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加点字注音。(14分)
出轧( ) 倾轧( )
轧空( ) 霎时( )
推搡( ) 寒噤( )
翌日( ) 苍劲( )
投奔( ) 奔流( )
迂回( ) 气喘吁吁( )
棱角( ) 拾级而上(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15分)
浮 zào( ) 枯zào( )
chù( )立 zhù( )立
yì( )立 纷至tà( )来
yǎo( )无消息 轻歌màn ( )舞
chuān( )流不息 风云变huàn( )
前呼后yōnɡ( ) zhèn( )耳欲聋
zhèn( )聋发聩 lì lì( )( )在目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9分)
(1)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2)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3) :像风和云那样不规则地改变,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复杂多变。
(4) :前面有人吆喝着开道,后面的人簇拥着保护。旧时常用以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多,排场大。也形容跟随者众多。
(5)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重现在眼前。(可用于指眼前情景,也可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6)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
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
(7)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含褒义)
(8)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用于书面语)
(9)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4.下列句子有语病,请找出病因并写出修改意见。(8分)
(1)济南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2)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3)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4)春天的临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充满了生机,是适合游玩的好季节。
本卷得分:______/19分 建议用时:18分钟
1.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告诫 驰骋 穿流不息 怒不可遏
B.演绎 懈怠 风云变幻 前呼后拥
C.横溢 霹雳 云遮雾嶂 接踵而至
D.刹那 账篷 历历在目 振耳欲聋
2.为体现黄河蕴含的文化价值,同学们想为黄河设计一个标志。下面是标志的设计要求,请阅读后完成任务。(6分)
作品应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让我们想象到_________的壶口瀑布,_________的黄土高坡,____________的黄河峡谷,____________的九曲十八弯……文字部分用草书“黄河”二字,突显大气洒脱、张扬奔放的黄河气概。
(1)在文段横线处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气势磅礴 壁立千仞 沟壑纵横 蜿蜒曲折
B.蜿蜒曲折 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 气势磅礴
C.蜿蜒曲折 壁立千仞 沟壑纵横 气势磅礴
D.气势磅礴 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 蜿蜒曲折
(2)如图是几位同学围绕要求设计的标志,请你帮助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3分)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幽默和讽刺是他写作的特点。
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
C.《登勃朗峰》中写上山,用小说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散文笔法,叙述奇人奇事。
D.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4.八年级一班组织“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7分)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2)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经设计好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2分)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深深的向往、依恋之情,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不少于50字的结束语。(3分)
一、[2024·山东]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出 塞
王褒①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释】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月支,即月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第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第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该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2.小元选择该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4分)
二、[2024·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 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划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 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1.选文以 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 、到访深圳的经历。(2分)
2.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
3.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深圳的青年人?(4分)
4.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一、[2023·赤峰]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①斜日塞天昏②,一半山川带雨痕③。
新水④乱侵⑤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注释】①晚虹:傍晚雨停后出现的彩虹。②昏: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③雨痕:雨水冲洗后留下的痕迹。④新水:雨水。⑤乱侵:到处流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前两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重点照应了“初晴”,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第三、四句写雨水在长满青草的路上到处流淌,附近散落着的村庄,绿杨簇拥,炊烟袅袅。
C.诗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雨后初晴景象,全诗着笔由近及远,景物富于变化,极有层次。
D.诗人行走塞路,所见之景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与其他边塞诗相比,可谓别具一格。
2.该诗描绘景物时,使用的色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
②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分)
3.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凝望”的妙处。(3分)
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4分)1.给加点字注音。(14分)
出轧( zhá ) 倾轧( yà )
轧空( ɡá ) 霎时( shà )
推搡( sǎnɡ ) 寒噤( jìn )
翌日( yì ) 苍劲( jìnɡ )
投奔( bèn ) 奔流( bēn )
迂回( yū ) 气喘吁吁( xū )
棱角( lénɡ ) 拾级而上( shè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15分)
浮 zào( 躁 ) 枯zào( 燥 )
chù( 矗 )立 zhù( 伫 )立
yì( 屹 )立 纷至tà( 沓 )来
yǎo( 杳 )无消息 轻歌màn ( 曼 )舞
chuān( 川 )流不息 风云变huàn( 幻 )
前呼后yōnɡ( 拥 ) zhèn( 震 )耳欲聋
zhèn( 振 )聋发聩 lì lì( 历 )( 历 )在目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9分)
(1)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2)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3) 风云变幻:像风和云那样不规则地改变,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复杂多变。
(4)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着开道,后面的人簇拥着保护。旧时常用以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多,排场大。也形容跟随者众多。
(5)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重现在眼前。(可用于指眼前情景,也可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6)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
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
(7)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含褒义)
(8)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用于书面语)
(9)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4.下列句子有语病,请找出病因并写出修改意见。(8分)
(1)济南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答案:搭配不当,将“条件”改为“环境”或者“氛围”。
(2)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答案: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可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3)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答案:动宾搭配不当,在“劳动习惯”前面加“培养他们的”。
