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1986年,遗址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里也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并因此闻名世界,让人惊叹不已。”该遗址是( )
A. 大津巴布韦 B. 摩加迪沙 C. 阿克苏姆王国 D. 桑海帝国
2.12、13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积极活动,努力追求城市自治,建立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城市自治议会;同时,城市中的市民阶层还联合国家君主共同对付贵族(或教会),谋求特权。这些活动( )
A.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神学统治 B. 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觉醒
C. 表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 D. 为近代宪政建设提供了经验
3.13世纪下半叶,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引入基督教信仰,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并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使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说明经院哲学( )
A. 阻碍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B. 蕴含着启蒙运动的本质
C. 继承了古希腊理性精神 D. 促进了中世纪大学兴起
4.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进行得最有声势。他培养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专家,排挤司法机关里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限制教皇财政收入;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此举( )
A. 意在剥夺教皇对宗教的控制权 B. 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推动法国城市开始取得自治权 D. 标志着欧洲等级君主制确立
5.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15世纪末,印加发展为疆域广阔的帝国 B. 玛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传递政令
C. 大津巴布韦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典型遗址 D. 印加帝国建立了与亚洲的直接贸易往来
6.罗马帝国前期的城市起源于城邦,城市的管理机关一般由公民大会、市政官员和市议会组成,公民大会可以立法并选举市政官员。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并取得了城市特许状。两者都( )
A. 孕育出新经济因素 B. 源自经济的发展和武装斗争
C. 建立了代议制民主 D. 属于相对独立的政治共同体
7.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中晚期编撰的《摩西法典》中规定:击打父母者有罪,将会被处死。同时期中国的《唐律疏议》也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伤者,流三千里;伤者,徙三年。这说明当时东西方()
A. 文明在交流中互鉴 B. 国家治理重视家庭伦理
C. 法律逐渐发展成熟 D. 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
8.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特许状的内容如下:“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这说明,西欧城市特许状( )
A. 规定了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封臣的权利与义务
B. 适用于国王统辖范围内所有自治城市全体臣民
C. 明确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有一定的自由权利
D. 是保障城市臣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唯一法律文件
9.12世纪,巴黎的医疗卫生状况堪忧。普通市民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常常受到坏血病的困扰。住房拥挤破烂不堪,采光极差,昏暗潮湿。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市民仍有着强烈的幸福感,巴黎以“人间的天堂,世界的玫瑰,宇宙的慰藉”而著称。巴黎市民的幸福感主要来缘于( )
A. 宗教思想的控制 B. 城市经济的发展 C. 人文主义的传播 D. 民族意识的觉醒
10.12世纪,西欧各国君主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12世纪初,法兰西的路易六世极力镇压新出现的城市,而他的孙子腓力 奥古斯都鼓励城市的发展。城市提供的大量现金税收,使君主们摆脱了在国家治理上对封建领主的依赖。上述材料可用来解释( )
A. 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条件 B. 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基础
C. 近代文艺复兴兴起的社会环境 D. 西欧封建王权强化的原因
11.大约2000年前开始的班图人迁徙可能把几种萨赫勒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高粱和粟)传遍了整个非洲东部和南部。来自非洲的龙爪粟大约1000年前传到印度,很快便成为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最南部居民的主食用粮。占城稻是最先种植于越南的一个农作物品种。中国从1012年起开始广泛种植占城稻,占城稻使中国出现粮食盈余。这说明( )
A. 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社会进步 B. 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方向
C. 亚非是世界文明最早的起源地 D. 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12.1077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德皇亨利四世的浪潮,一些德国贵族甚至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则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这实际上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宗教权与世俗权的完美结合 B. 德国皇帝缺乏坚实的统治基础
C. 宗教权与世俗权的矛盾状态 D. 罗马教皇拥有至上的宗教地位
13.11世纪时,英王威廉一世大量分封诸臣,但分封给臣属的领地不仅数量远少于王室,而且分散各地,又由于是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占有,致使任何一个大贵族都没有连成一片的土地,却都有可能与王室领地和亲王贵族的领地为邻。这反映了当时( )
A. 产生新型生产关系 B. 贵族势力不断膨胀 C. 封建王权逐步增强 D. 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4.14世纪,英格兰某些庄园账簿记载,赫特福德郡切森特的新庄园45块土地大都是买来的,然后以每年约31英镑的租金出租;诺丁汉郡的乡绅大规模开采煤矿,至16世纪初年产量达500吨,年获利200英镑。这反映了( )
A. 欧洲封建庄园经济的解体 B. 庄园内部蕴含着新的生产要素
C. 庄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资本主义萌芽率先在英国产生
15.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这反映了()
