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09: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文体特点。
梳理论证思路,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
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2
赏析苏格拉底独特的论辩艺术。
4
1
3
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了解作者
苏格拉底(约前469一前399)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后来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
关键词
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了解苏格拉底
了解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解析题目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本课关联知识点
对话体/概念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对话。
对话体/特点
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 终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这种文体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课文分层
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我”一向坚持正道
01
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理本身。
02
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明坚守道义不越狱是正当的。
03
03
02
01
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
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引导格黎东到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然后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
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他要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如果接受格黎东等人的建议逃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苏格拉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苏格拉底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请结合课文的背景分析
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
“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
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苏格拉底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与格黎东谈话洋洋洒洒,循循善诱,不温不火,水到渠成。
他是一个十分和蔼的老师,谈话技术高超。在狱中,他质询格黎东也从不给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格黎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
格黎东在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下有着怎样的表现?
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苏格拉底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与格黎东谈话洋洋洒洒,循循善诱,不温不火,水到渠成。
他是一个为人极为和蔼的老师,谈话技术高超。在狱中,他质询格黎东也从不给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格黎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他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他有信仰,宁愿为正义而亡,不愿弃正义而苟活,他本可以自由,他本可以试图逃避,但作为一名哲学家,他觉得坚持自己的信仰更为重要。被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成为哲学的殉道者。
热爱理想与浪漫主义,热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却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人格太完善,而当时的法律却并不完善,于是有了他悲剧的一生。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结构上: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有何特点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坚持的是正义。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
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 ”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
教师总结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理念,都是人应当遵从的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坏报坏,以不正当报不正当,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下节课见!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