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J12共同体联盟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J12共同体联盟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08:20:04

文档简介

2025 八下 J12共同体联盟校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班级组织“我身边的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经典里的文化】
活动一·经典热身(23分)
【引经典】
1.拟活动开场白,凝聚文化力量。(6分)
在华夏大地,传统文化以磅bó( )之势绵延千年,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它yùn( )育出无数璀璨的文明瑰宝,成为连接代代国人的精神纽带。即便时光流转,有些仪式或许会因时代( ) 而稍显tuì( )色,但传统文化的内核,永远是我们心底最炽( )热的力量。
(1)请在横线上填写汉字或拼音。(4分)
①磅 bó 礴 ②yùn 育 孕 ③tui色 褪/退 ④炽热 chì
(2)为上文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 )( 2 分 )
A.变迁 B.变革
【释经典】
2.在“典籍里的中国”主题班会中,需引用古诗文阐释经典价值,请补全句子。(8分)
经典应有写作手法的开拓之举,《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的句子就使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经典更要锤炼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的②“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两句仿佛可以看见湖水汹涌澎湃的气势;经典传递导人向上的积极力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③“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两句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经典蕴含民族共同的文化基 因,《桃花源记》里的“④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描绘出老少同乐的“世外桃源”。
【传经典】
3.读《经典常谈》,做文化引路人,传承中华文化瑰宝。(9分)
(1)请填写下表,帮忙梳理古代经典典籍部类。(5分)
名著篇名 部类名称 代表作
经 典 常 谈 ① 经 《周易》、② 《说文解字》 、《尚书》、《诗经》、三礼、 《春秋》三传、四书
史 《战国策》《史记》《汉书》
子 诸子
集 ③ 辞赋、诗、文
上述分类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传统文化典籍。你认为《小石潭记》可以编入④ 集 部类,理由是:
《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所见所感,属于诗文类, 可编入“集 ”部。
(2)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请你从语言、
内容、结构等方面说说《经典常谈》的通俗性是如何体现的。(4分)→特点和分析各1分(2点)
①语言通俗晓畅,将经典文言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来表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起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读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②善用比喻等修辞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将《尚书》比作“古代的档案库 ”,把《诗经》比喻为“歌谣的总集 ”,使读者对这些经典的性质和特点有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
③结合故事传说来讲解经典,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讲解《周易》时,提到伏羲画卦的传说,使枯燥难懂的经典变得生动通俗,吸引读者的兴趣。
④聚焦基础要点进行讲解。如讲《诗经》,重点介绍了风、雅、颂的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等,让读者能快速抓住经典的精髓。
⑤结构清晰,全书按经典类别分章节,每章独立成篇,逻辑清晰,便于读者按兴趣或需求选择阅读。
【民俗里的文化】
活动二·民俗寻根(14分)
过年
丰子恺
①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
②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③腊月廿(niàn)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④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⑤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⑥廿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由母亲和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⑦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 ,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竞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⑧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A.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⑨年初一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大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己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⑩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B.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整体感知】
4.填充以下表格内容。(4分)
习俗 讲究 情味
十六摆年酒 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对传统文化的(3) 坚守 对 ( 4 )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十三送灶神 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必须(2) 抢出一只纸元宝来
(1)二十七夜过年 祭年菩萨
除夕吃年夜饭 必须凑成双数
【以画赏文】
5.丰子恺的文如其画,请结合画横线句,借助小贴士,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小贴士 丰子恺漫画的特点: ☆笔画筒练,寥寥数笔,不加修饰。 ☆儿童的题材居多,讲究纯真童趣。 ☆很接地气,给人带来朴素的温情。
①朴实简练:丰子恺的语言风格一贯朴实自然,贴近生活。A句中,“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写母亲分压岁钱只寥寥数语,生动描绘了春节的习俗,渲染了温馨的氛围。
②生动风趣:丰子恺善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来描写生活中的琐事。A句中,他对一些春节习俗的描述带有调侃的意味,如“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写出了孩子自以为慷慨(大方、不吝啬)的自得之意,生动又充满童趣。