A. 君主是社会矛盾焦点 B. 新兴力量推进社会转型
C. 君权与教权矛盾激化 D. 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落
16.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率领一支庞大商队,带着100头骆驼驮着的黄金前往麦加,史称“黄金朝圣”。 1339年,欧洲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曼萨·穆萨和马里帝国(见下图)。以上史实表明()
A. 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B. 欧亚非三洲的宗教趋于同质化
C. 国家实力取决于区域位置优势 D. 交流使西非文明国际影响扩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城市建立初期依附于农村及封建主,但城市居民有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那就是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承认城市自治;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就改以暴力方式,很快城市取得自治。自治城市是当时经济、商业中心,其新的生活、消费方式深深地诱惑着封建主阶级,他们在痛苦、羡慕和无奈的感情下,纷纷以住户和消费者的身份住进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其货币的所有量。最初的做法是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和徭役地租,或雇工经营土地;一部分人转向经营工商业或金融、航海业,甚至将目光投放于海外,一批批受到封建主支持和鼓励的海外航海探险队踏上征程。同时,贸易平等原则也逐渐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们将封建庄园中等级与身份隔离的意识逐渐淡忘。
——摘编自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启西欧工业化,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生活理念、思想观念逐渐与城市趋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都大力兴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别因而缩小,乡村经济结构和人口从业结构也“类”城市化。然而这一过程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大肆从农村攫取生存资源,乡村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乡村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向以为城市控制的市场为转移,农村工作机会流失,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更感精神孤独。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来自城市,制定规划时常常出于各种目的而忽略相关重要信息,以致缺乏全局性,城乡越来越同质同构。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主要路径及影响。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欧近代的“乡村城市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在周边地区先进生产关系的影响下,奥斯曼土耳其人内部也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部落贵族企图通过侵略掠夺来获取新的土地和财富,下层民众则期望征服战争能改变自己的境遇和地位。奥斯曼帝国是近代早期欧亚大陆中部最具扩张性的力量,其扩张能力基于其充分发挥热兵器作战效力的军队。乌尔汗与同种同教的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则集中全力,软硬兼施,不断蚕食其领土。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后,即将夺取君士坦丁堡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1453年5月29日,苦苦支撑了53天的君士坦丁堡终告失守,历经千年风雨的拜占庭帝国退出历史舞台。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国力臻于鼎盛,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14、15世纪的拜占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萌芽,然而这一过程却因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而明显放慢。苏丹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受到影响。奥斯曼帝国试图消灭广大被征服地区原有居民的语言和文化,但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承袭了古典伊斯兰文化,同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并吸收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拜占庭文化以及犹太文化的元素,推动了伊斯兰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的历史影响。
19.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二十五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巴兹尔 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 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据材料二,概括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小题1】路径:谈判、暴动、金钱赎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农村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农村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开辟;平等观念传播;大学建立(近代科技文化繁荣)。
【小题2】简评:积极方面:推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存在问题:农村从属于城市;城市剥夺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精神空虚;发展同质化同构化;缺乏全局性、系统性。
18.【答案】(1)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外扩张成为各阶层共识;统治者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扩张战略;掌握先进武器的军队。
(2)使奥斯曼帝国国力臻于鼎盛;传播、发展了伊斯兰文化,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征战破坏、阻碍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制同化破坏了各地文化的传统;减缓了地中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东西方的贸易,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推动力。
19.【答案】【小题1】特征: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小题2】调查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
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
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
【小题3】实事求是、踏实细致。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