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 (字音+字形+成语+词语运用+句子语序+文化常识)(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 (字音+字形+成语+词语运用+句子语序+文化常识)(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9:42:26

文档简介

  
1.给加点字注音。(14分)
撺掇( )     蹿劲( )
逃窜( ) 糜子( )
糜烂( ) 登时( )
猝死( ) 闭塞( )
边塞( ) 瓶塞( )
冗杂( ) 亢奋( )
欺侮( ) 引吭高歌(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19分)
漂miǎo( )      缥miǎo( )
船jí( ) 作yī( )
偏pì( ) 复bì( )
严 jùn( ) jùn( )工
震 hàn( ) 遗 hàn( )
mò( ) 然 huì( )暗
huì( )人不倦 xī xī( )( )然
暖rónɡ rónɡ( )( )
yǒnɡ yuè( )( )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4分)
(1)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主语只能是人,如果主语是物,则要说“令人……”;只能用于赞美)
(2) :声音突然中止。(只能形容声音,不能与“突然”“瞬间”等词连用)
(3) :为人处世的道理。
(4) :彻底觉悟或醒悟。
4.[2024·天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近年来,借助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年俗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数字空间的年俗活动虽以虚拟形式呈现,但其______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却是真实而深沉的,而且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贴近当代审美,因而备受______。这种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______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
A.装载  吹捧  印证
B.承载  青睐  印证
C.装载  青睐  印记
D.承载  吹捧  印记
5.下列句子语序得当的一项是( )(3分)
A.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B.尽管华为总裁任正非多次表示不想称霸,但是华为已经成了一家全球化的巨无霸。
C.“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D.“一号文件”的颁布,让我们举全国之力造福农民、惠及农村、强化农业,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小旦”“小生”“小丑”分别扮演年轻男子、年轻女子、滑稽人物。
C.古人常说的“不惑”指的是40岁,“知天命”指的是50岁,“古稀”指的是70岁。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每两句为一小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本卷得分:______/16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根据语境作答。(6分)
读《安塞腰鼓》,我们被安塞腰鼓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气势所 zhèn hàn(   )。文章极富力量之美,读之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 。读《灯笼》,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引述历史上 的名将,令人感受到作者成为“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语文的天地丰富多彩: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zhèn hàn( )  马前卒( )
(2)为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A.应接不暇 B.眼花缭乱
C.保国安民 D.保家卫国
甲:   乙: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B.作为作家,必须看尽世间百态,深谙人情世故,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C.这次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
D.上课的铃声响起,操场上正热火朝天踢足球的同学们戛然而止。
3.[2022·黔东南]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 广大青年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就一定能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A.加点的“最”“更”“都”都是副词。
B.“修身立德”与“底色和基调”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C.画线的句子没有语病。
D.上面语段包含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4.八年级(1)班准备在5月14日下午2 点举行以“乐观、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参与。(4分)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分)
(2)班上的王子涵同学文采很好,但她性格内向,害怕当众发言,因此,她不想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作为宣传委员,请你鼓励她参加这次活动。(2分)
一、[2024·烟台]古诗阅读。(4分)
题江湖伟观
刘 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2分)
二、[2024·吉安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拓印画里的美
金岳清
①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那些日子,整个松阳都在蒙蒙烟雨中沉浮。那些青山白雾、黄墙翠竹,总在我眼前不断变幻。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
②我们那天是坐车上的山。来时有小雨,山上大雾弥漫。下车时看到一个木牌:松庄。 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
③屋内泥墙上挂着许多画,我在一幅拓印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仅盈尺,上面有黑乎乎的四个手印:四个大拇指上居然用黄色颜料点缀成四个神态各异的鸭头,或惊呼,或疑惑,或恬静。上方是一只被惊起的肥大白鹅;白鹅右侧散落着几只稚态可掬的小鸭。这一下,画面活起来了。似乎来了危险,白鹅先受惊,扬头振翅欲飞,下面一只黑鸭闻风呼唤自己的孩子,另一只却一脸懵懂,而小鸭们仍然悠然自得,实在是意趣盎然。
