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感受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辙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请带声,以声带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唱好歌曲。
2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3重点难点
1、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2、能说出两段的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歌曲《游子吟》,由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词谱曲。
歌曲用前后两段不同的旋律,将《游子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第一段旋律以八分节奏为主,旋律在中低音区旋回,加上装饰音的使用,像是拨动内心深处对母爱的心弦,诉说着游子心中对母亲的深情。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的八度大跳,带出了作者心中的波澜。第二段旋律移高,在中高音区跳动,节奏多以“XXX”进行,犹如激动的心跳。第三四乐句的旋律基本重复了第一、二句,仿佛是不断涌动的激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心。最后,歌曲在意味深长的长音中结束,让人感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歌以动人优美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歌颂。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出示古诗《游子吟》《春晓》
1、导入: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首古诗,我们先轻轻的朗诵一下。
师:同学们朗读的很好,如果能配上合适的音乐就更棒了。
2、听音乐选择合适的古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音乐,你来听听看适合哪一首诗?
师:两首古诗都是以景抒情的,游子吟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刚才的音乐古朴而又悠扬箫把我们带入了平凡而又质朴的母爱。
师:你们都觉得是表达游子吟的情感那老师来试一试吧!
3、播放音乐师边朗诵边在黑板画声调走向
师:老师朗诵的和音乐配的怎么样!好我们也来朗诵一下
4、师范唱边画旋律
5、引入:游子吟这首感情真挚的古诗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弦,有一位中国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把这首以母爱而著称的诗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旋律,我们今天就来唱一唱。
6、生用M哼唱旋律
7、师:母亲手上那一根思念的线一头牵着妈妈一头牵着孩子,这根线不能断,我们要唱的连贯的抒情的。
8、再次哼唱旋律
9、视唱旋律
师:这段旋律曲调高吗?(不高)平缓的旋律在那里讲诉着那个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为我们缝衣裳的情景,请把手拿出来我们一边画一边唱。
10、带入歌词演唱
11、讲解波音
师唱波音这一句,作曲家在这里用波动的声音,就好像(母亲颤抖的手)
12、生带着情绪演唱波音记号
13、带着感情演唱最后两句
师:古诗是六句,音乐变成了8句,作曲家扩充了哪一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这一句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牵挂,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再来唱一唱.
14、完整演唱这一段
15、跟伴奏演唱,师接唱第二段
师:刚才老师唱的跟你们一样吗?(不一样)
师:歌词是一样的,音乐的情绪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曲调边(高了)。
16、师边唱曲调边画旋律线条
师:这段曲调变高了,变得跌宕起伏,跌宕起伏的旋律描写的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我们也来唱一唱
17、师生接唱旋律
18、生完整跟琴唱旋律师指出不足指出
19、带入歌词演唱
第二乐句做渐强的处理
20、完整演唱第二段师接唱结束句
师:最后一句音乐是收紧了还是拉宽了?(拉宽了)犹如绵绵不绝的母爱,直至生命的尽头,我们把最后一句唱一唱!看老师的手演唱
21、完整听范唱
22、生跟伴奏演唱
23、表演歌曲朗诵加演唱
师:游子吟这首古诗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人的共鸣,明代作者谭元春评价,此诗:“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
如果第一段A段是真切隐忍的,那第二段B段是情真意切的母子情谊。母亲节即将到来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最后再唱响这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4、小结下课
课件12张PPT。 《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明代学者谭元春评价此诗:“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