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1 22: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方地区在魏晋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秀骨清像”一派的画风。云冈第二期石窟的飞天带有典型的“秀骨清像”的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层龛楣内的飞天,高发髻飞天与逆发型飞天相间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体态清秀飘逸,后者健硕豪放。上述现象反映当时(  )
A. 民族之间交融发展 B. 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C. 北方经济已经恢复 D. 南北之间取长补短
2.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后,陆军发表了声明宣称“采取积极政策以革新国政,是陆军的一致要求。”随后,日本采取的“积极政策”有:①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②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③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④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禹作为华夏民族的历史人物,其起源却与夏代的西部族群“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史记 六国年表》载:“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到汉朝之后对禹生西羌的记载更为具体和明确。这体现了(  )
A. 羌族曾一度成为华夏民族核心 B. 夏已然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C. 夏朝时期国家发展重心在西部 D. 统一国家的文化基础有所奠定
4.据统计,北京市1953年住宅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2.4%,1954年为9.3%,1955年为6.6%,1955年住宅投资额仅为1953年的61.8%,1955年新增住宅固定资产总值仅为1953年的78%。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经济困难 B. 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
C. 北京人口减少 D. 抗美援朝斗争的进行
5.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 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6.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进行得最有声势。他培养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专家,排挤司法机关里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限制教皇财政收入;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此举(  )
A. 意在剥夺教皇对宗教的控制权 B. 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推动法国城市开始取得自治权 D. 标志着欧洲等级君主制确立
7.仅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谷物价格上涨5倍多,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  )
A. 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 B. 西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巩固 D. 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到来
8.1987年,欧共体与里约集团举行了首届外长会议,至今已举行了14届;1997年,法、德、俄三国决定建立年度首脑会晤制度,后成为常态;2001年,东盟建立起同中、日、韩的“10十3”合作机制。这有助于(  )
A. 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B.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C. 消除美国霸权主义的扩张 D. 弥平区域经济发展的裂痕
9.如图为《西晋末年汉族流民路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人口由中原城市向周围边疆地区迁徙 B. 内迁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形成混居的局面
C. 北民南迁主要集中在荆、扬、益等诸州 D. 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是民族迁徙主要原因
10.据统计,盛唐时期先后任职的82位节度使中,任期6年以上者,只占总数的9.5%,还不到十分之一;兼统两道以上者,也仅占总数的九分之一,且大多兼统时间不长。这一现象说明盛唐时期(  )
A. 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 藩镇割据势力有所弱化
C. 朝廷有意防范外重内轻局面 D. 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
11.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政治名人”,他的主要历史事迹是
①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④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A. ②④ B. ② C. ②③④ D. ①④
12.1942年2月22《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党委关于一九四二年村选的决定》颁布,该决定规定:村公所委员会的组织应当减少,最多不能超过5个。各委员会的人数大村庄以3人至5人为限,小村庄以1人至3人为限,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政策的实施(  )
A. 粉碎了敌伪对根据地的围攻 B.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 强化了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 D. 适应了敌后抗战形势的需要
13.20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区域经济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有以商带工、发展“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还有利用地区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创新释放经济活力
C.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4.建构历史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重要方法。如图空白a、b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
A. 开埠通商/商品市场 B. 开埠通商/原料产地
C. 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 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15.1939年,由于轮胎质量不佳,斯大林命时任乌克兰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赴俄罗斯调查当地轮胎厂的生产。赫鲁晓夫发现问题的根源是:上级部门为了节省成本,要求厂方不按美国人留下的操作规定使用充足的材料。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抗拒引进外国资本 B. 经济改革仅限于修修补补
C. 地方利益冲突加剧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现
16.1870年9月马克思说,法国工人应该“坚决地利用共和国的自由所提供的机会,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1871年4月12日他称赞巴黎工人说:“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由此可知(  )
A.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态度前后矛盾 B. 当时法国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条件
C. 马克思为巴黎公社提供了理论指导 D. 巴黎公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李贽可谓关注女性问题的先驱之一。在男女平等的核心原则下,李贽围绕着女性的个人自由问题进行体系化阐释,切实表现出了“敢倡乱道”的外在表征。李贽肯定自由恋爱的合理性,他举蜀中才女卓文君为例,称赞她与司马相如的自主结合为“善择佳偶”“归凤求凰,安可诬也”。李贽反对片面的节烈观,他鼓励寡妇再嫁,认为这属于个人自由,应该得到世俗舆论的同情和理解。李贽反对女性“见短”,肯定女性智慧,认为接受教育是女性的权利和自由。