③情感真挚:丰子恺的散文往往流露出纯真的情感,他对家庭、对生活的温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B句中“照烧起来”“总不及”“怪哉”,写出他对春节的怀念,表达出对童年、故乡的深情。
【写法探究】
6.本文和《社戏》一样采用了成年视点和儿童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角,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视角来创作?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并分析。(6分)→摘录语句正确各1分,视角结合内容分析各2分
(1)儿童视角
摘录: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⑦
分析:儿童的视角使童年的记忆充满了童真、美好与温情。儿童对年更关注节日的欢乐、新奇和具体细节,如对祭菩萨细节的清楚详细的阐述;儿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祭桌祭品让他有小人国过年的错觉,表现了一种童真童趣。
(2)成人视角
摘录: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⑤
分析:成人视角使回忆渗入了反思,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揭露与审视。父亲送灶时“假痴假呆”“逢场作乐”,揭示了社会变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冲击,表达对父亲的同情和理解,隐含对过去时代不合理制度的批判,是作者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摘录: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己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⑨
分析:成人视角使回忆渗入了反思,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揭露与审视。对母亲叫我穿礼服拜年,既有对母亲希望重振家声的“苦心”的理解,更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时代变革的思考。
【电影里的文化】
活动三·文化复兴(14分)
同学们搜集了和《哪吒2》相关的材料,组成“电影中的文化”电子简报发布在班级主题学习公众号。
【材料一】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启示录
《哪吒2》标志着中国动画学派的全新阶段正在到来。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电影业改革的深化,也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市场的繁荣、电影人才的积累,中国动漫产业获得了新的资源和力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哪吒2》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化拥有无比悠久、丰富、厚重的思想资源。影片中,从三星堆文明获得灵感的结界兽、硕大无朋的天元鼎、石矶娘娘案上的铜镜纹饰,带观众回到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那是如火烈烈、饕餮狞厉而同时又原始、天真、拙(zhuō)朴的人类童年。剧情里,混元珠一分为二,魔丸、灵珠各自成长,引发一系列故事,这一基本设定与《庄子》中浑沌被人为凿开七窍而死的寓言一脉相承。
影片中仙魔两界的战斗场面,则延续了1979年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的觉醒主题。
至于剧情线索的多头绪、造型设计的美丑混杂、角色塑造的亦庄亦谐,看似过多过满有些杂乱,但如果回顾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则会意识到,世俗洪流的浪漫与力量,足以推动叙事汹涌向前。电影接续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这种世俗审美,并将其融汇创新,锤炼又再造。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哪吒2》里发现西方动画、日本动漫的些许影响。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为中国当代文化建构所用,这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故事之一。
——摘自2025年2月11日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哪吒2》幕后黑科技大揭秘!
《哪吒2》不仅让观众笑中带泪,还凭借炫酷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内核,成为国漫的又一巅峰之作。但你知道吗?这部影片的背后,可是有一大堆计算机专业的“黑科技”在默默支撑!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哪吒2》背后那些“神器”,看看它们是如何让哪吒飞起来的!
首先,GPU可是大显身手。无论是哪吒身上的火焰特效,还是龙宫里水波流动的细腻质感,都离不开GPU的功劳。没有它,哪吒的“三昧真火”可能就变成“小火苗”了!其次,AI技术在影片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敖丙那身闪闪发光的冰晶铠甲,还有海底世界里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背后都有Al的深度参与。 AI 不仅让制作团队省了不少力气,还让画面更加细腻逼真。实时渲染技术也让导演和团队能够随时调整场景和特效,大大加快了制作进度。最后,动作捕捉技术让哪吒的表情“活”起来!在《哪吒2》里,哪吒的战斗动作、面部表情,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眼神变化,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的。
从GPU到AI技术,从实时渲染到动作捕捉,这些“黑科技”不仅让《哪吒2》的制作效率大幅提升,还让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这些技术的加持,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炫酷又感人的哪吒。
——摘自2025年2月13日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四】
国产动画何以迎来“沸腾时刻”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更深厚的文明底蕴,才能产生更深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融合国风国潮与年轻表达,《长安三万里》以豪迈诗情唤起文化共鸣,《深海》拓展水墨动画的创意边界……纵观国产动画崛起和丰满的轨迹,审美品位和创新视角各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创作的沃土。
电影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优质动画电影正在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一张“高颜值”名片。哪吒的火爆带来了启示:以传统底蕴凝神,以创新表达塑声,以优质内容共鸣,新大众文艺才能更有精气神地讲好中国故事。期待更多国产动画彰显文化自信和创新表达,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摘自2025年2月1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7.请你给材料三拟一则标题。(2分)→能写到科技、“ 神器”等都给2分
《哪吒2》幕后黑科技大揭秘!
8.网友在“电影中的文化”简报后发帖留言,请选出下列发言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 C )(3分)
A.“归来的大雁”:《哪吒2》真厉害!用还到一周的时间就从全球动画票房榜前三登顶成功!
B.“迅哥儿”:国产动画一鸣惊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加持!