(4)春天的临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充满了生机,是适合游玩的好季节。
答案: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将“春天的临沂”改为“临沂的春天”。
本卷得分:______/19分 建议用时:18分钟
1.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告诫 驰骋 穿流不息 怒不可遏
B.演绎 懈怠 风云变幻 前呼后拥
C.横溢 霹雳 云遮雾嶂 接踵而至
D.刹那 账篷 历历在目 振耳欲聋
【解析】A.川流不息。C.云遮雾障。D.帐篷,震耳欲聋。
2.为体现黄河蕴含的文化价值,同学们想为黄河设计一个标志。下面是标志的设计要求,请阅读后完成任务。(6分)
作品应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让我们想象到_________的壶口瀑布,_________的黄土高坡,____________的黄河峡谷,____________的九曲十八弯……文字部分用草书“黄河”二字,突显大气洒脱、张扬奔放的黄河气概。
(1)在文段横线处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气势磅礴 壁立千仞 沟壑纵横 蜿蜒曲折
B.蜿蜒曲折 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 气势磅礴
C.蜿蜒曲折 壁立千仞 沟壑纵横 气势磅礴
D.气势磅礴 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 蜿蜒曲折
【解析】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蜿蜒曲折:迂回弯曲。壁立千仞:形容山峰高耸。沟壑纵横:山沟互相交错。第一空,用来形容“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合适;第二空,从“黄土高坡”的特点来看,“沟壑纵横”更为合适;第三空,“壁立千仞”更符合峡谷幽深的特点;第四空,“蜿蜒曲折”与后面的“九曲十八弯”意思一致。
(2)如图是几位同学围绕要求设计的标志,请你帮助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B )(3分)
【解析】四幅图均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都能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表现出黄河的九曲十八弯,黄土高坡和黄河峡谷的特点也都有体现。但A、C、D三幅图中的书法均非“草书”的“黄河”。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幽默和讽刺是他写作的特点。
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
C.《登勃朗峰》中写上山,用小说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散文笔法,叙述奇人奇事。
D.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解析】C.《登勃朗峰》中写上山,用散文笔法;写下山,以小说笔法。
4.八年级一班组织“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7分)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经设计好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2分)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旅游观光,走进大自然
示例二:身体力行,保护大自然
示例三:纵情歌唱,歌颂大自然
示例四:书写文章,赞美大自然(任选其二)
(3)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深深的向往、依恋之情,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不少于50字的结束语。(3分)
示例:走进大自然,尝尝那久违的山泉;体验大自然,看看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建设那美丽的家园!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一、[2024·山东]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出 塞
王褒①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释】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月支,即月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第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第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该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解析】B.这两句是实写,并非想象。诗人登山遥望故垒,下马辨认遗迹,描绘的是边塞的实景,表达的是对过往历史的感慨,而非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2.小元选择该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4分)
答案:“唯”强调了边塞地区禽鸟种类的稀少,仅有大雁;“但”则突出了边关地带树木的单一,只有榆树生长。重读这两个字能够更强烈地表达出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寂寥,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使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更加鲜明和深刻。(4分)
二、[2024·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划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1.选文以 作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 零丁洋、到访深圳的经历。(2分)
2.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海水絮语,将海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大海浮光跃金的美景,体现出作者对珠海的喜爱、赞美之情。(4分)
3.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深圳的青年人?(4分)
答案:作者笔下,深圳的青年人沉浸在学习热潮中,勇于拼搏,不断提升自己,他们既对应着第③段中深圳飞快的发展速度,是深圳飞速发展的主力军,也对应着第⑤⑥段中的“春牛”“开荒牛”,是开疆拓土、发展创新的先锋。(4分)
4.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答案:①因为当年文天祥在零丁洋留下千古绝句,为世人留下高风亮节的伟大形象;②零丁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艰苦跋涉历程,从血泪盈盈到笑语盈盈,不同凡响;③年轻人与零丁洋邂逅,被零丁洋所感染,不断开拓进取,激流勇进;④不论是零丁洋、深圳还是珠海,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创造时代的美,寄托着我们的理想、希望以及未来。(5分)
一、[2023·赤峰]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①斜日塞天昏②,一半山川带雨痕③。
新水④乱侵⑤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注释】①晚虹:傍晚雨停后出现的彩虹。②昏: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③雨痕:雨水冲洗后留下的痕迹。④新水:雨水。⑤乱侵:到处流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诗歌前两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重点照应了“初晴”,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第三、四句写雨水在长满青草的路上到处流淌,附近散落着的村庄,绿杨簇拥,炊烟袅袅。
C.诗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雨后初晴景象,全诗着笔由近及远,景物富于变化,极有层次。
D.诗人行走塞路,所见之景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与其他边塞诗相比,可谓别具一格。
【解析】C.“全诗着笔由近及远”理解不正确。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全诗着笔由远及近。
2.该诗描绘景物时,使用的色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2分)
答案:色彩明丽,“晚虹”描绘了傍晚的绚烂彩虹,“新水”写出了雨水还在滴落,“青草路”使人感受到青草的丰茂与生机,“绿杨村”使人仿佛看到被绿色的杨树环绕包围的村庄。(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 “我”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或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② 作为本土画家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或“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欣赏晨曦里的莫高窟)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 “我”把莫高窟以及敦煌之美镌刻在心中(或“我”通过创作作品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分)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晨光里亮黄色的树叶比作闪耀的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在阳光下光彩熠熠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与喜爱之情。(1分)
3.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凝望”的妙处。(3分)
示例:“凝望”是目不转睛地看或注视远望的意思,(1分)写出了画家深情投入创作的状态,(1分)表达画家对敦煌艺术伟大与神奇的惊叹和崇敬之情。(1分)
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选文标题含义丰富,“晨曦里的莫高窟”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晨曦”一词表现特定情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蕴含着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之意;莫高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3分)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4分)
答案: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①展现在眼前的莫高窟的风景之美;②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等艺术之美;③为莫高窟做出贡献的情怀之美。(3分)
我镌刻在心中的美:示例:老师坚持带我们晨练,迎着朝阳,向着梦想。太阳初升,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向未来前进,这景是美的,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