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6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6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8: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抗美援朝,颂英雄胸怀---青山处处埋忠骨
内容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记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感情,超人的胸怀。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写作。 审美创造: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子任务之四:抗美援朝,颂英雄胸怀 学习情境:寻英雄背影,感英雄情怀。让我们一起仰望那些伟岸的身影,去感受先辈崇高的精神;书写英雄的赞歌,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铭记在心。”活动流程: 活动一:聚焦细节,感受“主席之伟大” 活动二:关注结尾诗句,体会不变的初心 活动三:理解运用,能力提升。 活动四:品读伟人故事,追寻伟人精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聚焦细节,感受“主席之伟大”
回顾前面学习内容,观看战乱视频。 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艰难抉择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 (1)志愿军司令部电报: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点拨:志愿军司令部之所以发回这样的电报,一是因为人们知道毛主席想见他的儿子,二是因为中国有“叶落归根”的风俗,三是因为这是对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 (2)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点拨:朝鲜要求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心情是极其悲痛的? 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此时毛主席在想些什么? 预设1:他可能在想我的孩子是一个英雄。 预设2:朝鲜人民和我一样爱岸英。 (2)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写出了毛主席怎么样的心情? 预设1: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是用了动作描写。 预设2: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是对毛主席进行了身神态描写。 预设3:表现出了毛主席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3.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 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这是对烈士毛岸英的尊重,是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 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面对这两种抉择, 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毛主席会如何做?在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完成下图。 4.我们来看到这句话:“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毛主席心里有着什么样想法? 预设1:心理描写。 预设2:毛主席很希望能够再见儿子一面,这是他作为一位父亲最真实的情感。 5我们再来看到这几句话: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为什么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预设1: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将毛主席的想法明确了。 预设2:他除了想到自己的儿子,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 6.毛主席做了决定,可是这样的抉择又岂是轻易就能做出的呢?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还是踌躇了。这一段文字中有不少动作、神态的描写,相信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完全可以自己理解、体会。 出示:秘书将电报……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毛主席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预设1:这里运用了神态描写。 预设2:毛主席想,自己签了字,可能就真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2)我们来看到这句话: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毛主席的心情如何? 预设1:黯然的目光这里运用了神态描写。“黯然”是毛主席经历悲痛后的表情。 预设2:转向、指指、示意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 预设3:毛主席想,自己签了字,可能就真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总结: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7.朗读句子: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2)联系后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作为父亲和领袖的毛主席那天晚上的矛盾心理吗? 预设: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这是常人的情感。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和伟人的风范。 (3)拓展延伸,结合补充资料和相关视频体会毛主席的深深父爱。 出示资料: 12年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此时主席已近七十,年近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其实毛岸英的牺牲给毛主席带来的悲痛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人们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毛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衣物: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东西不是毛主席的,而是他的爱子毛岸英的。 学生交流反馈学习知识。 观看视频。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思考:从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指导朗读, 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他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感受心理。 小组合作探究: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毛主席会如何做?在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毛主席做出的抉择,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想一想:同学们, 最后毛主席运回了遗骨吗? 是的, 他很快打消了。 从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理解、体会:(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到他的悲痛心情。)肝胆欲裂 从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切肤之痛 (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情凄意切 (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悲不自胜 (从毛主席的动作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黯然销魂 用“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反衬毛主席的悲痛心情。)声泪俱下 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了解毛泽东父子之情。 观看视频。
活动意图:整篇课文中并没有用我们平时阅读中见到的表示悲痛的词语,可是处处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毛主席那悲痛欲绝的心情,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
活动二:关注结尾诗句,体会不变的初心
1.毛岸英牺牲在异国他乡,而毛主席强忍巨大的悲痛,做出了让爱子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样长眠于朝鲜的决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结合资料,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1)小组合作,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故事。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是否与这句诗相匹配。 (3)课文为什么以这句话结尾? 预设1:因为这里体现了毛主席豁达无私、以大局为重的博大胸襟。 预设2: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 预设3:而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 预设4:同时,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3.再读课题,感受毛主席以国家为重的伟人胸怀。 4.小结:毛主席,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是一国的领导人,他更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位平凡的父亲,这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劳苦大众他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遗骨留在了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主席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指名朗读有关内容。 互相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思考:文中以诗句结尾的意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动意图: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最后的部分,体会毛主席的博大胸襟
活动三:理解运用,能力提升。
1.学生交流语文园地中语句段运用第一题。 2.同学们这几个句子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内心呢? 3.仿照例句,进行写话训练。 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三句话表现出 人物的内心。下图有三个情景,你能仿照例句的写法,选取其中的一个情景写一写吗? 教师出示指导方法和仿写片段。 学习语文园地内容。 预设: 第一句表现出人物纠结又痛苦的内心。 第二句表现出人物愤怒又坚定的内心。 第三句表现出人物心酸又心疼的内心。 学生练习仿写。
活动意图:通过学习交流、比较、仿写等一系列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从学习到实践,从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很好的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活动四:品读伟人故事,追寻伟人精神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拓展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 2.观看《抗美援朝》视频片段。 拓展阅读书籍。 观看视频。
作业: 基础作业: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填写下图。 拓展性作业:结合历史资料,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