C.时间的脚印:GPU真牛!让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塑造了一个既炫酷又感人的哪吒。
D.“安塞腰鼓的鼓”:厉害了我的国!优质动画电影正在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一张“高颜值”名片,具有民族文化特征,也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
9.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从主题词、形象、色彩等角度展现技术加持下的电影魅力,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主题词1分,能围绕主题词设计形象或色彩得2分,说明顺序合理1分
我设计的海报主题是“炫酷科技成就国漫巅峰”,以哪吒提枪形象为主要元素居海报中心位置,哪吒的表情、服饰纹理栩栩如生,能体现电影中的GPU技术的细腻质感和动作捕捉技术的生动细致。以水墨渲染技术处理的浑天绫散布在哪吒的周围,红黑两色极具对比性的水墨风格与现代动漫形象融合,展现出炫酷的科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核。
10.请为“电影中的文化”活动拟发言稀,阐明《哪吒2》成功的文化因素,10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哪吒2》闪耀着文化的魅力。从历史知识到神话传说,从水墨艺术到豪迈诗
情,电影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产生了更深远的传播力影响力。让我们一起
期待更多的国产电影彰显文化自信和创新表达,带来更多的惊喜!
→有总结发言的意识给1分,能准确指出电影中传统文化因素两处给2分,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对文艺创作的作用的给2分,共5分
【科技里的文化】
活动四·先辈智慧(16分)
【甲】梦溪笔谈(节选)
[北宋]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方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1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2(qì)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3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①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②讫:完了,结束了。
③弥:更加。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钱帅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的时候,匠师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用金钗去贿赂她,让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那么木塔就不会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大概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这样的楼板上,六面板壁互相支撑,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乙】天工开物(节选)
[明]宋应星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zhēn),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qián)为祖”, 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shǐ,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有分类也。
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用过的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时只损失其十分之一。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在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硬木条烧成火墨(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丙】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1得乌金2,藏蓄阳和3意最深4。
爝(jué)火5燃回春浩浩6,洪炉7照破夜沉沉。
鼎彝8(yí)元9赖10生成力11,铁石犹存死后心12。
但愿苍生13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①混沌: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②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③阳和:原指阳光和暖。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④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⑤爝(jué)火:小火,火把。 ⑥浩浩:广大无际貌。 ⑦洪炉:大火炉。
⑧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
鼎,炊具。彝,酒器。
⑨元:通“原”,本来。 ⑩赖:依靠。 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铁石”句:意谓当铁石被消融而化为煤炭的时候,它仍有为人造福之本心。
古人误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苍生:老百姓。
11.【朗读明义】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但 逐 层 布 板 / 讫 便 实 钉 之 / 则 不 动 矣
12.【词义辨析】请填充表格内容。(4分)
原文语句 方法运用 加点字词解释
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成语推断法:患得患失 患:(1) 担忧/忧虑
方以瓦布之 一词多义法: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布:(2) 铺排/铺设
人皆伏其精练 课内联结法: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皆:(3) 全、都
木炭居十三 语境推测法:辨析文中意思 十三:(4) 十分之三
13.【工艺推断】根据乙文内容,补充古代铁匠工艺流程图。(2分)
14.【比较异同】甲乙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风格对比2分, 举例分析2分
【甲】叙事生动,通过故事说明建筑原理。“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具有故事的情节性,更有吸引力。
【乙】说明严谨,用列数字、分类别等方法,通过“十耗其三”“煤炭居十七”等阐述冶铁工艺。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15.【归类整理】有同学认为以上三则材料可以和《核舟记》组成一个“古代技艺成就”的单元,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4分)
我认为不可以。三则材料中,甲文叙事木塔建造时加固的方法,乙文说明古代铸铁的材料与方法,《核舟记》说明微雕工艺精湛,这三篇主题相同,均展现古代技艺成就,体现古人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可以归为“古代技艺成就”单元。但丙诗却是借煤炭的燃烧来表达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 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主题上和古代技艺没有关系,故而不能归为一个单元。
【汉字里的文化】
活动五·写作实践(53分,含3分书写分)
16.主题学习活动结束后,校文学社拟编撰“身边的文化:点亮前行的灯塔”特辑,请你写一篇文章,向文学社投稿。可以叙述经历,可以发表见解,还可以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和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分类 分数档 文 章
一类卷 50~46分 符合题意;写作目的和对象明确;思考充分,立意深,感情真挚;选材精当,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语言流畅。
二类卷 45~39分 符合题意;写作目的和对象较明确;思考较充分,立意清楚,感情真实;选材合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一定条理;表达较准确,语言通畅。
三类卷 38~31分 符合题意;写作目的和对象较模糊;有一定思考,感情真实;有一定内容;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尚通畅。