④我想,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有人从旁介绍,作者是隔壁的村民叶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屋主人指着边上的一张照片:“喏!就是她。”她穿着咖啡色上衣,黑色裤子,头顶已是白发,两条粗大的麻花辫子却黑得发亮,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主人说,叶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多去田头劳作,每年五月份开始赤脚,一年四季喝自家做的端午茶。她是个爽朗热心的人,隔三岔五给邻居们送一把豆角或者苋菜,所以人缘很好。叶奶奶热爱拓印画,用手掌拓,用手指拓,用脚掌拓,也用蔬果拓,青椒、土豆、菜心、柠檬、苹果……再看墙上,我被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拓印画吸引住了。 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那笑声与歌声一浪一浪地涌过来,使我陶醉。
⑤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天主人请村里人来作拓印画,叶阿公来了,从山上摘了茶叶,拓了四幅作品,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迭,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
⑥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写景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叙写了作者在松阳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当得知“这么有创意的作品”竟是出自叶奶奶之手时,作者对此颇感失望。
C.第③段在写作者观画时,化静为动,这启迪我们:欣赏画作时应发挥联想和想象。
D.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热爱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幸福的人生境界的赞美。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从修辞角度赏析)
(2)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从感官角度赏析)
3.读完选文,你觉得“拓印画里的美”美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4.小文为松阳拍摄短视频,将叶奶奶作为特写镜头。如果再增加一个,你更想推荐下面哪一个镜头?说说你的理由。(4分)
A.叶阿公与他的拓印画
B.印有叶奶奶拓印画的松阳白老酒包装盒
一、[2023·济南]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7分)
霁 夜
孔平仲
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是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4分)
二、[2024·成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8分)
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
谢 伟
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
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
磨刀——磨菜刀剪刀——
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
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
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
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
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 ”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
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
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
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
(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分)
2.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3.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⑦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4分)
“豆花儿□胆水豆花儿□”
4.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1.给加点字注音。(14分)
撺掇( cuān )     蹿劲( cuān )
逃窜( cuàn ) 糜子( méi )
糜烂( mí ) 登时( dēnɡ )
猝死( cù ) 闭塞( sè )
边塞( sài ) 瓶塞( sāi )
冗杂( rǒnɡ ) 亢奋( kànɡ )
欺侮( wǔ ) 引吭高歌( hánɡ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19分)
漂miǎo( 渺 )      缥miǎo( 缈 )
船jí( 楫 ) 作yī( 揖 )
偏pì( 僻 ) 复bì( 辟 )
严 jùn( 峻 ) jùn( 竣 )工
震 hàn( 撼 ) 遗 hàn( 憾 )
mò( 蓦 ) 然 huì( 晦 )暗
huì( 诲 )人不倦 xī xī( 熙 )( 熙 )然
暖rónɡ rónɡ( 融 )( 融 )
yǒnɡ yuè( 踊 )( 跃 )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4分)
(1)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主语只能是人,如果主语是物,则要说“令人……”;只能用于赞美)
(2)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只能形容声音,不能与“突然”“瞬间”等词连用)
(3)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4)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4.[2024·天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近年来,借助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年俗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数字空间的年俗活动虽以虚拟形式呈现,但其______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却是真实而深沉的,而且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贴近当代审美,因而备受______。这种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______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
A.装载  吹捧  印证
B.承载  青睐  印证
C.装载  青睐  印记
D.承载  吹捧  印记
5.下列句子语序得当的一项是( B )(3分)
A.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B.尽管华为总裁任正非多次表示不想称霸,但是华为已经成了一家全球化的巨无霸。
C.“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D.“一号文件”的颁布,让我们举全国之力造福农民、惠及农村、强化农业,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
