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儿童成长 基础梳理课件 (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儿童成长 基础梳理课件 (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3 08: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六单元 儿童成长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会 认字
会写 字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多音字
形近字
chéng(盛满)
shèng(茂盛)

mó(打磨)
mò(磨盘)

续表
博(bó):博学
搏(bó):搏斗
贫(pín):贫穷
贪(tān):贪心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佳句品味 1.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这句话具体描写车胤是怎样“囊萤夜读”的,表现了他学习的刻苦和勤奋。
续表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佳句品味 2.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这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引出下文。
续表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背诵 段落 背诵《囊萤夜读》:讲述了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
续表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文章结构 《囊萤夜读》:第一部分(第 1 句):介绍了车胤勤勉读书,博学多才。
第二部分(第 2 句):介绍了车胤之所以博学的原因。
《铁杵成针》:第一部分(第 1 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磨针溪。
第二部分(第 2 句~第 4 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经过———李太白弃学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磨针。
续表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第 5 句):交代了故事的结果———李太白深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续表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中心主旨 《囊萤夜读》写车胤把萤火虫装起来照着书本学习的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学习,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铁杵成针》写李太白在磨针溪看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老妇人说要把铁杵磨成针,李太白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告诉我们: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就能成功。
续表
第 18 课 文言文二则
重点 难点 李太白为什么会回去完成学业?
相传李太白在读书时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后来他看到一位老妇人要将铁杵磨成针,被她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所以回去完成了学业。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作家 作品 管桦,作家、诗人、画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将军河》,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等。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会认字
会写字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多音字
形近字
bā(吧嗒)
bɑ(好吧)

续表
sāi(塞进)
sài(边塞)
sè(阻塞)

晋(jìn):晋察冀
普(pǔ):普通
炕(kàng):土炕
抗(kàng):反抗
wā(呜哩哇啦)
wɑ(真好哇)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词语 积累 芦花 发愣 铅笔 摇晃 枪栓 胳膊 劫难 鬼脸 戒指 绸子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词语 辨析 近义词:打扮———装扮 摇晃———摇摆
慌忙———匆忙
反义词:柔软———坚硬 温和———严厉
慌忙———从容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防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例句 老鹰突然俯冲下去,抓住了一只毫无防备的野兔。
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
例句 只要我方军队继续加强防御,敌军屡攻不进,就会知难而退。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词语 辨析 词语归类:拟声词:哗啦哗啦 吧嗒吧嗒 咕咚咕咚 呜哩哇啦
包含人体器官妙喻的三字词语:睁眼瞎 软耳朵 硬骨头
六字成语:有志不在年高 有眼不识泰山 恭敬不如从命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佳句 品味 1.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解读“抖”“抹”“吹”“望”“笑”表现了雨来游泳本领高,机灵、活泼。“像小鸭子”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对雨来的喜爱之情。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佳句 品味 2.“有志不在年高。”
解读 这句话是说有志气不在于年纪大,人贵有志,
只要有志气,年轻的人也能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 人们用这句话来赞扬雨来,是因为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不畏强敌的品质深深地打动和激励了芦花村的人。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6~14):写雨来上夜校读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15~24):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25~41):写雨来和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
第五部分(42~46):写河沿上响起枪声,芦花村里的人以为雨来牺牲了。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文章结构 第六部分(47~55):写雨来并没有死,而是机智地逃走了。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中心主旨 本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英雄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续表
第 19 课 小英雄雨来(节选)
重点 难点 文中几次提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作用是什么?
三次。前两次出现在雨来上夜校时,由此表明雨来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次出现在雨来被鬼子毒打时,由此烘托了雨来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续表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作家 作品 王安忆,作家,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小鲍庄》等。
会认字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多音字
kēng(一声不吭)
háng(引吭高歌)