四类卷 30分以下 不符合题意;缺乏写作目的和对象;基本没有思考, 感情虚假;内容空洞;结构混乱;不成篇。
【评分建议】
1.根据任务选文体,立意不离开主题即可。
2.本次作文评分基准分为40分。
3.采用2人独立评分,取其平均分,当2人评分差距超出限定分值,交仲裁教师审核。
4.没有题目扣2分。
5.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3分;发现病句一例扣1分,扣完2分为止。全文一逗到底或没有标点符号扣2分。
6.感情不健康,有套作、宿构现象,出现带有考生个人信息的校名、人名等,降级评分。
7.500-400字,每50字扣1分;400-300字,42分以下;300-200字,30分以下;200-100字,20分以下;100字以内,10分以下;只写题目,2分。
8.近乎全篇抄袭试卷阅读材料或其他资料,5分以下,抄袭达到三分之一以上,15分以下。若判定抄袭须有充分的依据。
9.评分细则讨论后另定。2025 八下 J12共同体联盟校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班级组织“我身边的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经典里的文化】
活动一·经典热身(23分)
【引经典】
1.拟活动开场白,凝聚文化力量。(6分)
在华夏大地,传统文化以磅bó( )之势绵延千年,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它yùn( )育出无数璀璨的文明瑰宝,成为连接代代国人的精神纽带。即便时光流转,有些仪式或许会因时代( ) 而稍显tuì( )色,但传统文化的内核,永远是我们心底最炽( )热的力量。
(1)请在横线上填写汉字或拼音。(4分)
①磅 bó ②yùn 育 ③tui色 ④炽热
(2)为上文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2 分 )
A.变迁 B.变革
【释经典】
2.在“典籍里的中国”主题班会中,需引用古诗文阐释经典价值,请补全句子。(8分)
经典应有写作手法的开拓之举,《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就使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经典更要锤炼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仿佛可以看见湖水汹涌澎湃的气势;经典传递导人向上的积极力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经典蕴含民族共同的文化基 因,《桃花源记》里的“④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描绘出老少同乐的“世外桃源”。
【传经典】
3.读《经典常谈》,做文化引路人,传承中华文化瑰宝。(9分)
(1)请填写下表,帮忙梳理古代经典典籍部类。(5分)
名著篇名 部类名称 代表作
经 典 常 谈 ① 《周易》、②_____________、《尚书》、《诗经》、三礼、 《春秋》三传、四书
史 《战国策》《史记》《汉书》
子 诸子
集 ③_____________
上述分类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传统文化典籍。你认为《小石潭记》可以编入④ 部类,理由是:

(2)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请你从语言、
内容、结构等方面说说《经典常谈》的通俗性是如何体现的。(4分)
【民俗里的文化】
活动二·民俗寻根(14分)
过年
丰子恺
①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
②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③腊月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④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⑤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⑥廿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由母亲和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⑦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 ,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竞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⑧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A.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⑨年初一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大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己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⑩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B.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整体感知】
4.填充以下表格内容。(4分)
习俗 讲究 情味
十六摆年酒 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对传统文化的(3) 对 ( 4 )
二十三送灶神 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必须(2)
(1) 祭年菩萨
除夕吃年夜饭 必须凑成双数
【以画赏文】
5.丰子恺的文如其画,请结合画横线句,借助小贴士,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小贴士 丰子恺漫画的特点: ☆笔画筒练,寥寥数笔,不加修饰。 ☆儿童的题材居多,讲究纯真童趣。 ☆很接地气,给人带来朴素的温情。
【写法探究】
6.本文和《社戏》一样采用了成年视点和儿童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角,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视角来创作?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并分析。(6分)
(1)儿童视角
摘录:

分析:

(2)成人视角
摘录:

分析:

【电影里的文化】
活动三·文化复兴(14分)
同学们搜集了和《哪吒2》相关的材料,组成“电影中的文化”电子简报发布在班级主题学习公众号。
【材料一】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启示录
《哪吒2》标志着中国动画学派的全新阶段正在到来。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电影业改革的深化,也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市场的繁荣、电影人才的积累,中国动漫产业获得了新的资源和力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哪吒2》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化拥有无比悠久、丰富、厚重的思想资源。影片中,从三星堆文明获得灵感的结界兽、硕大无朋的天元鼎、石矶娘娘案上的铜镜纹饰,带观众回到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那是如火烈烈、饕餮狞厉而同时又原始、天真、拙朴的人类童年。剧情里,混元珠一分为二,魔丸、灵珠各自成长,引发一系列故事,这一基本设定与《庄子》中浑沌被人为凿开七窍而死的寓言一脉相承。
影片中仙魔两界的战斗场面,则延续了1979年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的觉醒主题。
至于剧情线索的多头绪、造型设计的美丑混杂、角色塑造的亦庄亦谐,看似过多过满有些杂乱,但如果回顾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则会意识到,世俗洪流的浪漫与力量,足以推动叙事汹涌向前。电影接续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这种世俗审美,并将其融汇创新,锤炼又再造。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哪吒2》里发现西方动画、日本动漫的些许影响。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为中国当代文化建构所用,这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故事之一。
——摘自2025年2月11日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哪吒2》不仅让观众笑中带泪,还凭借炫酷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内核,成为国漫的又一巅峰之作。但你知道吗?这部影片的背后,可是有一大堆计算机专业的“黑科技”在默默支撑!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哪吒2》背后那些“神器”,看看它们是如何让哪吒飞起来的!