【解析】A.“第一首”应放在“长篇叙事诗”之前。C.“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将“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D.“造福农民、惠及农村、强化农业”逻辑顺序有误,应是“强化农业、惠及农村、造福农民”。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小旦”“小生”“小丑”分别扮演年轻男子、年轻女子、滑稽人物。
C.古人常说的“不惑”指的是40岁,“知天命”指的是50岁,“古稀”指的是70岁。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每两句为一小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解析】B.“小旦”扮演年轻女子,“小生”扮演年轻男子。
本卷得分:______/16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根据语境作答。(6分)
读《安塞腰鼓》,我们被安塞腰鼓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气势所 zhèn hàn(   )。文章极富力量之美,读之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甲。读《灯笼》,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引述历史上乙的名将,令人感受到作者成为“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语文的天地丰富多彩:有世间冷暖,山川之境;有草木之秀,众生百态;有故事如酒,岁月如歌。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zhèn hàn( 震撼 )  马前卒( zú )
(2)为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A.应接不暇 B.眼花缭乱
C.保国安民 D.保家卫国
甲: A  乙: D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答案:有世间冷暖,众生百态;有草木之秀,山川之境;有故事如酒,岁月如歌。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B.作为作家,必须看尽世间百态,深谙人情世故,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C.这次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
D.上课的铃声响起,操场上正热火朝天踢足球的同学们戛然而止。
【解析】A.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句中形容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了难题,不符合语境。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符合语境。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句中用错对象。
3.[2022·黔东南]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广大青年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和基调。广大青年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就一定能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A.加点的“最”“更”“都”都是副词。
B.“修身立德”与“底色和基调”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C.画线的句子没有语病。
D.上面语段包含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解析】B.“修身立德”与“底色和基调”都是并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4.八年级(1)班准备在5月14日下午2 点举行以“乐观、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参与。(4分)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分)
示例:阳光拨开阴霾,自信驱散烦恼。
(2)班上的王子涵同学文采很好,但她性格内向,害怕当众发言,因此,她不想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作为宣传委员,请你鼓励她参加这次活动。(2分)
示例:王子涵同学,不管是谁,初次演讲的时候都会紧张怯场,但正是这样,我们才要多参加,以增加勇气。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自信、勇敢,才能战胜困难。再说,美丽的珍珠,埋在土里是显现不出它的价值的。别害怕,尽情展示你的风采吧!
一、[2024·烟台]古诗阅读。(4分)
题江湖伟观
刘 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解析】B.颔联的意思是:临安城中繁华无限,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王气存在。该句虽然写出了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但结合诗人刘黻的爱国立场和南宋灭亡前的历史背景,这里更多的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而非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2分)
示例:在夕阳的余晖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缓缓归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1分)夕阳的金色光芒洒落在舟身上,随着小舟的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动,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1分)
二、[2024·吉安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拓印画里的美
金岳清
①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那些日子,整个松阳都在蒙蒙烟雨中沉浮。那些青山白雾、黄墙翠竹,总在我眼前不断变幻。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
②我们那天是坐车上的山。来时有小雨,山上大雾弥漫。下车时看到一个木牌:松庄。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
③屋内泥墙上挂着许多画,我在一幅拓印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仅盈尺,上面有黑乎乎的四个手印:四个大拇指上居然用黄色颜料点缀成四个神态各异的鸭头,或惊呼,或疑惑,或恬静。上方是一只被惊起的肥大白鹅;白鹅右侧散落着几只稚态可掬的小鸭。这一下,画面活起来了。似乎来了危险,白鹅先受惊,扬头振翅欲飞,下面一只黑鸭闻风呼唤自己的孩子,另一只却一脸懵懂,而小鸭们仍然悠然自得,实在是意趣盎然。
④我想,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有人从旁介绍,作者是隔壁的村民叶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屋主人指着边上的一张照片:“喏!就是她。”她穿着咖啡色上衣,黑色裤子,头顶已是白发,两条粗大的麻花辫子却黑得发亮,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主人说,叶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多去田头劳作,每年五月份开始赤脚,一年四季喝自家做的端午茶。她是个爽朗热心的人,隔三岔五给邻居们送一把豆角或者苋菜,所以人缘很好。叶奶奶热爱拓印画,用手掌拓,用手指拓,用脚掌拓,也用蔬果拓,青椒、土豆、菜心、柠檬、苹果……再看墙上,我被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拓印画吸引住了。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那笑声与歌声一浪一浪地涌过来,使我陶醉。