李贽出身商人世家,生活在明代中后期嘉靖和万历年间,当时市民经济渐渐繁荣,士人阶层的活动不只局限于政治和文学领域,还开始向市井和娱乐场所靠拢。政治腐败致使明朝江山日渐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增加,也就自然放松了对士民思想的控制和禁锢。李贽受王学及泰州学派思想观念的影响,创立了“童心说”,即主张世间一切事物只存在于“真心”“童心”之中。受家族影响,他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产生宽泛的接触,面对女性人生和命运中所经历遭遇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李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封建礼教和社会现实相叛逆的思想日渐成形,更以传统“异端”的姿态而独树一帜。
——摘编自于溟跃《李贽女性观的人本哲学意蕴探析》
(1) 根据材料,概括李贽女性观的主要内涵。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18.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二有学者指出:“(美苏)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两极格局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有哪些?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 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材料五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变化的因素。
19.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和建设
时期 概况 相关事例
全面抗战时期 1940年中共《新中华报》社论中指出:抗战以来,他们(侨胞)献给祖国的捐款已在六万万元以上。南洋侨胞献给祖国的,单是奎宁丸一种,其价值达二百五十万元。回国参战的同胞中间,还有活跃在西北前线的华侨服务团,以及出生入死的担任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团。 1937年泰国华侨寄回的家书写到:“目下闸北(在上海)一带,悉遭敌人焚烧,……现沪上难民达百万之众,诚属可怜,然我人虽旅居海外,无不时时怀祖国,近日各制裁衣裤,寄回祖国,以赠伤兵,聊尽国民之职耳。”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华侨面对国内较差的投资环境和高风险,率先来到中国投资拓荒。商务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5年年底,我国累计吸收的6224亿美元外商投资中,至少有67%是由华商或华商主导的企业带来的。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合作向外商独资发展;投资领域由加工业逐步转向机械制造等生产性项目和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21世纪初,高新科技及服务业领域投资比例有所增长。 邓小平指出“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菲律宾华侨施至成说到“我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一半是基于乡情,另一半才是基于商业考虑,……为祖国的富强作一点贡献,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应该做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和建设”主题,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严谨)
2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摆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实践活动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的努力,从材料中选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种精神,并说明其内涵。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小题1】内涵: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个人自由,包括自由恋爱、寡妇再嫁的权利;反对片面的节烈观;肯定女性智慧,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教育。
【小题2】原因:出身商人世家,受市民经济繁荣的影响;生活在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对女性人生和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18.【答案】【小题1】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邦德国,造成德国分裂。力量中心: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小题2】原因:海外市场的拓展;科学技术的推动;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特点: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因素: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9.【答案】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围绕“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和建设”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内容可拟定论题为华侨华人在中国的抗战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述可结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加剧。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海外华侨心系祖国,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积极捐款捐物,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海外华侨成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投资最早、投资额最大的外商。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推进,海外华侨除投资领域广泛、投资方式多样,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拓者、贡献者和受益者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广大华侨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赤子之情,竭尽所能为实现祖国独立与富强贡献力量,反映了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故答案为:
华侨华人在中国的抗战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加剧。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海外华侨心系祖国,在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外华侨与祖国同胞一道共赴国难,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积极捐款捐物,回国奔赴抗战前线,支援抗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吸引海外华侨回国投资,成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投资最早、投资额最大的外商。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推进,海外华侨除投资领域广泛、投资方式多样,并带来了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拓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广大华侨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赤子之情,竭尽所能为实现祖国独立与富强贡献力量,反映了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0.【答案】【小题1】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回答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或三民主义都可以)。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社会风俗发生了新变化。
【小题2】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小题3】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示例: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