首先,GPU可是大显身手。无论是哪吒身上的火焰特效,还是龙宫里水波流动的细腻质感,都离不开GPU的功劳。没有它,哪吒的“三昧真火”可能就变成“小火苗”了!其次,AI技术在影片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敖丙那身闪闪发光的冰晶铠甲,还有海底世界里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背后都有Al的深度参与。 AI 不仅让制作团队省了不少力气,还让画面更加细腻逼真。实时渲染技术也让导演和团队能够随时调整场景和特效,大大加快了制作进度。最后,动作捕捉技术让哪吒的表情“活”起来!在《哪吒2》里,哪吒的战斗动作、面部表情,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眼神变化,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的。
从GPU到AI技术,从实时渲染到动作捕捉,这些“黑科技”不仅让《哪吒2》的制作效率大幅提升,还让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这些技术的加持,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炫酷又感人的哪吒。
——摘自2025年2月13日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四】
国产动画何以迎来“沸腾时刻”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更深厚的文明底蕴,才能产生更深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融合国风国潮与年轻表达,《长安三万里》以豪迈诗情唤起文化共鸣,《深海》拓展水墨动画的创意边界……纵观国产动画崛起和丰满的轨迹,审美品位和创新视角各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创作的沃土。
电影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优质动画电影正在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一张“高颜值”名片。哪吒的火爆带来了启示:以传统底蕴凝神,以创新表达塑声,以优质内容共鸣,新大众文艺才能更有精气神地讲好中国故事。期待更多国产动画彰显文化自信和创新表达,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摘自2025年2月1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7.请你给材料三拟一则标题。(2分)
8.网友在“电影中的文化”简报后发帖留言,请选出下列发言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 )(3分)
A.“归来的大雁”:《哪吒2》真厉害!用还到一周的时间就从全球动画票房榜前三登顶成功!
B.“迅哥儿”:国产动画一鸣惊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加持!
C.时间的脚印:GPU真牛!让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塑造了一个既炫酷又感人的哪吒。
D.“安塞腰鼓的鼓”:厉害了我的国!优质动画电影正在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一张“高颜值”名片,具有民族文化特征,也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
9.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从主题词、形象、色彩等角度展现技术加持下的电影魅力,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
10.请为“电影中的文化”活动拟发言稀,阐明《哪吒2》成功的文化因素,100字左右。
【科技里的文化】
活动四·先辈智慧(16分)
【甲】梦溪笔谈(节选)
[北宋]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方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①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
【乙】天工开物(节选)
[明]宋应星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 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有分类也。
【丙】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熵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1.【朗读明义】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但 逐 层 布 板 讫 便 实 钉 之 则 不 动 矣
12.【词义辨析】请填充表格内容。(4分)
原文语句 方法运用 加点字词解释
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成语推断法:患得患失 患:(1)
方以瓦布之 一词多义法: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布:(2)
人皆伏其精练 课内联结法: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皆:(3)
木炭居十三 语境推测法:辨析文中意思 十三:(4)
13.【工艺推断】根据乙文内容,补充古代铁匠工艺流程图。(2分)
14.【比较异同】甲乙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5.【归类整理】有同学认为以上三则材料可以和《核舟记》组成一个“古代技艺成就”的单元,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4分)
【汉字里的文化】
活动五·写作实践(53分,含3分书写分)
16.主题学习活动结束后,校文学社拟编撰“身边的文化:点亮前行的灯塔”特辑,请你写一篇文章,向文学社投稿。可以叙述经历,可以发表见解,还可以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同课章节目录