续表
jiàng(倔强)
qiáng(强大)
qiǎng(勉强)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词语 积累 风靡 恍惚 倔强 潦草 沮丧 嘹亮 拘束 不约而同 妨碍 轮廓
词语 辨析 近义词:兴趣———兴致 嘱咐———叮嘱
嘹亮———响亮
反义词:耐心———厌烦 嘹亮———嘶哑
拘束———自由
续表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熟练———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
例句 司机叔叔熟练地操控着吊车,将巨石拉离地面。
干练———又有才能又有经验。
例句 她举止干练而自信,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续表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佳句品味 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解读 “抓”“蹬”“攀”描写了他从窗口爬进车厢的动作,写出了小男子汉的勇敢、敏捷。
续表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写作对象,点明留在外婆家的原因。
第二部分(2):通过具体事例写小男子汉非常贪吃。
第三部分(3):通过具体事例,抓住小男子汉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等,表现了他的可爱、有独立性。
第四部分(4~5):通过上托儿所和回安徽两件事写小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非常沉着。
第五部分(6):写“我”认为看着“男子汉”慢慢长大,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表达了“我”对他的喜爱。
续表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中心主旨 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告诉我们:健康的生命、成长的生命就是最美丽的,男子汉不是一个性别上的属性,而是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体现。
续表
第 20 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重点 难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小男子汉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
一是他吃饭很爽气,吃的量很多,范围很广;二是很有耐心,可以为了一客小笼包子等很长时间;三是很专心,吃大拇指时“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四是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作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毕竟还是吃的诱惑力来得大。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作家 作品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蜻蜓眼》等。本文选自《青铜葵花》。
会 认 字
第 21 课 芦 花 鞋
第 21 课 芦 花 鞋
多音字
续表
tiāo(挑拣)
tiǎo(挑战)

kòng(空闲)
kōng(空寂)

第 21 课 芦 花 鞋
词语 积累 编织 祈求 抚摸 遗憾 污迹
词语 辨析 近义词:感叹———感慨 疑惑———困惑
遗憾———惋惜
反义词:坚持———放弃 清新———污浊
欣喜———悲伤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
例句 对方射门太突然,守门员没有反应过来。
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例句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现实生活。
词语归类:ABB式词语:暖和和 亮堂堂 蓬松松
笑眯眯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词语 辨析 词语搭配:(柔软)的芦花 (金黄)的稻草
(细软)的绒毛 (空寂)的街面
(清新)的空气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佳句品味 1.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钻进芦苇荡的深处,挑那些毛茸茸的、蓬松松的、闪着银光的芦花,将它们从穗上捋下来。
解读 这句话用“拿”“钻”“挑”“捋”等动词描写青铜采芦花的过程,表现了青铜动作的娴熟,说明他是一个勤劳的孩子。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佳句品味 2.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解读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芦花鞋,表现出芦花鞋的外形十分可爱,为下文写城里人买鞋作铺垫。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写青铜一家为了维持生计,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
第二部分(9~14):写由于下大雪,家人劝说青铜不要去镇上卖鞋,但青铜最终穿上一双新的芦花鞋,顶着风雪上路了。
第三部分(15~22):写青铜卖鞋给城里人的经过。
第四部分(23~30):写青铜准备卖掉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赤脚追赶那个人。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中心主旨 本文讲述了青铜一家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青铜每天都去卖鞋,有一天下大雪,青铜也坚持去卖鞋,并且按原价卖给被芦花鞋吸引的城里人,最后为了不让一个人失望,也为了增加家中的收入,他毅然脱下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追去给对方的事,赞美了青铜勤劳、质朴、诚信等美好品质。
续表
第 21 课 芦 花 鞋
重点 难点 本文中的青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懂事:他知道卖芦花鞋的收入对家里很重要,所以每天都去镇上卖鞋,即使下大雪,也依然坚持去。
②有原则、讲诚信:城里人看中了他的芦花鞋,非常喜欢,青铜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续表
第六单元语文要素
[要素] 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拨] ①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列小标题,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②掌握一些策略,如边读边想,瞻前顾后。
[词句段运用]
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成语: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
独坐敬亭山
[唐]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日积月累]
译 文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天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悠闲地越飘越远。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