然,无拘无束。
B.颔联的景物以远景为主,虽都是静景,但作者巧妙使用“横”“倚”两字,化静为动。
C.尾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全诗语言清丽自然。
【解析】C.结尾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鸡鸣、犬吠之声来反衬居住地的静谧美好,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并不是“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1分)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1分)
二、[2023·莱芜区二模]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1分)
都云哲人痴,谁解其中味
宗 璞
①父亲给同僚学生们的印象,是个戴眼镜、着长衫、留长髯、说话急的时候有点结巴,而做事情却“不着急”的哲学家。可能是受冯家祖上习武的影响,这个书生身上有股豪气。在父亲身上,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又有道家的豁达洒脱。秉此二气,他穿越了中国的在苦难中奋斗的二十世纪。
②1945年,祖母去世,父亲回河南老家奔丧,县长来家拜望,父亲不送,而家里旧亲友来,都送到大门,“北平来的大教授”在乡里一时传为美谈。1948年,他从美国带回一个冰箱,在清华是唯一的,全北京城也没几台,但得知校医院需要,他当即就捐了。也是在那年,他身为清华文学院院长,自不能公开站在学生一边,但受国民党军警迫害的进步学生都信得过他,我们在工字厅的家里不知来过多少位避难的同学,父亲只是一律掩护,连人家姓名都没问过。多年后有位国家领导人来看他,才知道被父亲掩护的是姚依林。
③父亲沉醉哲学,对外界事物尤其是生活琐事有些漠然。
④“文革”期间,我家房子多被人占了,全家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当时我在城里工作,有一天回家,母亲就说来包饺子改善生活。结果煮饺子的时候盘子不见了,找了半天,原来是父亲坐在这盘饺子上。他一点没觉得不舒服,因为他早就神游自由王国去了。“文革”中常有批斗,一次对他批斗得十分凶猛,父亲回家来稍事休息,神色平静地对母亲说:“我们吃饭吧。”母亲言及时不觉泪下。父亲的精神中有一块思想圣地,虽从荆棘中走过,仍是泰然自若。
⑤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我还是听金岳霖先生幽默对我提起。抗战初期,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你爸爸开始考虑:放和不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结果还没等考虑完,手已经撞骨折了。”
⑥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所以父亲的一生中得有人料理俗务,他才能有纯粹的精神世界去研究他的哲学。这么多年,我觉得父母一直认为生命中有比世俗生活更高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在父亲,就是他的哲学他的教育事业;在母亲,就是帮助父亲成就他的事业。
⑦父亲总是在思索,因为过于执着专注,难免有些呆气。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我那几近失聪失明、自嘲为“呆若木鸡”的老父,用口授方式写成了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他的头脑就是个图书馆,中国几千年来哲学思想的发展在里面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他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一个85岁老翁,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志。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但更有一种严谨和对追求真理的热诚。
⑧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他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身兼秘书、管家、门房、护士兼跑堂的我,连忙转达这好意,病床上的父亲颤巍巍道:“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⑨书写成后四个多月,这支毕生思考的风中之烛,终于安详地泪干而去,只是他临终的那句“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根据相关文章删改)
1.文章着重写了父亲对哲学的“痴”,请结合第④⑤段简要概括体现父亲“痴”的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答案:父亲因思考哲学问题坐在饺子上浑然不觉;面对凶猛的批斗,泰然处之;因思考哲学问题手被撞骨折。(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4分)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语“呆若木鸡”。(3分)
答案:“呆若木鸡”本义形容一个人痴傻发愣的样子。(1分)文中贬义词褒用,指父亲自嘲为呆笨,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几近失聪失明时,依旧执着于哲学思考的情态,(1分)表现了父亲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对哲学的痴迷。(1分)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画横线的句子。(3分)
答案: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1分,缺一不得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尽管身体虚弱,却把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情景,(1分)表现了父亲对哲学的执着和热爱,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1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5分)
答案:父亲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终于在病重期间,完成了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死而无憾。(1分)他坚信中国哲学将来一定能取得长足发展,这一信念将激励后来者传承创新,发扬光大。(1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喻为“烛”,表现了父亲对哲学的痴迷和追求真理的热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2分)收束全文,深化主旨,给人启迪。(1分)
4.有人说文章第②段是“闲”笔,与父亲作为哲学家的身份无关,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第②段并非闲笔。(1分)本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父亲有选择地送客人;父亲慷慨捐赠冰箱,支持学校工作;父亲掩护避难的同学,使其免遭迫害。(1分)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不谙世故、慷慨大方、关爱学生的品质,(1分)深化文章主旨;(1分)与前文相呼应,为下文写父亲痴迷于哲学作铺垫;(1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