⑤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天主人请村里人来作拓印画,叶阿公来了,从山上摘了茶叶,拓了四幅作品,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迭,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
⑥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本文在写景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叙写了作者在松阳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当得知“这么有创意的作品”竟是出自叶奶奶之手时,作者对此颇感失望。
C.第③段在写作者观画时,化静为动,这启迪我们:欣赏画作时应发挥联想和想象。
D.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热爱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幸福的人生境界的赞美。
【解析】B.根据第④段可知,在“我”得知有创意的作品出自叶奶奶之手后,继续对叶奶奶的外貌形象和她的生活状态进行叙述,写叶奶奶的勤劳、热心和“我”被叶奶奶作品中的情景所感染,这体现出作者更多的是对叶奶奶的赞赏和钦佩。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环绕小山村的地势特点,体现了松庄环境的恬静、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松庄的喜爱之情。(3分)
(2)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从感官角度赏析)
答案: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拓印画形态和色彩的美丽,体现出叶奶奶拓印技术的高超,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3.读完选文,你觉得“拓印画里的美”美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意趣盎然,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②色彩斑斓,热烈奔放,透露着幸福祥和之美;③昭示四季更迭与自然法则,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④表现出热爱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幸福的人生境界。(4分)
4.小文为松阳拍摄短视频,将叶奶奶作为特写镜头。如果再增加一个,你更想推荐下面哪一个镜头?说说你的理由。(4分)
A.叶阿公与他的拓印画
B.印有叶奶奶拓印画的松阳白老酒包装盒
答案:示例一:推荐A。阿公更年长,他的画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自如、随性、胸有成竹,叶阿公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这个镜头与叶奶奶的镜头前后照应,丰富和增强了短视频的表现力,升华主旨,将松阳老人们老有所乐的人生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推荐 B。此镜头是对叶奶奶特写镜头的丰富和增强,突出了叶奶奶的拓印画是充满意趣的艺术品,表现了叶奶奶老有所乐,幸福自己也幸福别人的人生境界。(4分)
一、[2023·济南]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7分)
霁 夜
孔平仲
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是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解析】C.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比喻。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4分)
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2分)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2分)(没有结论式这句话扣1分)
二、[2024·成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8分)
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
谢 伟
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
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
磨刀——磨菜刀剪刀——
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
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
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
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
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胆水豆花儿□”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
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
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
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
(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分)
答案:①叫卖是韵味悠长的声音艺术。②叫卖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③叫卖充满城市动人的风韵和世俗生活的烟火味道。④叫卖蕴含普通人守护家庭的温情。⑤叫卖体现城市接纳不同地域劳动者的包容。(每条1分,答对任意四条得4分)
2.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的叫卖,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叫卖蕴含着鲜明的地域风韵。(2分)②用江南和北京的叫卖衬托成都的叫卖,突出其原生态而又鲜活的特点,以及叫卖中率性爽直的川人性格。(2分)
3.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⑦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4分)
“豆花儿□胆水豆花儿□”
答案: 两个方框都填感叹号。(1分)两个感叹号连用,与叫卖内容一起,既能展现叫卖声直接短促、字字铿锵的外在特征,(1分)又能表现其朴拙自然的内在特点,(1分)还能凸显川南人更为率性爽直的特性。(1分)
4.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答案:①文章开头描写玉林热闹的叫卖场景,结尾描摹作者对叫卖的回应,(1分)首尾形成呼应,(1分)并照应标题;(1分)②文章开头写作者对叫卖的欣赏,结尾表现其对叫卖的主动参与,(1分)暗示作者的内心变化,(1分)含蓄体现了作者对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热爱之情的深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